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第335章误人子弟

  当年官制改革,刘志又在各州郡增设了学官,专门负责各地的学校和科举。

  如今国内的读书风气更浓,也是时候将教育制度化了。

  这日,刘志传召翰林院掌院胡广前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胡广一向对办学之事十分赞成,此人在政事上虽然没什么主意,但在教育和选拔人才上却很是尽心尽力。

  当年梁冀提拔他为太尉,纯粹就是看上了他胆小怕事的性格,后来刘志重新启用,也是因为他在学界的威望。

  翰林院以学识为主,不用参与政治,对胡广来说,确实是再适合不过了。

  这些年来,刘志给他的最大任务,就是维护科举考试,负责为朝廷选拔人才。

  另外,让他负责带领一干文人,收集编撰先秦前汉以来的各种典籍。

  这可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件。

  经过了秦代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焚毁百家典籍,以及新莽之乱时候的战火,许多古籍都已经毁坏或者是失踪了。

  来自后世的刘志,深知古代文化传承对于将来的重大意义,趁着自己如今有这个能力,及时的进行抢救性的发掘。

  十几年来,在胡广的主持之下,这项浩瀚的工程也只完成了十之三四,不过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经验也更加充分,后面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汉代的大儒都流行自己开馆授徒,譬如马融一生收徒上万,最多的时候,同时有三千个学生。

  胡广自然也不会例外,以他在儒林的威望,前来求学的士子多如过江之鲫。

  当然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入他门下,必须经过特别的考核,要知道连陈蕃等人都是他的门生。

  实际上,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民办学校,只是完全靠个人威望来维系,如果斯人已去,则学校就跟着烟消云散。

  基本上跟手工业的师父带学徒是一个模式,好处是可以借用老师的人脉,进入仕途更顺利一些。

  坏处是所学比较单一,毕竟只有一个老师,也就是说,只代表一家之言。

  就刘志个人而言,他是不提倡这种办学方式的,一直鼓励以个人名义开办学校。

  马融荣退之后,便听从号召,回乡创办了一所高等学府,因为他本身还是京师育才学校的名誉校长,对这种办学方式很熟悉。

  所以依样画葫芦,一切照搬过去,复制出一所育才学校。

  因为他帝王之师的名声,再加上确实是当世大儒,在整个学界号召力极强,所以短时间内许多名士风闻而至。

  刘志甚至亲自挥笔赐下匾额,以资鼓励。

  在治学方面,马融可以说是野心勃勃,他根本不满足于这一所学校,又资助他的弟子卢植,在其家乡涿郡也开办一所新式学校。

  由于涿郡还在建设之中,所以便趁机将学校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由国家出面帮其修建。

  虽然这所学校目前还没有开学,但涿郡学校,却是几所育才学校中最上规模的。

  在马融所有的弟子之中,若论学问,最出色的肯定是郑玄,但卢植是有名的神童,从小就追随马融学习。

  后来马融门下弟子太多,懒得亲自教导,后期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由卢植转授的。

  因此若论群体教学经验,卢植肯定比郑玄强多了。

  刘志对这所学校期许甚高,毕竟此时东北广阔的地域上,教育程度却远逊于中原。

  希望涿郡的这所育才学校,将来能够带动整个东北方的学术氛围。

  民办学校这个概念如今已经深入人心,在扬州和荆州,都已经有名士出面开办正规学校。

  夏季的时候,刘志巡幸扬州就特意去参观了当地的官学和民办学校。

  荆扬一带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才子辈出,与中原相比大有后浪压前浪的感觉。

  当年刘志指示各地方政府开办的工读学校,虽然是以教授手工业为主,文化知识方面只具备扫盲目的。

  认识一些常用字,再学一点简单的算数,并不教导高深的经史子集之类。

  但即便这样,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许多老师在民间发现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之后,就会起了爱才之心,推荐给官学。

  这使得一些贫苦人家的孩子,也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从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在整个科举考试中所占的百分比,虽然还是微乎其微,但由于都是些天之纵横之辈,往往成绩名列前茅。

  他们的经历,流传于世,让乡野间的老百姓们津津乐道,也鼓励了更多的平民学子。

  在此基础之上,刘志觉得全面实行初小教育的时机已经到了。

  他想将这些遍布全国的工读学校,改成普通小学,学习内容也调整成以文化为主,手工业为辅。

  而且还分为男班和女班,由于工读学校原本就有教授女子纺织、刺绣,以及其他手工业的班级,所以让女子上小学,还是有着广泛基础的。

  当然,刘志也没打算搞什么男女平权之类的活动,只是让女子得到部分受教育的权利罢了。

  至于将来社会发展起来之后,会不会顺应潮流出现这方面的呼声,那就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了。

  虽然他不打算放开女子进仕途的门槛,挑战封建制度,但却给了女子另一条道路,那就是更多的就业机会。

  且不说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的纺织业,其中所需要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女性。

  其他譬如制糖、酿醋、印染等等行业,也需要大量女工,而且汉朝本就不忌讳女子经商,唯一与现代有区别的是,在身份上必须要附庸于一名男性。

  譬如某商的女儿或某商的妻子之类,现在工读学校的兴起,也使得一批女子走上了从师之路。

  毕竟将女儿送去学艺,一般的家长还是不放心交给男性老师的。

  除此之外,由于医学的兴起,基于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有许多妇科病症还是很忌讳由男子来诊治。

  所以渐渐的涌现出许多女医师,专攻妇产科或者妇女内科,而且还有越来越蓬勃壮大之势。

  经济地位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女子权力的提高,所以尽管刘志并没有在明面上提倡过,却仍然达到了相同的效果。

