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人对身份尊卑的敏感程度比起其他人已经算很低了,不过涉及到官府尤其是皇帝时,情况又不太一样。李咎陪着“天使”们将御赐之物迎过来供在李咎的小楼二层小隔间,众人一路跟着看,一路觉得有点慌张,有点不真实,那可是天子呀!他们平时看见差役都慌得不行,何况是天子的上次!。
送赏赐来李园的“天使”对李咎将御赐之物,包括盖了天子印玺的旨意,全都一股脑存在自己书房的做法颇有微词。但是一路走来看完了李园的情形,他们就没脾气了。
李咎家连祠堂都没有,祖先灵位都没供上,他那个书房,已经是最合适的地方了。
“天使”们送完赏赐就返程离开了,他们自有王县令去接待送行。李咎想接待他们他们还不肯呢,瞅瞅李园那个农村样儿!
他们一走,李园的众人马上就围到了李咎的小楼。特别是幺娘和三九,难得的看热闹冲在了头一个。那御赐的袍服它就真的只是料子而已,大略用线固定着每个衣片的位置,卷巴卷巴就封好送了来,想穿上还得需要穿衣的人自行缝制。李咎会缝个鬼,那不得幺娘和三九等人帮忙制衣?至少三九、幺娘她们是这样期盼的。
看着众人围观赏赐时露出带点儿畏惧带点儿崇拜的神情,李咎倒没发指到在这个时候给他们叨叨什么众生平等阶级剥削,他又不是疯了。他将御赐的东西除了带有文字的书册本章外,别的都摆在楼下书房里,让大家自己看,只不要折腾坏了就成。
起初大家还有些畏缩,后来有了一个上手的就有第二个第三个,再后来人人都摸得,人人都看得,继而大家发现,也就那么回事。
御赐的金银也还是金银,御赐的衣料甚至还不一定比李咎自己拿出来的精工绸缎好――这个时代有远超未来的技术比如妆花缂丝孔雀呢等等,那都是不惜人力和资源堆出来的真正的艺术品,是现代拿出对等的技术和艺术审美才能做出可以媲美的东西。但是这些艺术品显然不在这次御赐的范围里,落在李园的都是常规松江进贡的绸缎刺绣之类,并不比现代纺织染色技艺的成果更出色。
对御赐品的崇敬只在李园存在了三天多,就消失了。大家在外面说了一阵,让人羡慕了一阵,再回过头来,也就那么回事。只有那个匾额和几身官服还保留着一些让人肃然起敬的色彩。
给大家看够了,几身料子被李咎交到了木子衣铺,由三九和幺娘安排着制成衣服。李咎没发话时,她俩都想接这个做官服的活计,李咎毫不在意地将这件事交给她们做了,她们又觉得束手束脚起来。
幸而王县令知道李咎家必然不清楚如何料理官服,遂把自家夫人的婆子派了过来。
王县令入朝以来十几年,官职换了几次,官服不知换了多少身。头几件官服还是从专门做官衣官帽的铺子那里买的,后来的就都是自家做的了。论制作官服的经验,恐怕整个青山县都找不到可以和他家制衣人相提并论的。他愿意派人来,算是解了李咎的难题。原本觉得不敢下手的三九等人,也就慢慢地放平了心态。
三九、幺娘带着衣铺的姐妹们跟在王家婆子身后学习怎样裁剪制作官袍,似乎这件事情到做完官袍并且供起来就算结束了。
可是尤南、吴书生,还有许多京里人以及淮南道的刺史隐约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皇帝陛下赏赐李咎是光明正大的,圣旨、赏赐一路送到江南,都有各级官员送过一程“天使”。随着赏赐一起到达李园的还有许多知情识趣的官员、名望随附的礼品。这一路上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尤南也不例外。
尤南比淮南道收到消息要早,皇帝陛下寿宴上亲口夸赞李园三粮,这个风声不出十天就出现在了他的案头上。乍一看见书信,尤南先给李咎捏了把汗。
农为本,食为天,粮食试种成功,意味着李咎拿到了发言权。一个没有走过科举之路也不信奉儒学的人拿到发言权,甚至有可能获得的左右用人的影响力,并且这个人的杂学旁收里体现出来的他对“天”的反叛,足可以激起整个士林的仇恨。
但是再仔细想想,这总归是利大于弊的好事,李咎占了“农”和“食”这俩字儿,不管将来他怎么作,他都死不了,农本就是保命符啊!至于士林的仇恨,李咎在乎么?他如果在乎他也不会到现在都不念那四书五经了。且读书人才有多少个?读书读出头了的又有多少个?比之天下为了一口饭奔命的贫民百姓又算什么?再给李咎一些时间,等李园的粮食推行天下,他和读书人起冲突,难道势单力薄的会是李咎?
想通这一点,尤南就不慌了,他也写了信,一封给李咎,勉励他继续培育粮种,提醒他主意保持谦让的姿态,不要因为一时得意就忘形;另一封却去了京城,写给当世大儒郑适道之子的。郑适道的儿子任编修期间与尤南关系还不错,尤南写信给他,将李咎的事情详细写了一遍,末了希望他能说动郑适道在合适的时候保一保李咎。
尤复还在李园打杂,尤南写完信,命人请来门客誊抄。那门客抄着信,尤复一遍看一边在心里腹诽自己几句:怎么如今致仕养老了反而为了个不曾见过的人这般刷脸?那门客仔细誊抄完了,尤复又仔细看一遍,到底还是方用火漆封好发了出去。
外面的暗潮汹涌,李咎完全感觉不到。
皇帝陛下加恩赏赐的事情将将告一段落,粮食的问题果然就摆在了王县令的桌上。
朝廷减少了青山县及附近一些同样受灾的郡县的赋税,但是并没有全部免除,也没有拨下钱粮来支援他们。
去年北方就遭了些灾,存粮在去年就消耗了一部分,还是靠江南交的粮食略微填补了一些仓库。今年南方是雨雨雨模式,北方倒是风调雨顺了,可洛阳道以西昱中道以东之间发生了地动,影响农田二万余亩,其中绝收八千余亩;塞南出现了蝗灾,减产农田超过十万亩,绝大多数都是绝收……所以去年的那点儿存粮已经被这两个绝收的地方榨得只剩个底儿。
这么一看江南虽然遭了灾,可毕竟没到绝收的程度,朝廷的意思是希望他们咬咬牙自己想办法熬过去。当然朝廷公文没有说得这么直接,反正就是这意思。
司马郡守一度怀疑这就是有人因为李咎的事儿针对他们大松郡,不过听到消息说怀嘉郡等地还要更惨一些,各地长官被直接下书斥责了一番,又似乎大松郡并没有被刻意苛责。
此外还有个好消息,考虑到淮南道本是鱼米之乡,又是重要的粮仓,这粮仓减产不仅会影响本地百姓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朝廷调度和平准仓、洛阳仓等大型官仓的储备。于是朝廷准许淮南道、岭北道以及海阳道三个地方重启海港,准许用部分特准经营的东西交易粮食。
这种事以前发生过,前朝获利不菲,致使整个江南人人逐利,农田荒废。后来一场饥荒直接导致江南平民揭竿而起,大雍立国未尝没有借了江南之乱的机会。因此大雍立国后,为了鼓励农桑和防止行商误农,不许沿海的几个重要粮食产地参与海外贸易。若要海外贸易,必须从京城附近的燕州北道出海口出海,无形中就用高昂的运输成本把江南的海外贸易掐死了。
这次的旨意下来竟然有为了换粮食进来开海贸的意思,一时间司马郡守都觉得有些不真实。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