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网"网站访问地址为
彼时的市场已经是十分正规。在儒家还没有统治天下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说商业是最低贱的工种,没有任何人说商人是最低等的人。相反,由于统治者为了维系庞大的开支,上到周天子,下到最低等的诸侯,所有国家都对商业非常的重视。所以,重要的经济部门都是国有企业!比如,纺织、染料、盐业、采矿、铸币、军工、通讯,等等,都是被国家把持的。对于低价值的商品经济活动,国家不仅不禁止,而且是非常鼓励的。这个最基本的就体现在为了保证交易的公平,由国家提供专门的交易场所。这个场所很象今天的农贸市场,摊贩的商铺规划的整整齐齐,每隔若干行就有专门的估价师估价,保证交易的公平进行。除了估价师还有类似城管的执法人员充当清道夫,拿着带刻度的鞭子对不按规矩出牌的人进行惩罚。
先秦那个时候的市集,虽然在现在看来比较土,比较落后,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里有贩夫贩妇,那里有行商坐贾,最主要的,那里是国家管理的地方,有类似今天工商局存在,所有的交易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护。因此,在市集里交易的,国家都要抽税。发达一些的国家最低可以只抽十几个点,差的国家有二三十个点,但没有更高的。十取二三的税就是相当重的了,如果抽到四成税,估计这个国家离灭亡也不远了。
由于国家的存在,所以,在这个小商品世界里,一般而言,交易的安全是得到保障的。当然,一般而言不是说,就绝对公平。即使在今天,你也不能完全杜绝欺行霸市的行为,总有那么一些不法分子,他们善于投机钻营,善于和国家机构里**的人搞关系,他们或明或暗,或文或武,对那些正经的生意人或老实巴交的农家子弟,各种巧取豪夺,各种坑蒙拐骗。
数不近是第一次做生意,来到市场后,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他随着季献一同把牛车赶到市场指定的地方安顿好,又到了市场管理处那里申请了临时摊位,这才兴高采烈地开始了他的人生第一次经商行为。因为到得比较早,市场里的人稀稀拉拉,基本上都是卖家的多,也都没什么生意,各商家大都在忙着整理自己的摊位,准备迎接新的一天。季献本就是陪着数不近来的,闲站着也无聊,于是撇下数不近,一个人不知道跑哪儿溜达去了。数不近申请的是临时摊位,虽然不大,但是他那几袋粮食和几匹布也不占地方,所以他也没什么收拾的,随便往地上一扔,数不近就坐等着收钱了。
只可惜,虽然市集里来来往往的人挺多,但是数不近的摊位却无人问津。数不近用尽了一年里所有的笑脸,冲着走过他面前的每一个人傻笑,也不说话,一只大脑袋随着走来走去的人摆来摆去,觉得哪个都象买家,最终却又哪个都不是。数不近没有放弃,临行前,老爸说了,“和气生财”,所以,他拼命笑着,希冀着,他的财神爷能很快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傻呵呵地搓着手,脑袋转来转去,像极了一只趴在屎堆前准备大快朵颐的苍蝇。只可惜都已经日上三竿了,别说大快朵颐了,就是连个屁味儿也没闻上。所有人在数不近面前都是一晃而过,连问都不问一下。很明显,第一次就这么“扑街”了。
先秦那个时候一天就吃两顿饭,早上九十点一顿,下午四五点一顿。眼看着就要到饭点了,数不近的摊位面前依旧是无人问津,这下数不近脸上挂不住了,他开始着急起来。他有心找季献问问情况,可是季献仿佛是故意刁难他或是故意锻炼他,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很快,市集上开始飘起了早餐的香味。那个时候,烧饼、油条是没有的,即使有,普通人也是吃不起的,因为那给时候小麦还没有普及,只有少数国家有,那属于高档食物。但是豆浆是有的。中国人非常喜欢吃豆子,而且,吃豆子的历史非常久远。什么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统称为“菽”,为传说中的“五谷“之一。为什么说是“传说”呢?因为五谷这个说法也是不科学,有争议的。至于为什么有争议,就不扯太远了。反正就是古代人吃的很杂,不仅仅限于“五谷”,五谷只是泛称和后来人用来指代粮食的说法。
