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逆水行舟
从大汉去往南美洲,理论上可以横穿太平洋,直接到达,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来这是逆风而行,而古代的船只都是以风力为主,二来这个距离上都是茫茫大海,没有中转站可供停泊。
现代常见的货运路线,是远东--南美西海岸航线,从北方沿海各港口出发的船只,大多都是经过琉球庵美大岛。
硫黄列岛,威克岛,夏威夷群岛之南的莱恩群岛穿越赤道,进入南太平洋,最后到达南美西海岸各港。
这条路线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开海上大风区,缺点是路程十分遥远,只是以现在的航海速度,一来一去,恐怕是旷日持久。
实际上从中国去南美还有一条路线,澳,新--南美西海岸航线。
由澳大利亚,新西兰至斐济,取道社会群岛,过法属波利尼西亚,再到夏威夷群岛,最后到达秘鲁或者智利中部。
然而这条路线是有争议性的,传统观点认为,在远古时代,经过波利尼西亚岛,是不可能驾船穿越太平洋前往南美洲的。
原因很简单:由于地球自转,位于赤道一带的信风通常是自东向西吹过太平洋的,所以波利尼西亚岛上的人根本不可能逆风航行。
然而,这种观点在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
通常来说,从南美洲吹向太平洋自东向西的信风,会有规律地改变方向。这种情况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就会发生。
如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升高,信风就会朝反方向吹,厄尔尼诺现象平均每隔三到七年的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影响范围覆盖全球。
而每次持续的时间,为九个月到两年不等,因此,古时候从波利尼西亚借助风力驾船,在汪洋大海上航行是能够抵达南美洲的。
可如果单纯依靠厄尔尼诺现象,往返一次甚至比远东路线更加困难。
那么,撇开风力不谈,古人有能力从波利尼西亚到达南美洲吗?
真实的答案是,能够。
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因为在一千年前,一群波利尼西亚水手划着独木舟逆风而行,到达了南美洲。
刘志曾经在偶然的情况下,得知了这件轶事,经过他的苦思冥想,终于回忆了起来。
古代波利尼西亚探险者于约公元前一千年的时候就在斐济、汤加和萨摩亚群岛上定居。
其他一部分人,在大约公元三百年来到了夏威夷群岛。
最终在公元七百年至一千二百年的时候,一些波利尼西亚水手们来到了距离南美洲大陆海岸两千五百英里的复活节岛上。
随后不久,他们就在这里建造了传统的波利尼西亚巨石像。
然而,波利尼西亚探险者们,仍没有就此终止他们向东前进的脚步。
如果不断发现的考古学和语言学证据都是正确的话,波利尼西亚探险者们,最终驾驶着他们的带帆双体独木舟,到达了今天的南加州、厄瓜多尔、秘鲁海岸和智利中部。
比如在南加州圣巴巴拉海峡的沿岸和附近岛屿上,便发现了丘马什和盖博利诺文化时期,用贝壳制造有沟槽和刺的鱼钩,和波利尼西亚部分岛屿,以及智利海岸发现的几乎一模一样。
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的那些鱼钩,被认为出现于公元九百年到一千五百年。
这也正好是波利尼西亚人扩张的高峰期。
除了波利尼西亚文化,还有南加州的丘马什和盖博利诺文化、智利中部海岸地区的马普切文化中,都出现了构造复杂的,用木板拼接制造的独木舟。
要说这样的技术是他们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似乎有些不太可能。
同时,对厄瓜多尔椰子树的dna研究表明,这个种类的椰子树本来是生长在菲律宾群岛上的。
它只可能是被人带到南美洲来的,任何其他的能让这种植物安全抵达这里的设想,比如椰子顺着洋流漂来这里,似乎都非常不合情理。
最后,还有南美洲和中美洲都有的甘薯,在美洲各地出现了演变,在公元七百年之后,被带到波利尼西亚并在此广泛种植。
波利尼西亚语中甘薯的说法是“库马拉”,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海岸地区的卡纳里人对甘薯的叫法“库马”很相似。
现在的观点是,这些宝贵的块茎植物,就是由抵达南美洲的波利尼西亚人,在返回南太平洋时放在他们的双体独木舟上带回去的。
所有这些不同学科的证据加在一起,强有力地证明了:不是新大陆的筏船,而是波利尼西亚人驾驶的带帆双体独木舟。
曾经多次地、有规律地、有目的性地穿越了太平洋,为的就是寻找更多的陆地供人们居住和探索。
所有这些论调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带帆双体独木舟。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著名的探险家、地图制图者和航海家詹姆斯・库克船长,是最先见识波利尼西亚人大型“海上独木舟”的人。
这种船体型巨大,能承载五十至一百人,1777年,库克在汤加岛上写道:
在平常的风速下,这些独木舟在指定时间内可以航行多远?