  现在开办国有小学的理念提出来,不仅仅有着教育方面的意义,还有着提高妇女地位的深远意义。

  胡广对刘志的这个理念表示了拥护,并积极献计献策,认为朝廷应该对小学进行财政补贴,好让更多的平民孩子上的起学。

  这时代的儒家学说,还没有后来程朱理学那般严苛,既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也没有剥夺贫苦孩子学习的权利。

  由于孔圣时代离此还不远,在继承方面比较全面,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认为所有有天资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资格。

  因此一个真正的儒学大家,是不会执着于阶级的限制,而泯灭教育权力的。

  在他们心中,教育的对象只有一种,那就是天资聪颖,有慧根之人。

  但由于小学并不教授高深的学问,只是以扫盲为主,兼具手艺学习的目的,所以一些开明的士人并不反对。

  如果他提出的是中学概念,估计反对的声浪就会很高了,让普通而无天资的平民,接受比较高深的教育,在他们心中,这纯粹就是浪费师资力量和钱财。

  想搞全民教育,刘志估计在他这一辈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希望下一代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朕的意思,不仅仅要把小学纳入朝廷学官制度,还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全国各地的办学和科举。

  胡公以为此议如何?”

  到目前为止,各州郡的学官直接划归吏部管理,而京城的四大官学和太学,都属于独立机构,但以太学为主。

  京城的民办学校甚至没有纳入任何管理制度,以前学校数量少,还不觉得怎么样。

  随着大汉帝国的各种官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果再没有规范管理制度的话,就会杂乱无章。

  这一点,许多有识之士都已经感觉到了,但具体要如何解决,却至今没有个统一的标准。

  如今陛下一提,早就忧心忡忡的胡广,立刻觉得豁然开朗。

  “陛下比举真是英明至极,如今各地学校遍地开花,良莠不齐,有些自以为名士之流,办学纯粹就是为了沽名钓誉。

  如此做法,到最后只能是误人子弟,甚至于祸害一方。”

  胡广之所以如此激动,是有原因的,儒林中确实有许多饱学之士,但不可避免的,也会有滥竽充数之徒。

  看着别人开办学校,声名远播,也立马眼红跟风,他们本身学识就不够渊博,平日里装模作样卖弄风骚,博得名士头衔。

  明着开办学校,实际上还是从前的私塾,没有一丁点儿的改变,只是换了个名称而已。

  若是普通假名士也罢了,怕就怕本身家族势力大,学校影响范围太广,会耽误大量的学子。

  其中有个最有名的,便是刘志还是蠡吾侯时的启蒙老师,周福。

  此人本是个小有才学的普通名士,就因为运气好给刘志当过启蒙老师,便因此平步青云,入朝做了个尚书郎。

  第一次大考前夕,马融还曾经推荐他担任主考官,结果经过刘志的调查,发现此人才学浅薄不说,还人品低劣。

  每日夸夸其谈,结党营私,十分看重虚名,要不是顶着帝师的头衔,这样的人刘志早就一撸到底,哪儿凉快到哪儿去。

  但大汉是以儒学为基本思想方针,尊师重道是起码的国策之一。

  所以周福只要不干出谋反的举动,其他的任何事情,都无法撼动其地位。

  后来官制改革之后,刘志便把他踢到秘书省,担任侍郎,暗地里给袁盱打了招呼,也不让他做实事,就这么好吃好喝地供养着。

  前几年周福老父病逝,作为自诩为名士的周福,只能丁忧回乡,守孝三年。

  没想到三年后,他刚准备回京城,老母亲又病了,周福自知短时间内无法回去,就把主意打到了办学校上面。

  因为有帝师之名,官衔又挂在秘书省门下,因此想通过他走关系的人,多如牛毛。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被他闪亮的名号给蒙骗了,还以为他学富五车,专门前来投奔的。

  在他的家乡甘陵,周福的名气与房植同等,可却远远不及后者的才学和品德。

  对于此事,真正的名士都是嗤之以鼻,但从地方上到京城之中,却无人敢就此事进行弹劾。

  周福毕竟占着皇帝师傅的名头,陛下若处罚他,就容易落下亏待老师的不义之名。

  现在对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办学资质不达标的,办学条件不够的,都可以直接取缔。

  周福的弱点是贪慕虚荣,喜欢装名士风范,表面上不敢公开做出格的事情,只要遵法办事,他也只能干瞪眼。

  其实刘志何尝不知道周福的种种不良行径,这一招虽然不专门针对他,但也是针对的他这种群体。

  “既然胡公也赞成,那就在翰林院商议一下,看看要如何才能规范办学标准。”

  “是,老臣这就去办。”

  胡广眉开眼笑,乐颤颤地去了,他可是出了名的老好人,连他都看不下去了的人,行事该有多恶劣,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哼哼,敢打着他刘志的旗号行不义之事,别以为他就拿着没办法了,要整你,随便动动小指头就够了。

  陛下要规范办学制度,纠正不良风气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虽然制度还没出来,但其实大部分人心里都有个底。

  民办高等学府,应该是以京城育才学校为蓝本,毕竟那可是在陛下的亲自筹划下建立起来的。

  第一代校长,就是如今的南海公邓演,后来他请来马融出山,自己甘愿退居幕后。

  而且,育才学校的成功有目共睹,尤其是在推广各种新式学问上,更是不遗余力。

  只是要模仿起来,难度太大,必须要具备各种学科的师资力量,还要有专门的场地和规模。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