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始二年,三月。
自从霍光大举调换了未央宫、长乐宫的小黄门、宫女,并且加强了对各宫的守卫之后,刘洵便彻底沉寂了下来,一连数月都没有任何的动静。
侍郎史高、史玄、史曾以及小黄门耿国都很诧异,按理说大司马大将军如此咄咄逼人,身为帝王的刘洵竟然毫无反应,每日只是照常处理政事、学习经史,或者是前往长乐宫金华殿与皇后许平君、皇子刘奭相聚,再没有任何引人注意的举动。
这一点,众人都是诧异不已,没想到刘洵竟然有如此沉稳的心境,面对霍光的举动,可以做到坦然面对、怡然自若,真是令人佩服。
其实刘洵也是有苦说不出,自己又能怎样?
霍家的权势不是自己现在的势力能够抗衡的,按照历史上的进程,基本上可以确认霍光不会废掉自己,又何必去争一时之长短?
刘洵不光自己低调做人,更是吩咐侍郎史高、史玄、史曾以及小黄门耿国尽可能的低调,绝不能招惹是非。
故此,数月以来宫内无事。
而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也放下心来,再次认定刘洵之前征召侍郎的举动并不是针对霍家,由此也开始逐渐放松了对刘洵的监控。
刘洵每日往返于宣室殿、麒麟殿和长乐宫金华殿,几乎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时间一长,心中的抱负再度涌动起来,毕竟此时刘洵还不到二十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期间,刘洵的心中也非常纠结。
如今面对霍家,刘洵基本上有两种对策,一种对策便是如同原本的历史一样,熬到霍光老死,而后再顺势掌权、铲除霍家。
但是如此一来,刘洵就要长时间的承受来自霍家的巨大压力,甚至还极有可能会像历史上那样,牺牲掉皇后许平君的性命!
这是刘洵所不能接受的。
而且,刘洵心中还有一个担忧,那就是随着自己穿越而来,天知道此时大汉帝国的历史进程有没有发生改变,万一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影响了历史进程,在蝴蝶效应的影响下,霍光的寿命更长,又或者哪一天自己因为各种状况先霍光一步死去,那岂不是太冤了?
“如此一来,我就真是个冤死鬼了!”
刘洵近段时间来到麒麟殿学习经史,基本上都没有心思看书,每日都在思考自己的出路,都在沉思自己应该如何破局,如何在霍家那密不透风的帷幕之中撕开一个小口子,在不引起霍光和霍家势力反击的前提下,逐步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且逐步蚕食霍家的权势!
“要做到这些事情,首要一点就是安全,一定要在确保我和皇后安全的前提下,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刘洵眉头紧锁默默想着,忽然被自己手中的一卷史记所吸引,只见竹简上记录的内容正是孝武皇帝的丰功伟绩,当然还有对孝武皇帝四方出击、空耗国力的抨击。
忽然,刘洵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如今朝野上下对孝武皇帝是如何看待的?是不是都如史记所记载的那样,一面称颂孝武皇帝的赫赫武功,同时又对常年征战、消耗国力予以诟病?”
想到这里,刘洵便看向了身边的侍郎史高,问道:“史侍郎,你是如何看待孝武皇帝的?”
史高微微一愣,不明白刘洵为何突然发问,也想不明白刘洵发问的用意,只是顿了顿,便说了一番门面话:“启奏天家,臣以为孝武皇帝北击匈奴战功赫赫,于国有大功,虽然常年的征战也消耗了国力,但是同样为我大汉攘平四夷,功在千秋!”
刘洵静静的听着,当侍郎史高说完之后,刘洵又问道:“如今朝野上下、天下郡国,是不是都是这么评价孝武皇帝的?”
侍郎史高不由愣住了,看着刘洵有些发懵,过了一阵才说道:“天家这是何意?”
刘洵说道:“朕以为孝武皇帝雄才大略、功耀千古,乃是我大汉自高皇帝以来,最伟大的帝王,对吗?”
侍郎史高听到这里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呼吸也有些急促,拱手说道:“天家所言极是,孝武皇帝文治武功无人能及,对外北击匈奴、凿空西域、开拓西南、平定瓯越,对内独尊儒术、打击豪强、盐铁官营,不论是哪一项都是足以名垂千古的大功绩。如果孝武皇帝不算伟大,自古以来的众多帝王之中,又有何人配得上伟大二字?”
“嗯,很好!”