那么普通老百姓平常都吃些什么呢?当时的人们限于生活条件,根本吃不上现在的八大菜系或四大菜系,因为连锅都没有,哪里来的炒菜吃?不过,条件好的人是可以吃上煎的或炸的食物的。中国人聪明,老早就知道烧菜放油会好吃,不像老外,要么就沙拉,要么就烤糊的肉。早些时候,中国人用的是动物的油。液态的如牛油叫“脂”,固态的如羊油、猪油叫“膏”,民脂民膏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至于说动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太高,要吃植物油,这是现代人的说法。那个时候有没有植物油,《盗墓笔录》没说,我也不知道,不过估计没有。因为植物油需要压榨,估计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技术,而且,用来提炼植物油的作物,要么当时还没有引进,要么量产不够大,连吃都不够,何来炼油。当然,也没有绝对的说法,因为当时点灯的油就用到了植物油,虽然不能吃,但至少表明,当时的人知道,植物也是有油的。不管怎么样,虽然限于硬件条件的简陋,但是做饭知道用油,还有各种调料,葱、姜、辣椒、大枣、盐、糖、苦菜等的配合,可想而知,即使当时没有什么菜系,但是上层社会的菜谱一定不错。当然不错,这个我们以后有机会还会讲到。其实,我们今天吃一些风味餐厅就可以发现,肉烤熟了,蘸一点酱料就很好吃。所谓的酱料其实就是一种咸菜而已,而咸菜可不仅仅是中国人会做,全世界人都会做,因为人类发现用盐可以把食物保存很长时间,然后咸菜就诞生了。只不过各地腌制的方法不同,又导致了口味的差异,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风味”。所以,不要小看了古代人的食物,也许很多失传了风味,再好的米其林餐厅也做不出来。今天流传在民间的一些传统腌菜,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历史了,如豆瓣酱和酸豆角可能就是当年楚国地区流传下来的,至于什么时候产生的,那更是谁也说不清了。
春秋那个时候,老百姓的主食既不是米也不是面,而是数不近卖的那玩意,叫“稷”,现代考证是黄米的一种,因为不好消化,基本上,已近从中国人的餐桌上消失了。现代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男演员一本正经的说什么“朕的江山社稷”,“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当时一晃就过去了,但是如果要问什么是“江山社稷”,虽然心里感觉就是那么个意思,可就是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就对了。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文明太多了,今天我们就要一点一点地把它挖出来。江山社稷不仅普通人不知道,可能连演员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意思。但也没关系,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更好,更有一种“古代感”。这江山好懂,社稷什么意思呀?其实,你就算百度一下,得到的依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因为你如果要真正的了解,必须要知道远古时期那个运行的系统,想要窥一斑而知全貌,那是不可能的。好像又扯远了,反正当时人们的主食名字叫“稷”。稷的做法多种多样,有蒸食,有煮食,有把它磨成面做成糕点(那时叫饵)或饼类(那时叫餈),或拌成糊糊和其他杂粮混一块炒成面疙瘩,这种面疙瘩就是当时行军打仗的军粮或普通人旅行的干粮,当时这种食物叫“糗”!
随着饭点的将近,数不近开始饥肠辘辘起来。当然,吃喝是不愁的,出远门么,饱带干粮勤带伞,即使数不近自己想不到,他家里人也早都为他准备好了。
从摆好架势到现在,大半个时辰过去了,用一个词来形容数不近的第一次生意就是:“无人问津”。数不近胡乱地塞了一把糗到嘴里,那糗本来是用猪油和盐炒了的,咬一口,满嘴喷香,但是数不近却觉得实在是难以下咽,因为心情太差,数不近使劲地灌了几口皮袋里的水,才把喉咙里的糗冲到肚子里,不小心还呛得直咳嗽。数不近本来想大干一场,早一点把家里的窟窿补上,以后自己也能出息一些,哪晓得出师不利,这连自家的粮食都卖不出去,那就算过两天到了谷丘,进了货,再回来就能顺利了?要知道,数不近家祖上可是真正的周人,那种田可比宋国人强多了,更何况这是他们家的储备粮,那是给自己吃的,颗颗饱满,粒粒圆滑,没有一个瘪籽。连这都卖不出去,那从别家买的东西还能卖的出去?数不近越想越着急,越急越想找个人说说话,可偏偏季献不知道躲哪里去了。数不近左顾右盼,脖子拧成了麻花也没发现季献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