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外,西南工坊。
深秋已至,寒冬将来。长安城内外已经颇有寒意,来往的行人百姓已经换上了厚衣物,脚下的步伐也变得匆忙了一些。
这一日,天子刘洵踏着寒秋落叶来到了陆军部军工司的工坊,下了马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副金黄色的工坊群景象,远远看去颇有一番韵味。
这已经是天子刘洵年内第四次来到这里,此番前来只因陆军部尚书史曾禀报火箭研发成功了!
天子刘洵在欣喜之余也不得不发出感叹如今的军工司已经算是入门级的火器研发机构了,对于火箭这样技术含量并不太高的火器,已经可以做到“顺利研发”的程度了。
心中欢喜着,天子刘洵在大队人马的簇拥下,径直来到了工坊内的试验场。没过一会儿,天子刘洵便见到了十几捆样品火箭,并且开始仔细打量着眼前的火箭样品。
只见这火箭主要装在一些筒状、或匣状容器中进行发射。发射容器(或者说火箭巢)中的格板可以对火箭的首尾两端进行固定减小箭杆下垂对火箭飞行的影响。
这些容器中最小的仅容一发,最大的可容纳100支火箭。比较重的火箭发射容器一般由多名专人携带使用,而大多数十发以下的则可以发给单兵使用。由于这类火箭较为轻便,且几乎所有操作都可以单人完成。所以其不占编制,战时可以大规模配发到前线。
这些火箭的样式和发射方法,全都是出自天子刘洵。早在火箭项目刚刚立项的时候,天子刘洵就绘制了不少的图样,供陆军部军工司参考研发之用。
而后天子刘洵又数次将自己的灵感和回忆起来的火器样式记录下来,全部下发给了军工司的研发项目部,希望可以能够帮助到项目部的研发。
陆军部军工司也不负天子刘洵的期望,不但很快研发出了单发的火箭,而且还顺带研发出了多发火箭。
多发火箭容器内部的火箭引线大多系在一起,点放后火箭同时一齐射出,形成百虎齐奔,群蜂出巢的效果(这与现代多管火箭炮那种依次连续发射是不同的)。那种上万支火箭同时忽在脸上的感觉,简直不要太恐怖。
天子刘洵看完多发火箭之后,脑海中便联想到匈奴铁骑大军被漫天的火箭狠砸的场景,想想心中就畅快无比。
但是由于多发火箭巢的这种特殊串联方式,使得火箭的再装填极为困难。因而在单次战役中这些多发火箭巢基本上就是一次性的(射完了就得换个新的,旧的只能等回到后方再慢慢装填,或者小一些的可以直接就扔了)。
这样一来,想要在战场上形成密集而又持续的箭雨,大军就要携带数量巨大的火箭,由此肯定会给大军后勤带来巨大的压力。
不过天子刘洵想了想,便释然了。军队想要得到更为强大的火力,自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得到和付出必然是相对应的,即便自己是大汉帝国的天子也不能例外。
于是,天子刘洵继续查看起来。
只见眼前的火箭除了传统的匣状或筒状容器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为“溜筒”的滑轨也可用于发射火箭。它的做法较为简单,将竹筒去掉竹节,保留两节竹管后剖开即开。(一节固定发~射药筒,一节固定箭尾)发射时将溜筒对准目标,用支架架好(或者手持),点火就行了。由于单发不用系引线,再加之敞开式的结果,这东西也很容易装填。再加上做法简单,成本低,这个东西到了军中应该会很受欢迎。
天子刘洵一一查看了所有的各式火箭的样品,此番陆军部军工司根据不同情况,一共研发出了七个版本的火箭样品,供天子刘洵验收。
可以说,这七个样品之中,有四个都是具有实战价值的,其余三种设计得太过复杂,虽然也很有威力,但是不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于是便被天子刘洵摒弃掉了。
不过总的来说,天子刘洵对于项目部的研发结果还是非常满意的,同时也惊叹于此时百工的技术水平和想象力,感叹自己真的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
虽然说这些火箭本质上都是添加了火药助推的箭矢而已,与后世可以爆炸、可以燃烧的火箭根本不可同日而已,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大杀器了,所以天子刘洵心中非常高兴,当即重赏了项目部的所有百工。
火箭项目部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大量的钱财赏赐,项目部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还被封爵,众人顿时欢呼了起来。
同时,天子刘洵对陆军部尚书史曾说道“朕验收合格的四款火箭立即开始量产,而后全部装备给神机营,不得有误!”