刘洵微微一笑,盯着侍郎史高,缓缓地说道:“孝武皇帝如此伟大,就连朝廷拥立新君,都要寻找与孝武皇帝血脉相近的皇族,看来孝武皇帝在天下臣民心中的地位,还是非常崇高的!”
“天家所言乃是正理!”
侍郎史高虽然还不知道刘洵准备做些什么,但是也能猜得到刘洵肯定是要利用孝武皇帝的声名和威望做文章,只是不知道刘洵准备如何操作,也不清楚刘洵的做法会有什么作用了。
这时刘洵说道:“对了,不知道现在昌邑王如何了?”
侍郎史高微微一愣,不明白刘洵为何突然提到了昌邑王,想了一下,便说道:“昌邑王在封地居住,并没有听说有什么动静。”
“哦?”
刘洵若有所指的说道:“是吗?”
侍郎史高疑惑的看向了刘洵,突然就醒悟过来。
刘洵既然想要利用孝武皇帝的威望来做文章,肯定是要用这一点来形成对自己有利的态势。
如此一来,刘洵就必须要抬高自己与孝武皇帝的关系,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而对刘洵来说,最好、也是最直接的做法便是打压废帝昌邑王!
想到这里,侍郎史高沉吟了一会儿,便说道:“启奏天家,臣听闻昌邑王刘贺曾与一个叫孙万世的人交往甚密,据说那孙万世曾问昌邑王刘贺:殿下在被权臣霍光废除皇位之前,为什么不聚众坚守内宫、关闭宫门,等待勤王兵马赶来斩杀霍光,却听凭乱贼夺取皇位玺绶呢当时昌邑王刘贺说道:是啊,当时我太年幼,真是大大的失策啊!”
说完,侍郎史高便看向刘洵,只见刘洵神色如常的说道:“朕在想,大司马大将军是否知晓此事?”
侍郎史高顿时明白过来,没有说话,而是直接拱手领命。
刘洵微微一笑,便不再顺着往下说,而是对侍郎史高说道:“好了,回宣室殿吧,朕累了!”
“诺!”
数日之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失德”为由上奏弹劾昌邑王刘贺,提议朝廷立即查办昌邑王,将其逮捕入京进行审问。
朝中文武大臣也有不少人当场附议。
刘洵说道:“昌邑王在封地被朝廷严密管制着,就算有些过失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以朕之见,就不要大动干戈了。”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说道:“启奏天家,国法不可废!昌邑王结交宵小、失德寡恩,朝廷必须有所表示,绝不能任由昌邑王放肆!”
近日来,朝中不断传闻昌邑王的种种事迹,其中有不少都是关于大司马大将军的,据说昌邑王经常与身边人诋毁霍家,言辞激烈。
由此,众朝臣眼见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盛怒,也就不足为奇了。
刘洵沉吟了一下,说道:“大司马大将军的提议有些严厉了,以朕之见,不如将昌邑王贬到海昏国为侯,同时削除他的三千户封邑吧。”
群臣闻言都是一愣,天子的责罚不可谓不严厉,但至少还是保下了昌邑王的性命。
如果任由大司马大将军将昌邑王逮捕入京,那昌邑王注定性命堪忧。
即便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没有想过置昌邑王于死地,但是难保牢狱之人和查办大臣没有这个想法,想要用昌邑王的性命来取悦大司马大将军之人决不在少数!
此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眼见刘洵开了口,自己也不好与天子顶着来,而且刘洵对昌邑王的处罚同样严厉,见到天子给自己一个台阶,霍光顺势就走了下来。
“天家宅心仁厚,臣万分佩服!就按照天家的旨意办理吧!”
自此之后,刘洵仁厚的名声传遍长安城,文武百官和坊间百姓无不称赞。
同时远在封地的昌邑王听闻天降横祸,顿时万念俱灰,不过还是对着长安城的方向叩拜,以感谢天子保全自己性命的恩德。
随着昌邑王变成了海昏侯,朝中对于天子刘洵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原本不少大臣都认为刘洵登基继位是天降的福分,完全就是运气使然。
可是如今经历了昌邑王被贬之事,不少大臣都回过头来反观天子刘洵的身世,忽然发现在当今宗室之中,天子刘洵竟然是孝武皇帝最为亲近的直系血脉,也是大汉宗谱之中,最为正统的存在!
一时之间,天子刘洵在群臣心中的地位抬升了不少,至少已经从百官心中原本的“乡野皇帝”,晋升为“正统皇帝”。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