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鹿鼎记

【0969 一帮大能】

明鹿鼎记 轩樟 8255 2024-01-30 12:00

  冯铨明白该是自己表现的时候了,赶紧跟着呵斥道:“杨嗣昌,你是个什么东西,敢这么同陛下和魏公公说话。”

  杨嗣昌当即跪倒,向皇帝请求辞官。

  顾秉谦则仍然紧紧闭嘴,不发一言。

  韦宝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弄懂是什么情况。

  魏忠贤搞杨嗣昌,也就搞了顾秉谦,这两个人对于魏忠贤来说,说是蝼蚁都不过分吧,不用这么大费周章的吧?

  “杨嗣昌,你起来,年轻而又有才干,正应该好好想想如何为朝廷效力,遇到有点事情就辞官,哪里有大明臣子的风骨?”朱由校道。

  韦宝这才有点明白了,敢情杨嗣昌在朱由校手里就已经有点崭露头角了啊,听皇帝的口气,这杨嗣昌挺得宠的啊。

  魏忠贤这么气杨嗣昌,估计是杨嗣昌能将大明的朝政情况汇报给天启皇帝朱由校,并且应该是如实汇报,这一点动了魏忠贤的逆鳞了。

  至于皇帝怎么知道直接找户部郎中汇报,估计可能是碰巧。

  可能魏忠贤认为杨嗣昌是顾秉谦委任的人,都是‘自己人’,这小子不会乱说话,所以应该没在意,哪儿想到杨嗣昌一见到皇帝,便竹筒倒豆腐的什么都说了。

  “魏公公,你也不要随便插话了,今日是商议如何堵上缺口,九百万两纹银,这不是小数目!赶走了杨嗣昌一个小小的户部郎中容易,问题是户部怎么办,大明财政怎么办。”朱由校道。

  韦宝听的暗暗点头,就冲人家朱由校这句话,就可以证明朱由校不是一脑袋浆糊的皇帝,稍微用点心思,思路很清晰,并且能切中要害,一语中的。

  “这事好办啊,陛下不是将韦爵爷找来了吗?”魏忠贤道:“韦爵爷是大明一等一的聪明人,才智过人,十五岁便金榜题名,又为陛下筹集了不少银子,并且还能稳定朝局,这一趟前去关外,不出两个月,便将边军整顿一新,将那老奴努尔哈赤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韦宝一汗,说的这么好,这说的是我吗?

  弄得韦宝皮很厚的人,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天启皇帝朱由校点头道:“说的不错,韦爱卿,你觉得呢?这件事,对大明来说可是十万火急,事关重大。”

  “微臣哪儿有什么聪明,要说有,也只是依赖陛下天恩,有一点点好运气,这运气,也全部是陛下赐予的。”韦宝谦虚道:“我觉得这杨大人能把收支账簿做的这么细致,的确是一个人才,就不要罢免了吧?”

  杨嗣昌没有想到韦宝居然会为自己说话,有点感动,也有点意外。

  因为今天是韦宝第一次与杨嗣昌见面。

  京官那么多,像是杨嗣昌这种品级的,不是出了什么大事,很难有机会见过韦宝。

  韦宝主要也没有在户部任职过。

  原来的户部尚书和户部侍郎等几个人,韦宝是认得的。

  “韦爱卿,现在不是客套的时候,朕想问你,有办法为大明找到解决九百万两纹银窟窿的法子吗?”朱由校问道。

  韦宝摇头道:“微臣没有想到办法,但微臣觉得首辅大人应该有办法的,今早上我与首辅大人聊了一会,首辅大人提出一个计划,微臣觉得很妙。”

  顾秉谦一怔,本来见皇帝主动问起韦宝,韦宝应该自己说了吧?怎么还是把老夫推出来当挡箭牌啊?

  魏广微和黄立极也存着这个心思,虽然在内阁公事房的时候被韦宝忽悠的一起具名上奏本,但他们本意还是不想蹚这一趟浑水的。

  “哦?首辅,你有法子?你怎么不早说?这眼见着就是年关了,下个月拿不出银子,在过年之前没法发到兵士手上的话,会出大乱子的啊。”朱由校道:“轻则各地兵变,重则朝纲大乱,百姓也会跟着变乱了。”

  韦宝闻言暗暗点头,就冲天启皇帝朱由校这句话,又可以看出来,朱由校绝对不是只会玩木匠活的人,朱由校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几乎可以说句句切中要害。

