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在的说法,老宋应该算是一个科学家。
科学家从来不像科学家,穿着上来看很农民,很乡土,比如说:袁叔叔。袁叔叔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让贪官吃的太饱,闲的没事干,结果各种贪污**。
老宋看起来也很纯朴,或许一个人在精神找到了满足以后,就不会对精神以外的东西感兴趣。
老宋现在最缺的就是银子,想要搞研究,就要花费银子,可是他一个八品小官,每月的俸禄刚好够他买书看的,哪里还有什么多余的银子搞研究,痴人说梦。
崇祯一向崇拜有梦想的人,特别是心有大志的人,看起来就让人热血沸腾,当一个人穷得只剩下梦想以后,还有谁能阻止他呢?
宋应星曾经也算是一个超级无敌学霸,本以为会一路开挂到状元,却连个进士也没考上。
我们往往能猜中开头,却猜不中结果,不过,人各有志,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总要多试几棵。
“大明需要人才呐!”
崇祯语重心长,希望宋应星能够引领一个学科,甚至是一个时代。
对于人才,没有不爱惜的。宋应星因为喜欢搞一些研究,一直以来被当做是一个怪咖,没人理解不说,还不受待见,自然升迁无望。
不过,喜欢搞科学研究的人,向来把名望看得不重,对于物质的追求也仅仅只是能够维持生活而已。
宋应星该说的,不该说的,一股脑全说了出来,包括朝廷所颁布的各种律法的弊端,以及市面上所流通的铜板在使用上的不便等问题。
讲道理来说,宋应星所说的这些问题都是及其有针对性的,但是在当时的状况下,想要对这些弊端进行改革却是非常困难的。
崇祯道:“宋应星,你是忠臣,朕明白,朕也能理解你嫉恶如仇,一心为民的满腔热血,可是爱卿是否明白,是否知道,并非所有人都与爱卿一样,底下的人都在与朕唱反调,朕又能如何?”
“宋应星听旨!”
旋即崇祯命王承恩拿来了一道已经拟好的圣旨:
“朕命宋应星为农政大臣,令二品衔,兼任户部尚书,主理全国农桑一切事务…”
受宠若惊的宋应星,眼珠都要掉下来,自己一个小小八品文职官员,连升六级,是怎么也不敢想的,激动的忘记了接旨。
“怎么,宋应星还不接旨谢恩?”王承恩斥责道。
宋应星一直被冰着不敢动一下,仿佛只要轻轻一动,自己就会裂开来。
“臣…”
“哇!”
宋应星开始哇哇大哭起来,似乎已经放空了一切,眼前已经没有了君臣主子,世界空的只剩下他自己一人。
满腔的抱负与情怀,原本只能孤寂到一字一字的出现在书中,而如今真的有机会去实现之时,却又恐惧了。主政全国农政,这已经是顶破天的权利了,全国的农田尽归宋应星掌管,这要动多少人的奶酪啊!这又要得罪多少人啊!
哭了一阵之后,宋应星方才知道自己刚才失态了,道:“请陛下责罚,宋应星太失态了。”
崇祯倒是很高兴,道:“宋爱卿直率,并不做作,何罪之有?只是朕知道,主政全国农政,此事并不好做啊,不知宋爱卿有何打算?”
宋应星道:“如今天下农田,百姓占有者只在少数,大多皆被地主和富商所占,百姓无田地,任何仁政都难以推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道理朕也明白,朕再为你推荐一个人,你们相互帮衬着做事。”
宋应星有些疑惑道:“陛下,臣与朝堂之上的官员并无往来,并不认识什么人呐!”
崇祯道:“此人,你不但认识,而且很熟悉,只要朕说出他的名字,爱卿一定不会觉得陌生。”
宋应道:“此人是谁?”
崇祯道:“此人爱卿虽不认识,但此人却是张居正的后代。”
崇祯本想说此人就是张居正,但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就只说是张居正的后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是徐阶的门生,明穆宗隆庆六年,张居正得到大太监冯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宋应星嘴巴大张,不敢相信,张居正是何人他当然知道,那是一一个在经济、军事、农业上皆有所建树的大人物。
在一个讲究门第、出生的时代,大咖的后人至少也能成为一个小咖。
宋应星听后,激动不已,道:“此人现在在哪里?”
崇祯道:“此人与爱卿一样,是一个无名小卒,不过很快,他就会和宋爱卿一样扬名四海。”
除此之外,崇祯还为宋应星推荐了数十位武将,都说是名将的后裔,令宋应星感动不已。
这样的配置,可谓是顶配了。
宋应星加张居正,以及数十个武将,并为此还成立了一支以考察全国农政的队伍,称之为“农政军”,人数多大五千,这些人都是由崇祯下令从全国招募而来,直接接受崇祯的命令。
手中有兵权,才是最实在的。
五千的农政军,所使用的都是顶级配置,个个配鸟铳,领皇家俸禄,身为大明兵,死为大明鬼。不论你是尚书,还是首辅,只要影响到改革,分分钟就会被鸟铳突突了。
农政军,既是崇祯的私人卫队,也是全国农政改革的急先锋。
队长是:狄青对外称为狄云
对于狄青的喜爱,崇祯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故此让他担任了农政军的队长,想要以此来表达对于全国农政的改革的决心。
一场改变大明上层士族命运的改革开始打响了,反对派开始联合起来,想要推翻这改革,在内忧外患之时,一场血雨腥风又悄然而至。
改革的号角已经奏响,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