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没想到西班牙会直接赤膊上阵,按照他们的设想,迅速出兵攻占布鲁塞尔地区,到时候,西班牙也只能接受即定的事实。
可西班牙不但不宣而战,还发出警告:普鲁士如果不主动退兵,必将自食恶果。
这时候,任何的警告,任何的口号都无足轻重,就看谁的拳头硬,因此,一切的谴责都成为笑话而已。
西班牙的突然参战,彻底打乱普鲁士的计划,按照他们预先的作战计划,首先,快速占领布鲁塞尔地区,同时陈兵边境威慑奥地利。其次,如果奥地利出兵,就索性进攻奥地利本土。最后,用武力逼迫奥地利割让布鲁塞尔地区。
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就是这样获得西里西亚地区,这次只不过是故技重施而已。
但这个设想是在西班牙不插手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实施。
现在一切都已经脱离普鲁士当初的设想,停止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因为两线作战极为危险,奥地利在西班牙同意参战后,开始进攻普鲁士边境。
现在,普鲁士只能选择最保守战略,就是积极的防御,增兵与奥地利边境,巩固防线,这关乎本土的安全。
而在布鲁塞尔地区,普鲁士相对有信心的多,内心里还是有点轻视少爷兵的西班牙陆军,再说十万军队,守住一座城市还是绰绰有余。
西班牙这次军事行动由查理直接指挥,前期调集的五十万兵力,分三路同时进攻布鲁塞尔地区,法国中部及北部普鲁士占领区。
按照查理的计划,这次用兵要把普鲁士赶出法国及布鲁塞尔地区,把拿破仑势力范围压缩到巴黎一带。
这是极为庞大的军事行动,为此,查理签署国王令,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同时签署动员令,凡十八岁以上男子必须参与军事训练,这是他登基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在四方军事实力对比中,西班牙排一,普鲁士第二,奥地利紧随其后,拿破仑处于末端。
有意思的是,当拿破仑参战后,四方都是两线作战,而根据奥西刚缔结的同盟条约中,规定奥地利必须同时进攻普鲁士和法国拿破仑政府。
而可怜的拿破仑,有些估计不足,以为趁乱可以占便宜,没想到在进攻西班牙的时候,背后还要抵抗奥地利的攻击,本来就缺衣少食的境况,现在更加雪上加霜,也不知道能支撑多久。
驻守布鲁塞尔地区的普鲁士军队,由他们的陆军元帅拿多克侯爵统帅,这位由腓特烈三世直接提拔上的元帅,正值壮年,以治军严格著称,但以参谋人员出身的他,没有多少威望,这次委以重任也是为国王和自己正名的机会。
拿多克率部进攻布鲁塞尔,就像是溜马进城,布鲁塞尔市长希莫早就闻风而逃,再说布鲁塞尔也没什么可以抵抗十万来势汹汹的普军。
拿多克在接到国王的防御命令后,也是按部就班的加固防御工事,可是布鲁塞尔本身就无险可守,何况西班牙同时发动两面进攻,一面是由占领区的五万部队,一面是来自荷兰方向的三万人马。
十万对八万,普鲁士在兵力上占优,可是一道防御命令,把这一优势拱手相让,成了被动挨打的一方。
武器方面,西班牙拥有火炮六百多门,包括一百多门新式的重型攻城火炮,是从本土海运过来,据说测试的时候一发可以直接击穿城墙,至于这城墙用什么材料建造而成那就难说了。
面对两面夹击,拿多克采取分兵把守的策略,又一次在客观上大大削弱了兵力的优势,而守城的武器是拆卸下来的野战炮和充当尴尬角色的攻城炮。
拿多克保守的防御策略,和腓特烈三世的积极防御大相径庭,假设他能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防守反击,西班牙必然大吃苦头。
可是没有假设,西班牙军队就在城外架着火炮连续攻击,像是平时的射击训练,搞得亲临现场督战查理也是一脸惊讶,这也太简单了。
面对不断落下的炮弹,拿多克却稳坐指挥室,关心最多的无非是询问:西班牙人开始攻城了没有?