“诺!”
一番布置之后,天子刘洵又联想到了后世明朝的火箭种类,那时的火箭种类也十分繁多。
除了一些常规的火箭之外,还有飞枪、神火飞鸦等多种火箭。飞枪是一种箭杆约15米长,使用约21厘米长,6厘米粗的药筒,药筒应为上一篇提及的后火药筒。仰射时很有可能一支制作最为精良的飞最远可以飞到700步,按一步5尺来算,大约900到1000米,就算是一般的飞枪,也可以飞到大约400米左右。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明初时,这种武器便已经装备明军水师。一艘40多米长战舰上大约会装备9具9龙盒,每盒会装9支大飞枪。
既然有大的就也有小的。后世明军还装备了一些小型火箭,箭杆长度在80到90厘米之间,与当时的弓用箭差不多长,药筒大约长6厘米,主用来射人,应该没有采用后火药筒(应该是没地方弄弹头了),仰射时射程大约300米左右,箭头可以涂抹毒素。可以配合特殊的盾牌使用,也可以装在特制的火箭筒内使用。由于箭短重量轻,普通士兵一次可以携带四到五个火箭筒,还可以让骑兵在马背上使用。
想到这里,天子刘洵又补充道“这些火箭再制造一些加大版的样品,而后交给海军部尚书杨辅,让其放到海军战船上试验一下,看看用于海战的效果如何!”
陆军部尚书史曾闻言微微一愣,而后拱手称诺。
看着眼前一捆捆的火箭样品,天子刘洵便想到了后世明代的多管火箭炮,那可是比欧洲各国正式使用的火箭炮早了五百多年的大杀器。
这种多管火箭炮就是利用独轮车装载和发射火箭的“架火战车”。这种世界上最早的多管火箭炮,是在人力独轮车上装有6个长方形箱体的火箭发射器,它像6个大蜂窝排列成上、下两行,共载有火箭160支。这种火箭发射器和“火龙箭”、“一窝蜂”等多发火箭的结构和特点相似,都是将火箭预先装在发射筒内,而所有火箭的引火线都联在一起,形成引火总线。发射时,点燃引火总线,火箭就犹如条条火龙,一齐从发射筒内喷出。刹那间,火闪烟飞,声如雷呜,直向敌阵地冲去。
天子刘洵还依稀记得自己在后世《百兵谱》这本书上看到过明架火战车的资料长120、宽52、高87厘米。这是一种独轮车装载火箭的战车,前有绵帘,需要时可放下挡铅弹,车两侧设置六筒火箭,计160支,火铳2支,长枪两支,此车由两人操作。
架火战车虽然看起来简陋粗糙,但它体轻灵活,使用转移都很方便。打仗时,三个人即可操作。其中一人负责瞄准指挥,兼管推车,其他两个装填弹药和点火等,协同作战。
在架火战车的发射筒上方,有一卷起的棉帘,它是一种防护装置,相当于现代火炮的防盾饭。当冲锋或转移阵地时,为了防止敌人的箭矢射伤炮手,将棉帘放下来。发射火箭时将棉帘卷起,简便实用。
另外,在车的两侧还装有火铳和长矛各两支,以配合火箭炮来杀伤不同的目标;必要时,还能用来同敌人白刃格斗,进行自卫。
架火战车既有类似现代火箭炮威慑敌人的齐射火力和快速转移的机动性等特点。又具备现代战车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方面的一些基本性能,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战车样式。
于是天子刘洵要来笔墨和图纸,当即在众人的注视下画了起来,草草画出了一副架火战车的图样。
而后,天子刘洵便给众人讲解了一番,说道“将军工司研发的火箭嫁接到这种战车上,不但可以提高火力,而且还可以让火箭的使用更加灵活,军工司要继续研究如何完善这种战车,尽快打造出样品来!”
陆军部尚书史曾和军工司上下当即领命,众人对于天子刘洵的设想非常惊叹,同时更是发自肺腑的崇拜着天子刘洵。
当日,因为火箭研发成功,天子刘洵当场将四种验收合格的火箭统一定名为神机火箭,并下令研发相应的炮车,暂时就将尚在图纸中的炮车定名为神机炮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