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灭高句丽
见手下的文臣武将争论不休,李世民不由皱起了眉头。
他虽然也想彻底灭掉高句丽,但确实也怕高句丽人不断反抗,从而使大唐陷入泥沼中,消耗好不容易聚积起来的国力。
而长孙无忌的办法,无疑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即可以使高句丽臣服,又可以免除大唐东北部的边患。
李世民听着这些臣子的争论,这些文臣个个口生莲花,那些武将大老粗斗起嘴来,怎么会是文臣的对手?
只一会儿的功夫,就被文臣们的伶牙俐齿怼得一个个满脸通红,恨不得动手打一架。
李世民也渐渐打定了主意,还以稳妥为上,留下高句丽,最起码十几年内,大唐的东北部与高句丽不会再有大的战事。
想到这儿,李世民咳了一声,目光扫射了下方的群臣一圈,这些大臣一看李世民这架式,知道他已有了决定,当下都停止了争论,纷纷站好,低下头去。
李世民朗声说道:“朕已有主意,那就留下高……”
“报……”
没等李世民说完话,殿外传来一个声音,却是一个宦官跑到了门外。
“报……高句丽急报!”那宦官大叫。
“噢?是越王的消息?越王现在如何?”李世民问道。
高公公连忙取过书信,立即看了起来,然而看到一半时,高公公的手有些颤抖。
李世民与满朝文武看向高公公。
“啊!”
高公公尖叫一声,吓了众人一跳,心说这高公公怎么一惊一乍的?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扑通!”高公公直接跪倒在地上,口中哽咽的说道:“陛下,越王殿下雨夜奇袭高句丽军,全歼高句丽五万大军,活捉了高句丽王高藏,大莫离支泉盖苏文及以下文武百余名,高句丽——国灭!”
“什么?”
李世民腾的一下站了起来。
李世民戎马半生,什么场面没有见过?
然而,李贞将高句丽国灭,真的让他太过震惊,一时之间竟然失态,腾的站了起来。
内心的激动无以复加!
自高句丽建国以来,历经数百年,中原王朝无数次的讨伐,但最终都功亏一篑,大隋也因此而灭亡。
高句丽在华夏人的尸骨上不断壮大,已成为了拥兵六十万,仅次于大唐的东方大国,给大唐带来了严重的边患。
而现在,这个雄霸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数百年的政权竟然真的被李贞灭掉了!
想当年,隋炀帝百万大军都没有做到的事情,李贞竟然以一己之力做到了!
这样的功绩,除了大唐的开国之功,以及李靖扫平东突厥的功劳以外,没有能与之相媲美的。
李世民不由仰天长笑。
自己还是太小看了李贞这个儿子,现在看来,李贞的能力,未必在年青时的自己之下,有子如此,又有何憾?
李世民真的很开心,原来还担心高句丽不好打,大唐会被拖入到战争的泥沼中,现在一切的担心都烟消云散。
李贞已经将高句丽给灭国了,连高句丽的国王和大莫离支以及文武百官都给抓了起来,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而且,这也意味着,从这一刻起,高句丽就可以并入大唐的版图。
当然,大唐也可以选择扶持傀儡在高句丽,但是,这岂不是给自己留下隐患?
李世民这样的一代英主,又怎么会错过这样开疆拓土的大好机会?
听到李贞灭国高句丽的消息后,不但李世民欣喜异常,殿下的文武百官,大多心头狂喜。
百年边患一朝解除,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欢欣鼓舞的呢?
所有的武将都大喜过望,刚才还与文臣们斗嘴生了一肚子的气,可是现在,李贞用实力打脸文臣,武将们只觉扬眉吐气。
而这些文臣大多数也都很高兴,虽然被打了脸,但灭国高句丽,对大唐来说,确实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只有长孙无忌等少数文臣心中很不痛快,不过他们的脸上也不敢表露出来,只能跟着群臣向李世民道贺。
李世民哈哈大笑,当即说道:“立即让贞儿将高藏、泉盖苏文、高句丽文武百官都压到蓟县来,我要将他们带回长安,永绝后患!”
李世民真的很高兴,不但因为有李贞这样的好儿子,更是因为能灭了高句丽,必然让大唐的威望与实力大增。
灭掉高句丽这样的大国,足以对大唐周边的异族造成强烈的震慑,让他们再也不敢有所异动。
而且,高句丽方圆百万里,这样辽阔的土地一下子都并入大唐帝国,大唐帝国的国土面积大大扩张。
最重要的是,高句丽有数百万的人口。
华夏人口的高峰在两汉,两汉繁盛时都有五千多万人口。
后来经过战乱,人口锐减,三国时,全国加起来甚至只有七百多万人口。
直到隋炀帝大业五年,人口才恢复过来,当时隋朝有890多万户,4600多万人口。接近了两汉高峰时期的数字。
现在的大唐,在经历隋末大乱之后,人口大幅减少,贞观十六年,全国大概有300多万户,1600万人,只有隋时高峰期的三分之一。
然而高句丽一国就有69万户,340万人口,也就是说,攻灭了高句丽,就可以得到300多万的人口,这个数字,占大唐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
得到了这么多的人口,大唐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上,一定会实力大增,大唐的总人口甚至可以直接突破到两千万人,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这让李世民怎么能不放声狂笑?
真是太让人振奋了!
李世民现在迫切的想要见到李贞,他要好好看看,这个创造了无数军事奇迹的儿子,这个大唐新一代的军事天才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当下,李世民立即下令,让李贞除了留下部分兵力镇守高句丽外,带领主力押解高藏等人回归蓟县。
就在大唐满朝文武弹冠相庆之时,李贞正骑在马上向幽州返回,得意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