因为,在拿多克看来,只要西班牙士兵没有反动攻城行动,只是炮击,并没有多大的问题,毕竟这里不是普鲁士的城市,打烂也不关紧要。
再说,他也知道自己兵力占优势,只要不出现伤亡就行。
拿多克这种消极的态度,还真是有效,查理还真不敢直接轰炸城内,也不敢出兵攻城,普鲁士陆军的战力还是让他有些忌惮。
其实西班牙在布鲁塞尔地区的策略,就是拖住这十万普军,刚好拿多克也很配合,就是不出城,也在拖着,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保住这里不失就是胜利。
相比布鲁塞尔地区的波澜不惊,远在奥普边境上的战事就激烈得多,奥地利二十人马面对普军的三十万大军死毫不畏惧。
双方的主战场就是称为火药桶的西里西亚地区。
普军开始是准备打守城战,可是看到奥军兵力处于弱势,就改变策略,主动出城迎战。
奥地利这次可谓倾其家底,号称千年皇族的哈布斯堡家族毫不吝啬,不仅给士兵配发华丽军服,连马匹也打扮得精美异常,但这种讲究体面的装饰,在战场上反而是累赘。
这段时间,欧洲除了北寒地区,其他地方都没有下雪,仿佛是为方便战争而准备。
从武器上来说,双方水平差不多,但后勤方面,富足的奥地利军队,显然要比普鲁士要高很多,光是士兵所配给的干粮就知道,奥地利是奶油面包,而普鲁士还是上个世纪军队流行的黑面包加麦渣子。
放在平时没什么,可如今是大冷天,在御寒方面,普军完全靠着意志力在支撑。
普军统帅卡尔・威廉・斐迪南,普鲁士陆军元帅,曾参加过七年战争,反法战争,战功卓著。
有意思的是,斐迪南和奥军统帅斯格若夫还是很好的朋友,昔日好友将为各自国家成为敌人,令人嘘嘘不已。
“老伙计,我们又见面了,”斯格诺夫通过望远镜,看到了正在部署军队的斐迪南,心情复杂的说道。
双方摆开阵势,奥地利率先开火,两百门各类火炮朝着普军阵地一阵猛攻,炮弹不断在地上炸开,这时候黑火药还没出现,火炮威力有限,普军并没有多少伤亡。
斐迪南元帅作为一位优秀统帅,他很清楚,这次战争对普鲁士来说十分不利,如何保存实力才是正确的选择。
而对普军来说,采用机动战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七年战争之所以把奥地利打得溃不成军,也是得益于这种战术,稳扎稳打反而束缚自己的手脚。
因此,斐迪南分四个纵队快速突击,普军装备虽然简便,但很实用,突进速度也很快。
奥军则采用老战术,实行步步进逼,士兵华丽的服侍,就像是在阅兵,虽然威武壮观,但过于保守。
双方战术各异,也各有优点,可普军相对要积极主动,又灵活多变一些。
在步兵突进的时候,斐迪南还派出骑兵向外围包抄,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普军这种战术,有效的制约了奥军强大的火力,火炮射击顿时失去了作用。
斯格诺夫也看到形势对自己不利,连忙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实施防守。
双方都进入了射击范围,顿时枪声大作。
普军利用机动性,边前进边交叉射击,这种战法使得奥军十分不适应,伤亡逐渐加大。
奥军还是习惯传统打法,就是面对面相互对射,可对方这种不安常理的打法,让他们不容易找到目标,仿佛到那都是敌人,有些忙不过来,经常是一瞄准就不见人,有点晃眼睛感觉。
但随着双方距离越近,奥军可以发挥火力优势,普军也开始出现较大伤亡。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