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 href="/r/book_piew_ebook_css/0757/529380757/529380807/20201113105714/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王理事计划定居在青山县,赶早跟着李咎吃肉喝汤,同时他的祖籍仍然保留在帝京。这样将来他的孩子在江南读书,可以聘请名师――就连一个县城的教师都是差点考上了进士、素有学名的黄致,可知江南的师资力量有多么雄厚。孩子在名师这里接受教导,却在帝京参加科举,同时享受最顶级的教育资源和最简单的科举竞争,十分完美。
他对自己的仕途没有信心,因为他既无权势,科举也不是很出色,还是靠妻子的关系才补得了这么个理事。他对自己的能力才华有数,知道自己的极限也就是工部养老的员外郎的情形罢了,倒不如急流勇退,给娃儿们博个未来。
显然刘理事不这么想,确实,户部和工部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王理事和刘理事互相无法说服对方,不过大家都是成年人,不会因为这种小分歧就影响公差,平日里依然每天同进同出地督查检录,只有下午休息了才会分开行事。
李咎听闻王理事在打探买宅院,不由对此人高看了一眼。再看王理事录的农具、器械等图纸完备,学三视图也学得快,便对此人有了些好感,遂从何工那里要来两张自行车给两个理事骑着到处晃荡。
王理事出门固然可以坐轿乘车,只是究竟不如这自行车来得自如。
王理事得了车,稍微学了一下就掌握了技巧,每日里便骑车小车穿街走巷。
最后他在戏园子和李元之间的一条小弄堂里置办下一个三进的小宅。有天井有花园有阁楼,垂花门等一应俱全,只是屋舍俱是小巧精致的类型,总计花得四百多两白银。
王理事出门不曾带的这多钱,还是找黄致打欠条借来的。他索性借了一千两银、一千斤粮食,买房买地之外,还找何工预定了明年的骡机。最后他还托王得春从牙行买下一对夫妻看守屋子兼做些洒扫之类,又将买来的地租了一年出去。
前前后后忙完花了一个多月,王理事将地契房契身契等查验清楚收在细软之中,再掰着手指一算,不由又对青山县更爱一层。
这些事全部办下来,在帝京可能得花上三个月的功夫,中间还需打点胥吏,好让他们不要拖延阻碍。
可是在青山城,他还没拿出自己的身份呢,就畅通无阻地办成了。青山城的道路便利、物产资产清晰自不必提,一路上遇到的办事人都很机灵,府衙的胥吏个个踏实,更是难能可贵――这对平民百姓的识字率以及对府衙办事的熟悉程度要求很高,反正在帝京是决计不行的。帝京的挑夫帮闲,就没人认得字儿,更不要提帮忙整理资料文书了。
王理事留在青山县的决心于是更加坚定了起来。青山县的贩夫走卒都学会了认字,假以时日,必然有数倍于外地的读书人,读书人多了,学问水平自然水涨船高,各地名师想必也会逐渐聚集至此,到那时再想着跟上青山县的进度,可就难喽。
就在王理事办自己的私活期间,何工终于将第一套完整的包含零部件生产需求的自行车配装线做好了。
虽然它只是看起来像流水线,所有工序都需要人力完成,可是它仍然可以算是具备现代意义的标准化生产流水线。每个部件的尺寸都限定得死死的,保证成品损坏需要更换新零件时,可以严丝合缝地对上,从而达到延长工具的使用时间和异地组装替换的要求。
这种标准化意味着保密性大大提高,同时对工匠的要求大大降低。许多只是混饭吃的小零工,技术眼力就那样。让他们捣鼓一辆车,他们不行,但是一年到头加工同一种零件却没有问题,说不定还能搞出一群闭着眼睛都能做到丝毫不差的八级技工来!
李咎心情愉快地发了一笔奖金,然后马上抛出下一个问题,让何工带着他的小团队找陶工一起,把吹玻璃的技术和平板玻璃的制作技术给整出来。
不能两轮三轮得看当年的水热环境与土地的地力。李咎想用地膜和大棚将轮作对自然环境的要求降低。地膜可以将播种的时间提前,大棚则可以延长耕种的时间,都是粮食增收的重要利器。
为了实现一年两熟到三熟,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生产量,玻璃大棚,必须有。
李咎的思路非常简单:依托化工企业的地膜暂时搞不出来,这个时代已经出现的玻璃还搞不出来吗?赶紧趁着现在农忙呢工厂闲着,把这些要紧的科研做一部分。这样农闲时大家才有空折腾科研结果的商业化运用。
除非青山县还能进一步扩大地盘、吸收人手,否则青山县的劳动力一定会越来越紧张,再考虑到他自己不知道还会在青山县待多久,尽快给青山县留一些家底总没错。
青山县地处江南,是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地方。具体到某一年能
一直以来制约工业发展,让李咎不敢放开手去怼纺织业、煤炭业的关键问题就是粮食产量。能把玻璃大棚给做出来,总能解决一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万幸今年开了海禁,李咎手上的廉价小商品,还有纺织厂现在在生产的一部分布匹,都在通过市舶司向邻国贩卖,转化为钱和粮食源源不断地送回来。海外贸易让它们没有直接进入本地市场,给了一些缓冲地带,没有冲击本土单一的经济体系。
李咎正在做的就是一边观察,一边给市场引入工业品,一边抬粮食产量。普通百姓家无余财也无余粮,这样的经济环境过于脆弱,一点儿风波都经不起。李咎也只能这样小心翼翼地边调整边推动,仿佛在民生经济的钢丝上滑步。
今年的天气比去年好,该有雨时有雨,该有晴时天晴,地里的庄稼长得一片绿汪汪的,长势格外喜人,好些人家都准备好今年要再种一轮秋麦了。
人们严格按照庄稼的习性精心照顾着它们,着实难以腾出人手来从事其他的事情。
备受关注的纺织厂也只好有一搭没一搭地生产着。偶尔荒山上人手不足又缺短工弥补时,纺织厂的工人也得扑上去帮忙做点农活。
张周氏等已经是工人了,可他们终究是从农田里走出来的工人,对土地的依恋,对庄稼的珍视,刻在骨子里,淌在血脉中。不必李咎下令,看见田里的事着实忙不过来,他们就主动提出来愿意“加班”帮忙做些地里的活。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