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宫里后,朱由校又拿起那本记着诸多名臣名将的小册子。
在上边郑重其事的写下了周遇吉,黄得功,孙应元等几人的名字。
看到这几个人的名字,朱由校笑了。
其实在校场的时候,朱由校听到那个士卒自报家门,自己叫周遇吉时,便已经有了怎样改造京营的想法。
所以才会邀请张维贤等勋贵们参加自己大摆的宴席。
在原史中,崇祯刚一上台便让李邦华整顿京营。
李邦华果然不负重托,占役,虚冒,卖闲,等京师诸多痹端,在他的整顿下几乎杜绝,偷奸耍滑者被治罪,老弱病残者被淘汰,京营的面貌顿时焕然一新。
可是,整顿的力度过大,得罪了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勋贵们。
结果可想而知,借着在正德门和建奴会战的原由,李邦华被言官们群起而攻之,最终被罢免。
京营很快又恢复了往日死气沉沉,懒散的样子。
后来,崇祯又抛开文官,派遣太监提督京营,但是太监也不傻,知道这是一个得罪人的活差事,不敢有大动作。
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崇祯七年的时候,又让太监曹化淳整顿京营。
曹化淳吸取了李邦华的教训,没有全面整顿京营,而是将原来的四卫营训练整改为勇卫营。
从京营中大肆网络忠勇敢战之士,周遇吉,黄得功,孙应元等等这些显赫一时的名将们,便是在这个时候加入的勇卫勇,从而展露头角,在史书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没错,这就是朱由校的计划。
没道理在崇祯时候都能组建起来的勇卫勇,在自己手里就搞不起来。
更何况,按照正常发展,崇祯时期的京营,应该比现在的京营还要烂。
现在的京营虽然整体很烂,但是精挑细选之下,忠勇敢战之士还是有的。
这不,张维贤自作聪明已经替朱由校选好了不是。
这也是朱由校今日在校场上看到那些正在训练的士兵忍不住频频点头的原因。
张维贤虽然是为了掩饰其管理之下京营的糜烂现状,但是歪打正着之下,正好选出了京营中那些真正忠勇敢战之士。
不管数量多少,起码自己手里得先有一支自己能够直接掌控的武装力量,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想到军队,朱由校就想起了燧发枪,不知毕懋康这个武器专家这么长时间了,有没有研制出来。
朱由校信步踱到桌前,从厚厚的奏疏里边随意的翻找着。
按说燧发枪研制出来之后,毕懋康会按照约定第一时间来禀报此事,不知有没有他上的奏疏。
属于毕懋康的奏疏没有找到,许多官员请求隐退归家的奏疏却是不少。
朱由校有些得意的笑了,看来名声这个东西很真是文人士子们的软肋。
不出意外,那些尸位素餐之辈尽皆上了辞呈。
想想也是,一方面是朱由校派人大力度的调查,另一方面是登报毁其名声,正常人谁都扛不住这样的压力。
当然,朱由校也不是刻意去针对东林党,其他党派的官员也有。
任何党派一家独大都没有什么好处,更何况齐,浙,楚还是三个党派,如果没有了东林党威胁的话,不用想也知道,他们自己马上便会分裂,为了抢夺胜利的果实,再次陷入内斗中。
朱由校随意的翻看着。
吏部尚书周嘉谟上了辞呈。
户部尚书李汝华上了辞呈。
兵部尚书黄嘉善上了辞呈。
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周顺昌上了辞呈。
......
吏部文选司和兵部武选司是朱由校想要拿在手里的,所以看到周顺昌上了辞呈后,还是比较高兴。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随便翻了翻,就可以知道,在自己的朝堂上东林党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吏部尚书是东林党人,掌控着官员的升迁和任免。
督察院左督御史是东林党人,乃是掌权者攻击政敌的得力工具。
礼部尚书是东林党人,礼部尚书可称之为‘储相’。
内阁中还有两个明面上站在东林党阵营的阁老。
这还只是进入朝堂中兴的高官们,其他什么侍郎,员外郎,主事等更是不在少数。
东林党最可怕的还不是朝堂上这些展露的冰山一角,最可怕的是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朱由校咂舌过后,把那些奏疏又仔细翻了翻。
哎?礼部尚书孙慎行的辞呈呢?这种高压下也呆的住?
还真有不要脸的啊?
这真是该上辞呈的不上,不该上的反而上了。
该上辞呈的自任就是礼部尚书孙慎行了,对于这个人,朱由校没有一点好感,处处和自己明里暗里作对,典型的官僚主义者。
至于不该上辞呈的则是户部尚书李汝华了,这位老先生是万历八年进士,在朝廷做官已经整整四十年,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之前便以年老体衰为由上过几次辞呈,考虑到当时自己才刚登基,朱由校一直没有同意。
这次借着这个机会,老先生又一次上了辞呈。
这次朱由校总不能再拖了吧。不然其他人都同意了,偏偏只留下了李汝华的,怎么都说不过去。
其实,按照真实的历史,李汝华会在天启元年,也就是明年便逝世。老先生七十多岁的人了,身体是真的撑不住了。
这次无论如何也得放这位老臣归家养老了。
对于这个老先生,朱由校打心里是由衷佩服的,
这位老先生和袁可立是同乡,真的是无党无派,一个好官。
其他的先不说,常常亲赴各种自然灾害现场救济灾民,陕西,江西,山东等省,皆因李汝华而活命无数人。
福王就藩,所赐田亩太多,是李汝华极力建议减少的。
周永春巡抚辽东是李汝华提议的。
朱由校从奏疏中移开目光,对旁边的王朝辅说道。
“诏徐光启徐阁老进宫来见朕。”
刚说完,朱由校想了想后又说道。
“周永春周阁老也一并叫来吧。”
王朝辅答应一声向外快步走去。
现在大批朝臣辞去,是该让徐光启来接手,安插自己所需要的人手了。
至于该怎样让徐光启来接手这个摊子?怎样让安插进去的人手既是自己想要的有能力之人,又能够很好的执行自己的各项政策?
朱由校虽然心里已经有了些眉目,但和这些大明土生土长的文臣们相比,经验还是差的远。
得找徐光启等人商议了才能最终决定。
至于刘一璟,只是不知道他这个首辅最终会做何选择了,希望不要让自己失望。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