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pt><sript>
鞑靼部拿回土默川之后,便开始大量收集羊毛,这个时候早已过了剪羊毛的季节,草原上的羊毛都是初夏季节剪下没有处理掉的。
不过草原上羊群的基数大,就算是都是一些零散的羊毛,集中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阿鲁台担心一下子给大明太多羊毛会让大明生出反悔之心,要么通过降价收购让鞑靼弥受损失,要么干脆直接不要了。
第一次向兴和城送羊毛只送了十万担,担是大明的容积单位,通常只用于生丝、茶叶等大宗商品的交易。
一担羊毛大概有一百二十斤左右,草原上的绵羊品种属于蒙古粗毛羊,由于草原上风沙太大,羊毛毛短而且杂质很多,严格意义来说并不适宜做精纺毛呢的原料,只能用作粗呢原料。
要想织出上好的毛呢,就要培育出更适合产细毛的绵羊。眼下世界上最好的细毛羊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细毛羊,可是那里远隔重洋,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到达的。
什么时候宝船队能够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才有去伊比利亚半岛的可能,这件事在宝船队能够对抗好望角海域咆哮的西风带,才能安全的绕过好望角。
当然还有一种更便捷的方式,那就是在埃及建立一个殖民地,彻底掌控苏伊士地峡,从伊比利亚半岛将细毛羊通过地中海运送到苏伊士地峡,在陆地上行走三百里左右的陆上行程,就能抵达红海,红海到大明的航线宝船队已经是轻车熟路。
不过这条路线更是走不通,如今的奥斯曼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从他的地盘上弄一块地做国中之国,让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的脸往哪搁呢!
李擎亲自出面与阿鲁台将送来的羊毛清点了一遍,十万担羊毛需要一万贯的货款,这笔钱便成了鞑靼所还的第一笔欠款。
阿鲁台在结算的时候提出一个请求,每次结算的时候八成用作归还所欠大明的军费,剩余两成给鞑靼结算物资。
“和宁王准备换什么物资呢?现在兴和城可是空空如也,就是想要物资也得从宣府进行调拨。”
“某可以等,反正入冬之后草原上也没有什么可进行的活动,不知物资可否全部换成粮食茶砖?”
“原则上粮食不能出售的,因为中原现在的粮食也不够用,这两年的天气一直不好,北直隶,山陕等地到处都是灾害。不过本官可以向朝廷为和宁王申请,多了不敢说二千石以下应该没有问题。不过粮食的运输损耗要和宁王承担,可能价格要高一些。”
“只要有粮食,价钱高一些也没有问题。草原一到冬天就非常的难熬,过冬的牲畜都是来年的生计,根本不敢宰杀。一些生计无法着落的人家,首先就要牺牲家中的老人,老人自己寒冬中离开毡房出去自生自灭。”
“天下的百姓都是一样的苦,中原的百姓辛苦种粮一年,可是自己却吃不了几顿饱饭,甚至一年到头都吃不了几顿自己种的粮食,老百姓除了交税、交租之外所剩无几。”
一万贯羊毛款,八成扣除欠款,二成用来采购,阿鲁台要求一半采购粮食,一半采购茶砖。
――――――――――――
刚送到的十万担羊毛,在兴和城进行简单的处理,去除了一些沙土杂草之类的杂质之后,再次装车运往天津工业区,进行清洗梳理,为下一步的纺纱做好准备。
天津工业区依着海河而建,皇家制造局正在设计一套水力传动机械,用于给纺纱机提供动力。
新式的纺纱机在女子营地的女子们的努力下发明出了同时纺四根线的纺纱机,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意味着一台纺纱机就相当于原来四台纺纱机的效率。
工匠们正在努力研究如何让纺纱机与水力机械相连,纺纱机需要的动力必须持续而平稳,不然就会容易断线。
这就需要修建专门的拦水坝,通过人为干涉水流的速度和高度,使得冲击叶片的水流一直恒定不变,这样才能保持动力输出的稳定。
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工匠们群策群力,胡元澄作为工业区的主官,主要职责就是为工业区提供各种配套设施。
到宣德二年的冬天,天津工业园区已经累计投资了建设了多个大水车,每一个水车对应的都是一个工厂的动力。
如今的工匠们对齿轮、螺丝、轴承的运用越来越纯熟,甚至通过齿轮的组合实现了变速,这其实就是一张纸,完全就是杠杆的原理。
虽然现在做出来的这些工件还很粗糙,甚至公差大的吓人,但是有了这些东西,机械才真正像个机械,动力的输出也更加的稳定。
第一批入驻工业园区的的工厂就是皇家制造局在这里投资建设的钢铁厂,铁矿石由遵化矿山开采选矿后,将铁矿砂精料运送到天津工业区。
没有在遵化设立钢铁厂的原因主要是朱瞻基有后世的记忆,遵化就在边墙附近,一旦被崛起的蛮族攻破,建设起来的钢铁厂就成了蛮族的战利品。
虽然这个时空发生这样之事几率很小,但是防患于未然,不能在把这种国之重器置于危险之地。
新的钢铁厂采用了高炉炼钢法,并且安装了进气预热通道,使得高炉的温度提高了很多,由于现在温度计还没有发明,高炉的温度控制全靠有经验的老工匠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
通过铁水的颜色变化而确定钢铁的质量,炼钢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其实就是一个改变铁水中的碳元素多少的过程。
含碳量太高就成了生铁,太少的时候就成了熟铁,所谓的钢就是碳含量在生铁与熟铁的含碳量之间。
华夏的工匠大都是经验之学,做什么事情都是凭借着自身的经验,而不是总结出一套谁都能学会的学问,这也是华夏在未来落后于西方列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朱瞻基特意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并且通过鼓励发明创造,鼓励带学徒的办法将匠人们的技艺扩散出来,同时新一代的工匠都读过书,他们总结出来的经验完全就可以编纂成书,供后人学习。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