我亲自登上了一条独木舟进行了几次测试。发现这种船在微风条件下,可以达到迎风7节,即每小时7海里的速度。
据此我判断在这片海域中通常的风力条件下,这种独木舟的中等时速能够达到每小时行船七八海里。
库克不但发现波利尼西亚独木舟的船速比他自己的船快,还发现这些独木舟像欧洲的船一样无论顺风逆风都可以航行。
所以波利尼西亚人根本不需要等待厄尔尼诺现象来改变风向,就可以自西向东驶向南美洲。
实际上,他们可以驶向任何他们想要去的方向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库克一直猜想,波利尼西亚岛上的居民是自西向东扩张,而非自东向西扩张的观点是正确的。
但独木舟的风险依然很大,在茫茫大海上,这样的船只太容易颠覆了,完全就是在搏命。
因此刘志虽然派人将双体独木舟的图纸带给了邓演,却并不建议他采取。
之所以送过去,是用来以防万一的,由于这种独木舟建造比较容易,在大船不小心出了问题时,可以临时制造,总比困在半路上的强。
他要解决的仍然是帆船的逆风行驶问题。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帆船技术比现在也先进不了很多,但却能靠驾驶技术解决风向问题。
在那个尚未出现发动机的时代,风力几乎是海船唯一的动力。
顺风时自然是不用说了,只需要张开大帆,借助风力全力向前就好了。
而当遭遇侧风的情况时,水手们就必须转动风帆,使帆与船体形成一定的夹角。
此时帆会把从侧面刮来的风分解为与船体平行和垂直的两个力,而船体由于吃水的原因会抵消掉与之垂直的那个力。
于是剩下的那个与船只前进方向一致的力,就成了推动其前进的主要动力。
那么逆风时又该如何应对呢,说起来挺复杂复杂,当然也最为取巧。
因为此时无论怎么改变风帆的朝向,都不可能使船平直地向前航行,所以船员需要同时调整船体与风帆,并最终将逆风转变为侧风。
一旦调整为侧风之后,境况就与上述第二种情况如出一辙,但船的航向也因此改变了。
所以每航行一段时间之后,舰队必须停下来,将船体与风帆朝对称方向调整。
这样再次行驶时就相当于沿“之”字行走,这种方法因此也被称为“抢风行船”。
当年浩浩荡荡的明朝舰队,正是靠这种办法远涉暹罗、真腊、爪哇、占城、苏门答剌、锡兰,直至东非。
到了近代,欧洲人在结合了中国纵帆技术和阿拉伯的三角帆技术之后,发明了多桅三角帆船,加上“戗风行船法”,便可以轻松的行驶八面来风了。
之所以刘志能懂得这么多,是因为他曾经玩过游戏大航海时代。
只是因为相隔两世,记忆有些模糊了,需要经过努力的一点一滴回忆,然后渐渐拼凑出来。
此时的大汉楼船,虽然无法达到郑和时期七宝楼船宏大的规模,但在同时期的国家中,绝对是巨无霸的存在。
最高可达五层,大多数为三层,可旋转的纵帆技术,灵活的尾舵,船上最高可容纳三千人。
由于此前造船之时,刘志提前把隋唐才发明的横隔舱技术,运用了上去。
用仓板将船体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仓区,这样即使船体进水,也可避免沉没。
实际上,当时有经验的水手已经掌握了侧风行驶的奥妙,却还没能破解逆风而行的诀窍。
刘志让画师画下了多桅三角帆的详细图解,又去信讲解了“戗风行船”的之字走法。
相信改进了这两点之后,逆风行驶将不再是难题,只是需要水手们进行大量的练习,熟练掌握转换技巧。