  韦宝其实早就已经看清楚了朱由校是被“严重抹黑”的皇帝,其实朱由校很有水平,但是今天韦宝感觉朱由校简直是被黑出了天际了。

  因为朱由校的水平不是一般的高,可以说很高,至少韦宝感觉朱由校比他聪明,他是重生穿越巨,是站在后世的角度看这一世,自然什么事情都很看的清清楚楚的,而人家朱由校是当局者啊。

  后世有一些无耻的大儒喜欢污蔑朱由校平庸懦弱、是“文盲”、是“木匠皇帝”,还造谣说他和客氏有“不可描述”的关系。

  应验了一句话,宁得罪武者,不得罪文人。笔利如刀,杀人不见血。

  历史上被黑的不只有天启皇帝朱由校一个,对于那些对士大夫不敬的皇帝,“君子”们的记载堪称骂人不带脏字的典范。

  历史教训就是这样,千万别得罪文人,特别是那种会写书的“年轻”文人,他们往往会倾注毕生精力,塑造出一个昏君卑鄙无耻的样子,让这个昏君受千夫所指,留万古骂名。

  事实上天启的文化水平是很不错的,天启虽然未出阁读书,但有内臣吴进忠、刘良相教他读书,出阁后是大儒“孙承宗”等人教导他读书,说天启是“文盲”也等于在侮辱孙帝师。

  只要看过史料的人就能知道天启不是文盲,《熹宗实录》里就有很多关于天启读书的记载。

  天启初年“众正盈朝”初年的谕旨就是天启自己的作品,而且他还为《三朝要典》写了序,其中有俩句很有意思:“循此则忠良,悖此则奸贼。独奈何使奸贼得窃忠良之号哉?”

  “第邪虽芟而能保无伏莽?正虽显而能保无遗珠?万一倚伏贞胜之几,稍不审而至于误用,将奚以为先德光继?”

  天启对东林反扑的隐忧,虽不幸成真,但也显示了天启的智慧。

  则有很多“君子”们说天启“愚笨”是个“文盲”明显是为了黑而黑,一些人却当了真。

  “党争”可以说是天启朝的主旋律,在“士大夫”的宣传里天启是个被蒙蔽的“吃瓜群众”,但事实上“阉党”其实应该叫做“帝党”。

  因为天启才是真正的操盘手,魏忠贤只是站在明面上吸引火力的靶子,传说中的“白手套”。

  天启不是不理事、不见大臣的“胡亥”,怎么可能不知道魏忠贤做了什么?

  很多史料也可以证明,其中“天启打脸袁崇焕的话”是最经典的:“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诸臣诸不乐闻。”

  以朕(天启)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未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士大夫”不直接骂天启,应该是给崇祯面子,也可能是因为天启有魏忠贤这个“背锅俠”。

  评论天启的一生,魏忠贤和客氏这俩位应该算是受了池鱼之灾,虽然这俩位有很多小问题,但绝不至于这么臭名昭著,可以说都是天启惹的祸。

  天启皇帝朱由校竟然敢对“君子”们不敬,“君子”们怎么会和你客气。

  宫里的事谁敢说比现在在场的一个秉笔太监“刘若愚”清楚?

  刘若愚现在就在旁边笔录,就在韦爵爷的正对面坐着。

  刘若愚曾经记载:“夫以乳媪,俨然住宫,自视为圣上八母之一,亦僭妄殊宠极矣。且倏出倏入,人多讶之,道路流传讹言不一,尚有非臣子之所忍言者,皆不足信也。”

  内臣“刘若愚”的书是创作地点是天牢,目的是自证清白,或者说是为了保命。

  据说“刘若愚”写完这本书后就被放了。

  刘若愚想活着就必需跟着主旋律走,抹黑魏忠贤,书中还提到了七君子。

  可以确定刘若愚是不会美化魏忠贤和客氏的,他都承认的事情,那就应该是真实的。

  所以,记录天启皇帝朱由校,以及魏忠贤和客巴巴的,刘若愚应该属于最重要的证人之一了。

  刘若愚有点像是后世的污点证人。

  只是刘若愚做的是伪证,他是迫于无奈,算情有可原。

  而且刘若愚也是个妙人,在书中留下了很多彩蛋。

  《明史》是在“后金”皇帝的“亲切关怀”下、几十位“大儒”耗时“数十年”“精心”编写而成。

  “神器”都需要血祭,“后金”的精神法宝“明史”当然也不能例外,但血却是“明朝遗民”的血。

  “后金”为了“纠正”汉人“错误”的历史,可谓是煞费苦心,禁毁数十万本书可是体力活,成本很高。

  客氏原名客印月,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八岁入宫,定兴县民侯二之妻,生有一子,曰国兴,身份奶娘。

