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东宫太子
太子陆恒最近都很勤奋,老老实实的在皇帝面前扮演者一个醇厚的太子形象。
要说以往的时候,陆恒都没有怀疑过皇帝对他的看重,可是这次皇帝微妙的态度,却告诉陆恒自己想的太想当然了。
当初皇帝生病的时候,他曾经告诫过自己的母后,说是不宜过早的跟朝臣走动的,可是母后太过于被皇帝的病情吓到,所以就铤而走险的跟那些大臣接触。
可当皇帝病好的时候,这些个墙头草一样的人又随风飘荡,让他跟皇后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陆恒其实从来都不想跟自己的二弟陆泽敌的,可是陆恒也知道,万贵妃野心勃勃的,陆泽早晚都要走到自己的对立面的。
陆恒原本就受皇帝喜爱,在他有意讨好之下。皇帝还是很容易被自己对陆恒的偏爱所打动,毕竟这个太子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寄托了他全部的政治想法。
陆恒的毕恭毕敬,皇后的用心讨好,时间总是冲淡皇帝当时的恼怒的。
陆恒这段期间,因为朝中的事情,很是心烦,但是沈舒画却十分的善解人意,在他身边温言软语的给他许多的宽慰。
倒是刘欣月彻底的让太子陆恒厌弃,原因很简单。刘欣月的父亲就是太子一系的,刘欣月仗着她父亲是陆恒手下有心拉拢的武臣很是嚣张跋扈。刘欣月的父亲是个好的,可是刘欣月却是个蠢的,在太子陆恒被困府中期间,很是言语间说了些蠢话,都说关心则乱。刘欣月也是一样。她的父亲是她的依仗,所以太子被勒令在府中,刘欣月就心情慌乱,更是在听到父亲说皇帝有可能点武将去边境之地后。
刘欣月就跑到太子面前。“殿下,我父亲已经年迈,兄长经验不足,求殿下一定要帮下我父亲。”
刘欣月的父亲要是知道自己的蠢女儿跑到陆恒面前说这些话,估计一口血都要梗在胸口,欲吐不能。
刘欣悦的父亲本就是武将,他若是出征,对于太子来说,都是互惠互利的。只是刘欣月那么一闹够,陆恒还是黑着脸让人给刘欣月的父亲传了口音,只说这次事情,先不要参与。后来就出现了二皇子出列,其他武将无人应声,皇帝恼怒够将权利都给了肖展刀。
所以,刘欣月在经过沈舒画的事情后,又成功的让陆恒心里厌弃。但是刘欣月的父亲太明白自己女儿的尿性,所以一眼的就让刘欣月的哥哥来给陆恒表忠心。
陆恒只是觉得刘欣月有些娇纵愚蠢,但是不会怀疑刘家对他的忠心,不过陆恒就算是为了刘家,也不能苛待了刘欣月。
刘欣月后来接到自己父亲送来的口信,才后知后觉的发现自己做了蠢事。
实在是当时朝野上下言论纷纷,而太子陆恒又被皇帝责罚,她作为一个内院的女人,自然是听风就是雨,丝毫没有辩解的能力。
刘欣月其实并不蠢,但是就是对这些方面缺了一根弦,对付陆恒府中的女人,她倒是十分厉害的。
不过,也是这个机会,让沈舒画成为了太子府中最为尊贵的女人。但是即使如此,太子那么喜欢她,也不过是亲昵的时候,多抱抱她,
甚至在沈舒画抱着陆恒祈求他再给自己一个孩子的时候,陆恒也是哄着她说为时太早,等一太子妃入府她才好有孕。
沈舒画要是还是曾经的自己,她可能也就没有什么就接受了。可是她参加过太后寿宴,更是体会过皇后的威仪,她的心里已经有了的种子,可是她身份太过低微,太子侧妃自己是她最大的荣宠了,她什么不能太子妃入府之前有孕。
其实,陆恒这样十分的正常,作为一个太子,作为一个男人,很多事情他们都要权衡利弊。可能两个人浓情蜜意的时候,他会说很多甜蜜的话让你觉得暖心,可是要是你不能够给他势均力敌的感觉,他是不会给出相应的承诺的。
陆恒是很喜欢沈舒画的,不然也不会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宠幸沈舒画,也不会再后来沈舒画失去孩子后,将有些刘家作为依仗的刘欣月给移到别庄。但是不管是刘欣月还是沈舒画,现在对他来说都是他的侧妃,而不是那个身份重要的妻子。
沈舒画知道自己没有助力,所以自从皇太后让她进宫陪伴后,沈舒画就抓住了这个可以随时进宫的许多,在皇太后面前刷足了存在感。
这是沈舒画按照往常的习惯,进宫陪伴皇太后。但不成想天下暴雨,所以沈舒画难免衣服被打湿。
到了宫中,皇太后看着淋了雨的沈舒画,忍不住关爱的说到“你说你,真是个乖孩子,下着雨还过来陪我这个老婆子,快让人带你去后面换件衣服。”
沈舒画乖巧的点了点头,跟着引路的宫里来到了后面换衣服的地方。
皇太后身边的嬷嬷说到“这沈侧妃倒真是个孝顺的。”
皇太后眉眼舒展,确实对沈舒画很是满意,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沈舒画都觉得格外的顺眼,舒心。
“嬷嬷,你把之前给她做的几套衣服,拿到后面让她挑选着换上吧。”皇太后年岁大了,有些鲜艳的料子是穿不了了,小辈们就沈舒画喜欢往她那里跑,所以就吩咐了嬷嬷给沈舒画做了几套好料子的衣服,只是还没有给沈舒画,没成想就那么巧合,索性先把做好的几件拿给沈舒画穿。
嬷嬷是从皇太后在娘家时就贴身伺候的人,自然是明白皇太后是真的喜爱沈舒画。
嬷嬷来到后面的时候,沈舒画自己将湿漉漉的衣服脱了下来。
倒是嬷嬷到了后面,看着衣衫半解的沈舒画,忍不住面色大变,甚至连手里的衣服都差点翻掉,要不然那带沈舒画到后面的宫女机灵,稳住了嬷嬷手里的托盘,这么好的衣服就沾染灰尘了。而嬷嬷对眼前的一些毫不关心,只几个快步走到沈舒画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