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痘疫苗接种成功,意味着免疫法成功了一半。剩下那一半却要等这批人去了北方再安全回来,才能真正确认。
王县令从县衙里点了接种疫苗的差役跟随北上,又有一个曾经得过天花的幕僚兼县丞温先生愿意跟随前往,处理各种结交和往来的事情,王县令欣然应允。
又过了三天,王县令与温县丞正在紧张地做最后的准备,朝廷、郡、道传来了政令,对青山县支援燕州两道的事情进行了表彰。
政令上又是拨钱放粮,又是给人手给路引的,包括驿站车马卒吏都任凭差遣,命令途径州县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阻拦等等,所有事项,不必王县令费一点点心,自有刺史和郡守准备妥善了。
除此外朝廷还下令为此事立碑、发牌匾以嘉奖,奖赏青山县的精神,嘉奖他们既有寻找对策的能力,又有支援燕州两道的勇气,既是量力而行也是勇敢无畏。皇帝陛下那是相当满意,不仅承担了本次北上的所有花费,还从自己的小金库里额外支了一笔奖赏,将两个南方的皇家农庄赐给了这次北上的大夫以及“发明”牛痘法的青山李氏以示表彰。
之前皇帝陛下决定赐下重赏时,朝中有人觉得皇帝陛下操之过急,李氏“牛痘法”到底有没有用还两说呢,皇帝陛下倒是大张旗鼓地给了奖赏。万一不中用,岂不是白丢脸给天下人看?
皇帝陛下难得地驳斥了这些意见:“就算不中用,敢于尝试总是好事。以前除了出过花儿的,谁能去?他们敢于变通,又擅长发现,还愿意千里奔赴疫病之地,对朕而言,这就够了。就算没成事,也让天下人看见了朕的决心,看到了仁义,是好事啊。左不过就是两个田庄,又不是叫你们出钱,别管那么多了吧?”
一直沉默的称平阁大学士吴宥总算说了话:“陛下所言甚是,臣亦深以为然。”
他说了赞成的话,底下其他重臣,纵有反对的意见也不好说了。平时确有几个帮理不帮亲的同僚,这次他们都站在陛下那一方,故而也没有别的意见。
皇帝陛下叫来丰年记下此事,散朝后拟旨,然后不可避免地又提到了李咎,问道:“上回朕说让乐府派人去采风的,怎样了?”
丰年回道:“第二天就去甄选使者了,选的乐工讴者舞伎共六人,配的侍卫八人,算脚程,现在差不多应该到了青山地界。”
皇帝陛下点点头,又道:“注意叮嘱他们,虽是为大事去采风的,倒也不要打扰别人的正经事。倘若耽误这位李先生的正事就不好了,懂吗?”
丰年道:“小人明白,小人会通知乐府再次转告各位乐工乐师,务必敬重李先生。”
皇帝陛下又点一下头,继续和大臣们往下讨论燕州两道的疫情。这次的天花来势汹汹,不到三个月已经席卷了燕州两道,更有地方郡守望风而逃,被守军事急从权给斩了。皇帝陛下得到消息,一手打压一手送药,又派了太医署的人去治病,这才刚刚控制下局势来。
太医署提的人痘法其实也是从李园的《百家杂学》里得到的灵感,只是效果不好,因此太医自己都为治病的方法争论不休。
一派认为李咎的理念是可用的,可以继续朝着降低天花痘疹的毒性的方向努力――重症病人的毒性大,轻症的总该小了吧?用轻症患者的痘疹培养新的痘疹,一代代地选取最弱的致病菌,总能取到合适的病毒了吧?
另一派则对此嗤之以鼻,天花是多么凶险的疫病,一代代培养下去不知道要主动感染多少人。如果仿方法是假的,岂不是要白白赔上那么多人的性命?还不如用老法子,增强病人的身体状况,帮助他们自己熬过来。
两派的官司从下打到上,从燕州北道打到朝廷的议政厅,皇帝陛下头痛不已,恰好就那时,刺史的奏陈到了。
奏陈上说了青山县李咎发明牛痘法,已经组织了大夫们学会了此术,愿意去燕州两道救人,希望获得朝廷的表彰,并对大夫们北上之事行便利。
可解了皇帝陛下的燃眉之急,皇帝陛下大喜过望,立刻就下了政令要求全力支持青山县的大夫驰援燕州两道,并命太医署的人做好接应和陪衬,再又拨了那两个皇家农庄下去。
两个皇家农庄意味着万亩良田与山头水源,不可谓不是大手笔。
其他人想劝,但是这次皇帝陛下格外坚持己见,吴宥见皇帝陛下只给了钱和功德碑、匾额,没有给出官职、勋爵等涉及特权的奖赏,也就随他去了。
国家都是陛下的,他们的责任是辅佐陛下治理好国家,而非阻挠陛下的一切私欲,这方面吴宥比任何人都通透。涉及根本核心的事情,吴宥寸步不让,而这些小钱虚荣,吴宥乐得卖好。
再往下谈起天花疫的事情,皇帝陛下就再三叮嘱太医署不可仗势欺人,因自己是朝廷官员就对青山县的大夫们阳奉阴违,打压其治病的学说和方法。皇帝陛下对底下人互相倾轧使绊子的情形门儿清,平时因为钱粮官职的事情这样互相拖后腿也就算了,这叫制衡,他们不制衡皇帝陛下还不开心呢!但是现在的局势可容不得任何拖延,每拖一刻,都是人命啊!
而青山县的大夫已经做好了要先和太医、燕州两道本地大夫扯皮一阵的准备,不想到了那里,却和他们想的不一样。
太医们的脸色当然不会太好看,自己没研究透彻、没控制好疫情,引来了外头的草根大夫支援,他们不要面子的?
但是皇帝陛下话都说在那里了,他们哪敢拿乔?心里不自在,做事也不敢出纰漏哇!故而倒是配合得很好。燕州两道的大夫就更不说了,如果是天花刚散播的初期,他们可能还会矫情。但是事情发展到现在,他们已经搭了一批人命进去,现在天下闻燕州而色变,青山县却千里迢迢跑来送温暖,他们感激还来不及,哪还有门户之见?
因此青山县的大夫们沿途享受的都是最高待遇,到了燕州地界,远远的就有全副武装的府卫和差从迎接,为首之人就是燕州南道河下郡郡守,旁边一流的功曹主簿等,都是大夫们平时见了得请安问好的地方官员。
河下郡守姓夏,尚未到而立之年,极有可能是整个大雍过去未来最年轻的郡守。他考中状元后次年就被送到了鲁东道治下做县令,又三年调任河下郡守,且兼任燕州南道司马。这个升迁速度和任职安排,可以窥探到这个年轻人在皇帝陛下――或者说是大学士们心中的地位。
老成、智慧、仁慈、忠义、正直……他几乎有一切理想派应有的优点,却又还带着青年人的单纯和热血。
两拨人见了面,互相认过,夏郡守向青山县为首的叶大夫长长地揖礼:“如此,本地父老,就赖诸位为生了。不论结果如何,夏某先行谢过诸公的高义。”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