  客巴巴的相好魏忠贤,泰昌元年,1620年、三十三岁,冬封奉圣夫人。

  天启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并不是创新,神宗给奶娘的封号是戴圣夫人,由一个封号做出的那些猜测显得十分可笑。

  封乳母金氏戴圣夫人给冠服,升其夫锦衣卫正千户,王鉴为指挥佥事。《明神宗实录》隆庆六年八月记载的事情。

  客氏“每日天将明即至殿内,候先帝圣驾醒,始至御前,甲夜(晚七点)后回咸安宫。”可谓是忠勤客氏“出宫暂归私第,必先期奏知”。可谓有规矩。客氏悉心保存天启胎发、疮痂,及累年剃发落齿,及剪下指甲”,可谓重情义。

  她应该算是“细处有瑕,大节无亏”,喜奢华、爱排场或许有之,一朝富贵,多数人都会有点飘,衣锦还乡不只是男人的专利。

  但别的罪名实在太过荒谬,毫无实证,也不符合逻辑。

  《明史》说客氏“妖艳”“狠毒”“开放”,《天启宫词》说客氏“时将四十,颜色如二八”,但《酌中志》只说客氏“狠毒”“越制”“奢华”“善谋”。

  “酌中志”记载;惜薪司一刘姓内官是魏忠贤母亲的族弟,也就是说魏忠贤没进宫之前就对宫里的事物有一定了解,他进宫时应该有准备的。

  进宫就能在“隶司礼监秉笔掌东厂太监孙暹名下,派与御马监刘吉祥照管。”也说明魏忠贤是个“有能力”或者“有关系”的人。

  一个有外貌、有心机、有手段、会为人处事还会武功的人怎么可能穷,说魏忠贤因为“穷”进宫根本说不通。

  若说因为要“出人头地”好像也说不通,毕竟他不能预知未来,宫里的争斗是很激烈的,宫里那么多内臣,老资格的也不少,想成“厂臣”的难度不亚于成为“将军”。

  魏忠贤为什么进宫真的可以算是一个迷,也许跟刘若愚一样因为做了一个梦就进宫了。

  魏忠贤1589年入宫,在御马监做事,后入甲字库任职一肥差,刘若愚说是“马谦”一直照着魏忠贤,还救过他的命。

  但另一章又写马谦“性刚直”“持正不阿”。

  明显的矛盾,这存在两种可能,一种;魏忠贤是个人品不错的人,至少表面上是的。

  一种;这段是刘若愚为了抹黑魏忠贤编造的。这段里,有个魏忠贤“私往四川”的故事,本身漏洞明显“魏忠贤被倒吊三天,三天不吃不喝”竟然没事,只能说老魏真非常人也。

  魏忠贤1605年入东宫,办才人(王皇后)及先帝(天启)之膳,刘若愚说:魏忠贤是托了魏朝的关系。

  但另一章又写:“朝与贤既客氏私人,曾结盟为兄弟,贤居长而朝顾次之,称曰:大魏,二魏。”

  明显的有内涵,魏忠贤如果没有根基,没有能力,魏朝怎么会和结拜?魏朝难道喜欢把自己变成“二魏”?

  这也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魏忠贤有自己的人脉,不是魏朝的关系。

  一种是魏忠贤处人为事的本领强到没边,跟谁都能成为朋友。

  1605年光宗是太子,天启是皇长孙,谁都知道这个职位的含金量,魏忠贤能得到这个职位,已经充分说明了他的能力和手段。

  当时魏忠贤人品作风应该也不差,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

  神宗和光宗是不会允许一个“臭名昭著”“满口脏话”“不学无术”“人品低劣”的“无赖”接触小“天启”的。

  天启又不是捡来的,皇长孙不是开玩笑的。

  魏忠贤真的是“文盲”吗?

  一个智商很高,情商爆表的人,怎么可能是文盲?

  想要爬上高位怎么能不学习?

  想要操纵朝廷,怎么能不认识字?

  而且“熹宗实录”记载:周宗建说魏忠贤“一丁不识”时,魏忠贤还非常生气的争辩,说明他应该是认识字的。

  “明史”里也有魏忠贤读书的记载。当然他的文学水平可能不高。

  为人处世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阿谀奉承也是需要知识量的。

  魏忠贤能跟一帮有知识的内臣一起玩,能和一帮有知识的人处的不错,能把一帮有知识的领导哄高兴,这技术绝对不简单。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