因此熙元八年的秋冬季,刘志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此事上面,他让人在京师附近建造了小型的多桅三角帆船。
指挥着一大堆经验丰富的老船工,按照记忆不断地进行调整,直至满意为止。
随后他让内务府的工匠,制造了一个完美的帆船模型,派使者送样南洋。
改造楼船,积累经验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想来至少要两三年,邓演的南美洲冒险之旅,才有可能成行。
即便有他提供的方向,这一来一去,等到他们从南美洲回航,估计也要好几年的时间了。
毕竟对航道完全一无所知,光凭经验摸索着前进。
虽然刘志每次都假托是远夷技术,或者干脆生硬地声称是丢失的古籍记载,甚至还假借上天的启示为借口。
完全就是仗着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使得臣民们不敢质疑。
但若是这世上有一个人会怀疑他的身份,那肯定非邓演莫属了,毕竟这些知识太过于超越时代,哪怕是皇帝,也不可能凭空想象得来吧。
只不过邓演聪明地选择了装聋作哑,从未有过一句疑问。
受此事的刺激,刘志又开始关注起蒸汽机的制造,如果有了蒸汽机作为动力,航海速度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理论上,只要有了成熟的蒸汽轮船,可以自由通航全世界。
同时,蒸汽机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行业,例如蒸汽织布机,蒸汽抽水机,蒸汽汽车,蒸汽火车等等。
几乎可以涵盖冶炼、纺织、采矿、运输、机械制造等等多个行业。
当年蒸汽机时代曾经造就了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电力的兴起,才逐渐衰落。
刘志在数年以前,曾经有过一个科技文明的高涨时期,当时他搬运了不少后世科技。
也曾有心将蒸汽机鼓捣出来,改变目前生产力落后的局面。
由于蒸汽机看似简单,但其内在原理及细节却很复杂,作为一个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培训的人来说,难度真的很大。
当时他只是简单介绍了蒸汽机的外形,画出了一个简陋到他自己都不好意思看的图纸。
然后就这样极其不负责任丢给工匠们,让他们去慢慢鼓捣,就连他自己都不敢抱任何希望。
最近一段时间,刘志突然发现自己前世的记忆有所消退,这让他有些恐慌。
于是静下心来,希望能够系统地回忆出对此时有用的信息,先记录下来,然后慢慢地去整理。
对于蒸汽机,他开始有了迫切的期望,苦思冥想希望能多回忆起一些有用的线索来。
小时候,他曾经跑到停靠在车站的火车头上去玩耍,对里面的蒸汽锅炉颇有些印象。
那时候的火车基本上都是靠蒸汽机驱动的,火车头上除了驾驶员,还有一名专门负责烧火铲煤的锅炉工。
年少时他对此十分好奇,所以特意跑过去参观。
火车头几乎都是个放大版的蒸汽机,仔细回想,还能想起很多之前遗漏了的细节。
简单地说,蒸汽火车的发动机其实就是个燃煤蒸汽锅炉。
通过煤的燃烧使水变成高压高温蒸汽,把蒸汽喷在发动机汽缸里推动活塞,活塞通过带动其他机械使车轮前进。
请记住域名:。笔趣阁手机版网址: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