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钱和刀,全硬通货!(2更)
“《吕氏春秋》曾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讲述地就是这个道理。”
“水是如此,经济也是如此,政务同样是如此。”
“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在追求安宁想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世。”
“但却不知道,这种追求,本身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这个世界上,总有生活好的,生活坏的,地位高的和低的,有钱的和没钱的。”
“要是什么都一样的话,那么大家都躺哪里睡觉就行,谁还奋斗干嘛?”
“这也是墨家思想的败笔所在。”
“争和动,就是渗入到了生命的血脉之中,是谁都改变不了的趋势。”
“所以生死轮回,此消彼长,才是世界的铁律。”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国家整体的水平提升起来,让最底层的那些人,都能吃饱穿暖。”
“如果有一天,神州大地的百姓,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我们就死而无憾了。”
听到冯逍的话,两个本就聪慧的人,只感觉震耳发聩,让人直接从浑浑噩噩当中清醒过来。
两人对于冯逍郑重行了一个大礼,而冯逍也坦然生受了。
毕竟在这个知识无价的年代里,他可是将经济的本质直接传授给了两人。
社会的本质就是政治和经济。
他这番传授,相当于给两人增加了一半的为官能力,绝对有着老师的资格。
虽然前世现代社会当中,那些什么狗屁的经济学家,以及所谓的砖家叫兽。
各个故弄玄虚,乱吹高深莫测的大气。
但实质上,说穿了,所谓的经济,不过就是流动着的财富。
最明显,最根本的铁证,当全世界只留下一个人生存的时候。
经济这个概念,就随之消失。
只有在复数的生命个数存在的时候,才有经济这个概念和词汇,才有了经济发挥作用的空间。
听着冯逍一顿科普,两人听得云雾缭绕,头昏脑涨。
但即使如此,两人依然对于冯逍所说的话,认真听着,哪怕一时不了解,也强迫自己记忆下来。
看着两人听得认真,冯逍也来了兴致,打算多说两句。
“我问你们,你们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对于到冯逍的提问,这个往日里原本非常简单的问题,两人却开始沉思起来。
但是想了半天,都想不出一个头绪出来,于是两人试探的回答起来。
“君王贤明,官府清廉,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吴芮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在两位大才面前,他说的有些不太果决。
对于吴芮的回答,冯逍没有立即做出反应,而是看向张良。
看到两人都看向自己,饶是张良的心理素质,此时也有些彷徨。
毕竟,大家都是年轻人,而且都自认才高八斗,谁也不想丢脸。
所以,张良没有着急回答,而是沉吟了片刻,才慢慢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深厚的财务底蕴,大量的人才。”
等到张良说完之后,他和吴芮同时转头看向冯逍。
毕竟问题是冯逍提出来的,所以冯逍这里肯定有标准的答案。
看着两人幽幽的目光,冯逍心里有些好笑,也没有再拖延。
“说的不错,但没有说到重点上。”
“源源不断增长的财力,永远强大的武力。”
“只要能够保证这两点,就是皇帝和大臣们是一群废物,那么国家也照样安居乐业。”
听着冯逍的话,两人目瞪口呆。
怎么都没有想到,冯逍竟然给出了这么一个离谱的答案。
看着一脸不信的两人,冯逍也感到非常无奈。
这种事情,又没有例子可以参照,只能从理论上讲述。
“有钱,那么对于百姓的压迫就小。”
“如果朝堂和百姓都有钱,那么百姓能够活下去,管你谁做皇帝,谁当官?”
“而强大的武力是防范外敌的,只要别人打不进来,自己的百姓又能吃饱穿暖,那么国家就稳如泰山。”
冯逍又不能告诉两人,这两条重要的因素,曾经有一个无比窝囊的国家,实现了一半。
那就是饱受后人诟病的宋朝。
虽然对于大怂的骨气和对外的策略,但凡是有个血性的人,都嗤之以鼻。
但不得不承认,中国数千年的古代中,宋朝达到了经济的巅峰。
哪怕三百年的统治当中,外患基本没有停歇,内乱不是发生。
但真正让国家受到损害的,依然是外敌的侵略。
就是江南关东等地不时发生的民间起义,不如说是匪患更加具体。
底层的,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意愿和需求。
哪怕宋朝昏君不断,但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
宋朝老百姓依然算是所有封建王朝中,过的最富裕的存在。
所以,宋朝达到了封建王朝所能做到的二分之一。
唯一所缺少的,就是强大的武力保障。
实例无法说出来,但是客观的分析还是能够说明一下的。
“假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有起码足够三年咀嚼的财富,那么谁愿意跟着你造反呢?”
“我所说的强大武力,也不是针对于百姓的,而是针对于外敌的。”
“所以,归根结底,钱和刀,才是一个国家老百姓安稳的前提。”
“其他的都是实现这两样的手段。”
“否则,君王再贤明,人才再多,制度再好,可是老百姓吃不饱,一切都是白搭。”
说到这里,冯逍又将一切都联系到大秦。
“你们往日总是说暴秦,认为大秦不是你们心目中的理想国度。”
“但是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在没有一统六国之前,大秦的徭役赋税比现在还要重。”
“尤其是连年征战,可是为什么老秦人在战场上依然悍不畏死,打得六国屁滚尿流?”
“老秦人就是傻瓜么?”
看着紧皱眉头的两人,冯逍笑呵呵地说道。
“一切不过是百姓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活下去,富裕起来的期望。”
“所以,他们就把自己的命,绑到了国家的战车上,所以东出函谷关,就成为了所有大秦人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