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 将相之争
<b></b>寿宴一结束,风迁宿便请容清纾去了议事殿。
懒懒散散地窝在榻上的容清纾,一听到风迁宿叫她,登时就打起了精神。
藿蓝连忙抓住容清纾,“主子,慢点,小心肚子里孩子,别摔着了。”
风迁宿当众公布了容清纾的孕讯,藿蓝也没有再遮遮掩掩。
可玄寂却忍不住了,在容清纾进入议事殿的时候,立即就将藿蓝和诉琴拉到一旁。
“你们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不是困惑的疑问,而是肯定的质问。
藿蓝和诉琴相视一眼,将诉琴挡在身后,“不错,一个月前就知道了。”
实际上,藿蓝是两个月前就知道了。
之所以说一个月,是误导玄寂,容清纾只有两个月的身孕,孩子不可能是御颜熠的。
这也是风迁宿特意交待的。
没办法,容清纾一腔心思扑在风迁宿身上,她作为容清纾的贴身侍女,自然要坚定不移地站在容清纾一边。
风迁宿的话,她理所应当,要去听。
“你……”玄寂震惊又气愤填膺地指着藿蓝和诉琴,“你们……”
直到最后,玄寂也只能无奈地将手甩下。
诉琴见着玄寂这副模样,终究是心软了,“玄寂,对不起,这件事,我们实在不敢和你说。”
“不然,被太子殿下知道,他又该……”
玄寂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口气,“容姑娘忘掉太子殿下的事,我都不敢向那边汇报,何况……何况……”
若是将这件事告诉御颜熠,御颜熠非得带着所有的兵马,直接杀来韶国京城,和风迁宿决一死战。
藿蓝想说什么,又将原本想说的话咽了下去,只是拍了拍玄寂的肩膀,“玄寂,先别急,也许,事情还没有那么糟糕。”
“唉,藿蓝,你就别安慰我了。这么多的大事,我都不敢向太子殿下禀告,以后,等他知道了,非得扒了我的皮。”
“那时候,容姑娘估计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想方设法地护着我了。”
现在,他已经沦落为里外不是人的地步了。
“不会的。”藿蓝只是轻笑着,“再不济,还有我和诉琴护着你。”
“你们?”
若是可以,玄寂很想给他们一个白眼。
容清纾进入议事殿的时候,不止看到了风迁宿,还看到一大群文武大臣。
容清纾干笑着,“诸位大臣也在啊。”
丞相毫不掩饰对容清纾的吹捧奉承,还亲自为容清纾搬来一条凳子,放在风迁宿旁边,“容姑娘,请坐!”
受宠若惊的容清纾,求救地望着风迁宿,“迁宿……”
“无妨,坐。”
朝臣们各怀心思,有人对容清纾溜须拍马,便有人对容清纾阴阳怪气的骂咧咧。
“容姑娘还真是好本事,这么硬的后台。皇上和丞相只不过借容姑娘的势,对君昭瀚随口一说,君昭瀚便一口应下,即刻退兵。”
“就连容延朗,也无心开战,奈何,上头还有古御帝和御颜熠压着,做不了主。”
这是一个浓眉大眼、满口胡须的大将军。
一直都看不起后宫中搔首弄姿的女人。
明明没什么本事,只会靠着吹枕边风,便能给自己的家族带来泼天富贵。
他们这种行伍出身的人,在战场中出生入死,也不一定能挣得多少军功。
文人一向都是看不起武夫的,觉得武夫都是些粗鄙的大老粗。
眼下,丞相就直接和大将军杠上了,“在寿宴上之时,君昭瀚对皇上施加威压,你怂得连句话都不敢说。”
“怎么,我们联合起来,为韶国挣得喘息的机会了,大将军就不情愿了。难不成,大将军想在战场上被君昭瀚打得落荒而逃,全军覆没后才甘心吗?”
大将军直接站起来,想拿手中的玉笏对丞相动手,“你什么意思,我手下的人,个个都是以一敌十的好男儿,怎么就不是君昭瀚的对手了!”
“你说这话,到底是看不起谁!想当初摄政王在位的时候,你连给我提鞋都不配,你见了我,都得对我卑躬屈膝。”
丞相得意地笑着,“皇上,大将军公然追忆旧主,挑衅皇威,恐有谋反之心。”
大将军但是像是被一盆冷水浇下,满腔的怒火也荡然无存,双腿发软的跪在地上,“皇上,微臣不是这个意思。”
“够了!一个万人敬仰的丞相,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将庄重威严的议事殿,当做菜市场一样,吵得面红耳赤,成何体统!”
丞相这个人精,一听风迁宿的话,就知道雷声大雨点小。
打算将事情高高拿起,轻轻放下。
既然如此,他便顺着风迁宿的意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恰当的手段就是转移话题,“皇上,韶国之困暂时解决了,眼下,便是商议封后事宜。不知,皇上心中可有人选?”
在座之人,谁都知道,风迁宿身边,只有韩织欢和容清纾两个女子。
容清纾已经当众说过,不想做皇后,也不要任何的名分。
那这皇后之位,便非韩织欢莫属。
只不过,知道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毕竟,封后可不是小事,即便已经确定是何人为后,还是得经过一系列繁复的礼制。
“封后事关韶国国本,此事,朕听各位大臣的。只不过……”风迁宿话锋一转,含情脉脉地看着容清纾,“韶国的储君,只能是清儿腹中的孩子。”
大臣虽然没有异议,但还有隐忧,“若是容姑娘诞下小皇子,立为太子,名正言顺。可如若容姑娘诞下的小公主,又如何……”
风迁宿直截了当地拍案定板,“立为皇太女便是!”
“这……”
丞相收到其他大臣求救的目光,顶着风迁宿的威压,也要开口反驳,“韶国百年,从未有此先例,册立皇太女,实在不妥。”
“一旦如此,不仅会遭天下人耻笑,再加上,违背祖制,轻则是对祖宗忤逆不孝,重则动摇国本。”
丞相话一出口,文武大臣纷纷附和,“丞相之言,甚是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