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要做明世祖

第177章:皇帝找到了郑和航海日志

我要做明世祖 搬砖呢别闹 5781 2024-01-30 13:19

  <sript><sript>

  文化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虽然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当基础稳定后,双方间就会出现互相影响。

  好的政策和思想有利于促进经济,反之则是会产生抑制效果。

  现在大明的边关少有战事。

  在科技差距和朱见济下血本的提高军队待遇,使其受到近代军事训练的情况下,本就处于历史衰落期的蒙古更加难以崛起。

  瓦剌这个在十年前还能给大明带来阴影的草原势力,已经在不断的内斗和大明武力压制下,被打断了腿。

  新任首领达巴拉干干脆认了朱见济当干爹,天天喊爸爸,丝毫不觉得羞耻。

  而它的老伙伴鞑靼,则是还在经历瓦剌的过去,生活内容仍然是内斗、内斗和内斗。

  听说毛里孩在带着他的傀儡大汗过去之后,那些家伙的内斗更厉害了。

  根本不用大明天兵出手,他们自己就能把自己打死。

  朱见济觉得,那些家伙穷的连铁锅烂了都没法补,打又打不过武力提升后的明朝天兵,除了给大明当狗,他们别无选择。

  他不需要再把草原放在眼里了。

  外部没有压力。

  而内部,在改土归流后,大明将西南的土司领地尽收囊中,又增加了一大块可以收税的地方,加上他抑制了一波土地兼并,想来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国内的情况也可以稳定下来。

  所以是时候改变一下大明的思想了!

  他视察了自己的产业后,发现其中不少人的想法有所进步。

  纺织业、农业以及基础建设的进步,都催生出了一批渴求新“道统”的人。

  也许他们现在还有些懵懂,沉迷在赚大钱的快乐里无法自拔,可时间一久,就会寻找起自己做事的合法性。

  新兴的阶级是需要时代给自己一个说法的。

  这群人,算上之前被大辩论事件引出来的潜水分子,以及朱见济这个皇帝充当幕后推手,力量还是足够去挑战下传统道德礼教的。

  后世的思想运动,背景比此时艰难无数倍,不还是搞起来了?

  自己现在是实权帝王,又怕什么?

  而在遥远的欧罗巴那边……按照正常的时间轴,应该正在进行文艺复兴?

  就看看大明跟他们,谁先一步解放思想吧!

  朱见济相信以大明朝地大物博,永远不会缺自己想要的人才。

  陈献章打马御街前,浑然不知自己以后会走上怎样的道路。

  等新科进士稳定下来后,朝廷便要给他们安排工作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这批进士除了寥寥几位入了翰林院,其余的都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去了,打破了以往的惯例!

  在此时的某些人心里,已经有了“非翰林,不高官”的想法,被放去地方,那是同进士或者低排名进士才会遇到的事情。

  谁不想当个清贵的翰林学士,留在中央陪皇帝读书呢?

  皇帝是对这次选拔的进士不满意?

  可这是恩科,最终的题目和阅卷都由小皇帝亲自过手,怎么可能选出不符合他心意的人?

  惊讶之后,有人回过味来,顿悟了皇帝这一手动作的真意――

  朝堂之上虽说极大部分都是景泰朝的老臣,可也是被朱见济调教过好几年的,毕竟先帝在位之时,差不多是太子执政理事。

  既然如此,被鞭挞了这么多年,他们也不至于看不出皇帝的喜好。

  这是一位重实际而不重浮华的统治者。

  所谓的“圣人教诲”,忽悠不到他。

  到现在,不少忽悠他和企图忽悠他的人,都已经滚出了朝堂,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就连他的内阁学士们,也去担任了实际官职,积累起工作经验来。

  像商辂这位稀有的三元及第,便挂职了吏部侍郎,每天不是在内阁开会,就是去部门办公的路上。

  吏部每天展开的绩效考核,也越来越重视地方工作成果……

  今年新被提拔入阁的工部尚书徐有贞,就因为治理黄河有功,被皇帝嘉奖了不少。

  连德云社都为了歌颂他的功劳,特意编了个剧本,用各种表演方式表现徐尚书在黄河大堤上的英勇姿态。

  搞的徐有贞每天都走路带风,见人还要会心一笑,露出猥琐的笑容问对方有没有看最近的火爆戏曲。

  没看过就赶紧的去看!

  再深入联想一些,景泰五年的进士们,入翰林的还少有展露锋芒的,可去地方上混的,已经风生水起了!

  看来,“非翰林不高官”的规矩,要被打破了。

  好在这个破规矩本来就没形成多久,打就打了,也没人敢跟皇帝吱一声。

  而进士们也没有多少怨言。

  他们能通过朱见济的恩科,那思维肯定是灵活的。

  当他们得知陈献章之所以被钦定为状元,就是因为写了“经世致用”时,便在心里选好了未来的路。

  “这是陛下御笔所书,赠予状元公,还望你去了地方为官,也别忘了做好学问。”

  朱见济派遣身边的太监张永在陈献章临行之前送了本册子给他,还带了话。

  小册子上面,记录的是朱见济从后世的各种思想流派中复制粘贴来的一些言论,尽量的选了些符合大明时代特征的,不至于太挑战人的三观。

  不然某些做学问做到心发狂的家伙,还真有可能被刺激到疯掉。

  陈献章感动的接过,然后跪谢皇恩。

  旁边同行的人羡慕的看着他,也想有皇帝如此疼爱。

  随后,进士们各奔东西,只等日后考成合格,再找机会调回中央。

  至于朱见济,则是按照自己的正常作息,每天早起早睡,处理政务。

  种子,他已经埋下去了。

  只需要时间吹打,让之成长收获。

  “这就是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时,留下的《郑和出使水程》?”

  五月天气渐热,朱见济抽空骑了阵马当减肥,然后就换了身常服,去了皇家的档案库里。

  想当初迁都北京,除了像黄册这种庞大重要的文献,因为担心搬动途中破坏了它,被留在了南京外,郑和的航海日志却没有被落下,一起带到了紫禁城中。

  朱见济早就命人去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了。

  随着天津港的修建逐渐完善,南京那边的龙江厂也重新恢复使用,也到把这贵重的文献请出来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他早就眼馋那还没被人开发染指过的海洋了!

  可惜之前忙于国内事务,“攘外必先安内”,加上国库的银子长期用在打仗和赈灾之上,没有多余的资金拿去修建船只,这才让他不得不停下脚步。

  可现在大明稳定了,国库不再是饿肚子的状态,就算朱见济突然堕落自闭,学他爹一样垂拱而治,以后也能捞到一个“守成”的功劳。

  于是,他躁动的小心脏便无法再忍耐下去。

  再说了,之前抄了东南某些士绅的家,可是从他们那儿掏了几条海外贸易航线出来的。

  这种好东西,能一直荒废着不用嘛!

  皇帝亲自前来,对整理工作进行审阅,可见对于此事的重视。

  “这书正是当年郑和所使记录,记载了海上数十国的风土人情和相关航线……请陛下御览!”

  宫人将叠的老高的一沓书奉上,并将其中内容对皇帝做了简要描述。

  而朱见济的手边,还摆了一本《寰宇通志》和一架地球仪,正好能跟《郑和航海日志》配合一起看。

  小皇帝坐的端正,怀着虔诚的心态,翻开了面前的书籍。

  <sript><sript>

  <sript><sript>

  。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