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重回明朝当暴君

第15章 永乐往事

重回明朝当暴君 牧童骑神牛 5072 2024-01-30 12:16

  隆庆开海。

  有一点悲壮,有一点壮观。

  压抑了许久以后,明王朝迎来来了一位及其富有魅力的皇帝。

  朱载垕登基时已经快三十岁了,在朱载垕还是裕王的时候,就已经深刻的了解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对于民间的生活朱载垕也非常了解,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现在剧本要求崇祯体验朱载垕雷厉风行,进行改革的经历。

  自1368年大明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到1566年朱载垕登基,已经过去二百年了,此时的大明皇帝都已经换了十一位了。

  有一首歌曲叫做如果我们换一换,会变得怎么样,或许在不同的位置上,能够做的事情和想要做的事情总是不一样的。

  和登基成为崇祯皇帝的朱由检一样,裕王的登基过程和朱由检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

  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也有许多一样的地方,崇祯登基以后想到的是立即清除阉党,而隆庆做的事情却是立即纠正其父的弊政。

  父子之间,永远有着不同的见解,这种矛盾古来有之。

  朱载垕登基以后,把之前因言获罪的诸臣全部召用,已死之臣抚恤并录用其后,可谓是做到仁慈义尽。更是把方士全部付有司论罪,以前的道教仪式全部停止,免除次年一半田赋及嘉靖四十三年以前的所有欠赋。

  然后就是:宣布废除海禁。

  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当然隆庆废除海禁也有他的目的。

  压抑了200年的大明王朝,也封闭了200多年,虽然大明永乐年间也有过轰轰烈烈的航海,但是永乐大帝的航海更多意义上的还是表现在政治上的权威统一。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于是朱元璋想到了用分封的办法。

  实际上这种办法在汉朝的时候刘邦就已经使用过,朱元璋并不是第一个使用的人。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就迫不及待把宗室二十五人全部封为藩王,也不管他们有没有能力,并且让他们分驻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朱元璋天真的认为他们会死心塌地的守卫疆土。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这是朱元璋豪迈的理念,他以为自己的儿子也会和自己同心同德,虽然朱元璋有着雄心壮志,但是其宗室们却并非都是如此。

  而这些封藩驻地的藩王主要有两类,一种在腹里,第二种是边塞要地。

  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里建立王府,并设置官属,地位那是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不但如此,并且他们还拥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并有三军护卫。

  且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万人。

  这里面,最有势力的有九位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

  驻守北平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更是拥兵十万。

  驻守大宁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

  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所以他们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

  尤其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该来的总会来的,藩王势力的膨胀,终于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老朱家的报应来了。

  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就有过征兆,当时时任平遥县训导的叶伯巨就打过报告,说什么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就会人数越来越多,到那时再想要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类似于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于是他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

  刚刚当上皇帝没多久的朱元璋哪里听的进去这样刺耳的话,不但听不进劝告,认为他别有用心,于是就被下了狱。

  以后再也没人敢说这样的话,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规定凡受封诸王必须离开京城,到封地就藩。

  不允许各亲王之间相互往来,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时前来,必须一王离京,另一王才可启程。

  朱元璋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诸王相互串联,与朝廷相对抗。所以,诸王就藩,可以说是“生离死别”。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却未能收到预期的后果。

  太祖朱元璋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

  朱元璋当皇帝时,非常害怕大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

  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这其中,“靖难”的意思:

  “靖”指平息,扫平,清除。

  “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的规定。

  朱棣想要夺取皇位必须需要一个借口。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建文帝也不放心这些藩王们,于是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想要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

  建文帝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并不傻,并没有接受。

  到了建文元年,朱棣开始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就这样发生了。

  建文帝首先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开始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建文帝终究是打不过朱棣。朱棣适时出击,并灵活运用策略,经过几次大战以后消灭了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攻下帝都应天府。

  打了四年,战乱中建文帝吊诡的下落不明,于是各种说法都有,或说于宫中**死,或说由地道逃去,穿越时空说,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说,还有什么外星人劫走说…

  总之是再也找不着了,于是同年,朱棣即位。

  此后朱棣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了。

  但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起因众说纷纭,有说是宣扬大明威德,有说是寻找建文帝,毕竟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很不放心。

  《明史·郑和传》说: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和“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对于此次航海,还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获取海外朝贡、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紧张、探求从海路到达麦加的可能性、迎取佛牙等说法。

  虽然目的不纯,但是此次举全国之力进行的航海还是有着及大的影响的,首先这次航海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秩序,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同时也拓展了明王朝的朝贡体系。

  也就是说,有些小国要来进贡了,从永乐到隆庆,相同的海航,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和影响。

  永乐年间的航海消耗了大明的国力的同时,也向各国宣扬了大明的国威,大明威震四海就是这样来的。

  提到永乐年间的大航海,不得不令人感慨,往日的辉煌已经不再,羸弱的大明再也回不去往日的容光。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