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种的稻子、麦子等作物和其他地方一起收割的,只是这两类本就种得少,不过两天的功夫就全部收完了摊在地里晾晒,接下来是翻地补肥,趁着苗芽萌蘖,多出来的人工又帮着附近的农田抢收了一番。
最后夏粮入库,却比去年还多了一成,再算上冬麦晚稻,大约能比往年多出三成粮食。
粮食多了是好事,只是粮价却眼看着跌了下来。
今年江南丰收,收粮食的粮行就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农民不肯低价卖,就只能眼睁睁看谷子烂在手里。且粮价随意变化,一日之内或可起伏超过二钱银,随意加减,着实令本就势弱的农民难以接受。
青山城的情况倒是不错的,这两年因为李咎的缘故,每家每户不知不觉的都多了些存粮,俗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们手中有粮,做事也就肯礼让三分。
粮行因为有联营会的牵制和官府的约束,老老实实按照朝廷颁下的刊例价进行粮食收购。
也有外地的粮商眼红青山县的白花花的好稻米,想联合起来挤兑一笔大的,却被本地粮行拒绝了。他们也很眼馋同行丰年低买欠年高卖的赚得钵满盆满,可他们不敢啊!李大老爷虎视眈眈,谁敢带头坏规矩,李大老爷随时杀将进来取代他的位置,而其他几家绝对不会施以援手,反而会合起伙来瓜分市场。
吴县令自打和李园的丫头何氏订了婚,也是板上钉钉的李园人,并不能指望吴县令突然昏昧到为了一点贿赂和李咎宣战――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谁才是下金蛋的鸡。
想打青山县主意的人最后都悻悻然走了,只留下朝廷的刊例价写在城里的各个告示牌里,昭告所有卖粮人如今官仓采买粮食的价格。农人们一般就近卖粮,若对价格不满意,不过多骑几里路的车,将粮食卖给代表官仓收粮的粮行就是。
这种事情是瞒不住的,农民们会走亲戚,货郎们会走街串巷,司马韩会将青山县秋粮采收的情况拉出来夸奖顺便震吓自己治下的其他县令……消息就是这样在人们的走动中、口耳相传里渐渐扩散出去,很快就把周边其他地方的农人也吸引来了。
现在交税仍然交的是粮食,农人们将赋税交了,回来合计,竟是将粮食卖到青山县后再拿钱回来交租来的更划算,是以他们宁可多赶几天路,也要将粮食卖出个价格来。
地里很忙,路上又需要人手,他们为了减少人手的消耗,数家乃至一村集结在一起,几个人去卖粮,几个人留下耕种。
玉鹤县因为前年抢劫的事情,在青山县边总是抬不起头来。去年玉鹤县的官仓暴雷,说是“造雷击失火烧得干干净净”,具体里头烧了多少粮食,烧的是空仓霉仓还是满仓,也就是官仓一张嘴的事,横竖就是没粮了,谁还能要求查?幸而青山县不计前嫌,悄悄地给他们送了些大粮商看不上的粗粮,混着秕糠一起的粗粮救了玉鹤县好些农户的性命。
今年眼看着是个丰收年,玉鹤县人就想,多打了三成粮食,总不用再沾光邻居了吧?虽然青山县财大气粗,不在乎那点救济,可是大家同样是穷得打赤脚的地方,别人三年翻身变财主,自己穷得穿不上裤子,这对比也太惨烈了些。一次两次还能开口,三次四次,谁不臊得慌?
谁知到头来还是得靠青山县救济。
玉鹤县最近青山县的村子最先做决定去隔壁县卖粮。这在当时有很高的风险,万一被抓到,就是蹲大牢的罪,因而他们选了个大半夜整装套车,一声不闻地做好上路的准备。
村长年轻力壮也熟门熟路,不过他得应付各级差吏和地主仆从,不能跟着去,万一他不在家却被那些收粮的狗腿子们找上门,引起怀疑就不好了。他只得将几句话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小后生大爷爷们路上出个意外。
几个壮劳力肩挑手提,年事已高的大伯爷赶着村里唯一的一头骡子拉着一车上千斤的好稻米,还有几个妇人推着板车,齐齐地也是压了几百斤。一整个车队一共带了舂好的精稻米二千斤,折合他们打听来的朝廷划定的今年米价应该值二百两银。
二百两银,足够每家每户分个四五两,明年就不会有人饿死。余钱能给学塾和祭田等公共财产添一把,添了这笔能请个好塾师,教一些好娃娃……如果不是玉鹤县的几个大户只肯出四十两银,如果在本地能卖个八十两一百两,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冒险去隔壁县卖粮的,这一路几百里,危险多了去了。
村长盘算着银子到手怎么分配,终于大家都收拾好了可以走了,村长只拍了拍自己儿子的肩,再没说什么。因为是隐秘的行动,他们连火把也不敢点,只能借着月光摸黑赶路,这一行人很快就消失在不远处的黑夜里。
村长叹了口气,朝青山县的方向望着,仿佛是个木雕一样久久不动弹。
……怎么当时那个李老爷就去了青山县呢?明明那个明水村离他们这也不远,咋个李老爷就直接去青山县了呢?青山县有个屁的好!哪里比得上他们玉鹤县!如果当时李老爷来了玉鹤县,那现在不愁吃喝还能攒钱买地的,就该是他们玉鹤县人了吧!
同样的事情没过几天也发生在了其他县,就连大松郡的郡治山阳县人都有些意动。山阳县的粮商和青山县的多半也是沾亲带故,他们给的价还算可以,总不至于像玉鹤县那般不要脸。不过山阳县到青山县的路如今好走极了,平平整整小水泥路,赶路不愁,算来赶到青山县来回也就一天一夜的功夫,花一天功夫,多卖个十几二十两银,抵得过一年辛苦呢!这一路沿途茶棚和养路队都齐全,安定得很,不怕出事。
司马郡守听闻郡治的官仓收粮不及预期,仔细一查还有这么个缘故,真是啼笑皆非。
不过司马郡守倒是也没提价,他不像吴书生,有个粮行联营会为底气,他在本地经营多年,全靠和地头蛇打得好关系。本地粮价都是官府和豪强商量着来的,朝廷刊例价就是这样,如果他要求提高收粮的价格到和刊例价一致,人家粮行真的就只能挣个辛苦钱了,以后山阳、大松郡有事,别人还能乐意给帮衬?收不到就收不到吧,反正青山县的粮食,最后也是要送一部分来官仓的……
……怎么当时李咎就在青山县住下了呢?他再往前面走走,没多远就是山阳了啊?一个小县城怎么比得上郡治!如果李咎在山阳,他们两个联手,先平奸商,再扫贼盗,人们安居乐业产业兴旺发达一切近在眼前……可惜啊……青山县有个什么好,李咎还真在那住下了?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