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施新政,爱觉罗首先在全城发布公告,让全城和全州百姓知道现在冰州是臣服于新皇杨勇,而不是完亮。自己仍然是本州的最高管理者,但是不叫州牧了,叫太守。然后说新皇爱惜民利,施仁政,减免百姓的税务。
实施新政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解散州府军。这样做既释放了劳动力,促进生产,又削弱了地方州政府反抗朝廷的实力。
不过,冰州是瓦国最北边的领土,再往北就是外国了,算是边疆地区。如果一点军队都保留,万一外敌入侵怎么办?因此,爱觉罗向苏服建议,保留一半兵力。苏服最后答应他留下两千兵力。这两千兵力叫冰州地方军。
如果外敌入侵,两千兵力肯定不够看。苏服的意思,其实这两千兵力不是用来抵抗入侵的,而是报信的。因为在辽州驻有一个集团军,真正抵抗外敌入侵要依靠中央军。
由于可以留两千人,爱觉罗先把要留的人确定下来。然后由这两千人负责另外一万八千人的解散工作,主要是武器收回入库和路费发放。
对于州府军将士来说,能回家多数人是选择回家的。选择留下来的是少数。这也差不多正好符合比例。在其它州,想留下来的人都是经过挑选和批准的。在这里,就不用挑选了。只要愿意留下来的,爱觉罗都欢迎,他是生怕达不到两千人。
州府军解散工作完成后,爱觉罗便邀请新皇去兵营参观。说是参观,实际上就是让杨勇检查一番,以证明自己在实施新政。
既然是“参观”,苏服当然要去。反正是在冰州这里“旅游”嘛!不过,到兵营里参观,林若就没有跟着了,只带了两个亲兵。
看到兵营里基本上空荡荡了,苏服感到满意。事实上苏服裁军的意图纯粹是出于增加劳动力,促进生产的想法。至于削弱地方实力,只是象爱觉罗等人的解读。以苏服的实力,这些地方官的实力根本不够看,哪里用得着削弱呢?
苏服在冰州城只呆了三天,便决定回辽州城去。这三天,基本上是在游玩。游玩中也注意观察老百姓对新政的反应。普通看来,大家是欢迎新政,拥护新皇的。免税谁不高兴啊!由于苏服跟向导官早已经说好,这次在冰州城是微服“游玩”,所以百姓们并不知道苏服的身份,在他面前说话也无所顾忌。这样,苏服听到的反应,便是真实的。
到第四天,苏服启程回辽州。爱觉罗送到城外。皇上这么快就要回去,他是很高兴的。说明这三天的表现皇上是满意的。
也的确是这样,州府军解散了,该发的公告都已经发了,再留在冰州没有意义。时间已经快十一月了,还有几个州没有平定,苏服觉得需要抓紧时间。
回去尽管也是骑马,但毕竟没有急事在等着,苏服与三个随从便没有来时那么快。一路上也顺便看看风景。这样,花了五天时间,苏服回到了辽州城。
铁旦、花木、巢敢和肖龙见皇上回来了,赶紧过来汇报工作。其中一个好消息,便是姚新率领的第二集团军传来了好消息。河州城在被中央军围困多日后,选择了投降。
原来田猛按照苏服的交待,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还有一点,允许人员进出。这样,春州、石州的消息便通过这两个地方逃来的人,传到了河州州牧牟培的耳朵里。
牟培可不是那种对完亮很愚忠的人。他之所以不愿意臣服新皇杨勇,完全是因为觉得杨勇是篡位,心里不服气。如今听闻杨勇如此厉害,他终究是怕了。这时,花西给他写了一封信,讲明新皇杨勇的仁义之处。而牟培是知道花西的,既然花西都选择了投降,牟培只好回信表示愿意投降。他可不想得到春州和石州两个州牧的下场。
既然同意投降,牟培给花西回了信,约定日期打开了城门。姚新、肖虎、花兰、花西带领第二集团军顺利入城。
进城后,田猛责问牟培是否收到新朝廷的通告,牟培不得不老实承认收到过。田猛便下令道:“牟大人,既然收到了,就按照新皇的旨意来办。一、你这个州牧现在改为太守;二、你们的州府军解散;三、通告全州,减免百姓的税百分五十。”
牟培听到自己还是州府首脑,只是换了一个名称而已,当即高兴答道:“好的,姚将军,我马上照办。”
这一投降,不仅脑袋保住了,官职都保住了。至于少收点税,这有什么关系呢?既然臣服新皇了,保留军队也没必要。所以牟培庆幸自己选择了投降。真要硬扛,不仅扛不住,还得失去一切。
田猛在河州城呆了三天,见证了牟培实施新政,便开始向一个目的地-鲁州进发。同时派出信使去给苏服送信。
信使到达辽州城时,苏服正在从冰州回来的路上。铁旦安排信使在辽州城歇息,等皇上回来。铁旦知道皇上应该有些旨意要传达给田猛及他的第二集团军。
只过了两天,苏服就回到辽州城来了。得到第二集团军平定河州的消息,苏服接下来不好办了,不用东向,只西去就可以了。苏服对田猛拿下鲁州同样抱有信心。
尽管如此,苏服还是给田猛写了回信。回信中除了表扬田猛与第二集团军将士外,还附上了完亮的投降书。苏服判断,石州与春州离鲁州都比较远,这两个州的人很难有人跑到鲁州城去。这样鲁州州牧一下子是得不到石州与春州方面的消息的。那辽州的消息就更加不知道了。
鲁州州牧现在是孔二虎,他不知道石州与春州的情况,就有可能拒不投降。虽然让田猛硬攻,显然也能攻下来,但那样肯定会有大量人员伤亡。苏服不想出现这种情况,他还是希望每座城市都能够兵不血刃地拿下来。这样,完亮的投降书应该会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