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逆天换明

第二百六十八章 不恤民苦枉为帝

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13567 2024-01-30 13:32

  如果只说毛文龙想僻处皮岛,尽量减弱朝廷的节制,显然是片面的。尽管,毛文龙也确实有这样的心思。<r />

  <r />

  要知道,东江军若是贸然在辽南占地发展,必然遭到建虏的大举进攻。凭当时东江军的实力,估计能守住地盘,也将损失惨重。<r />

  <r />

  毕竟,数年前的东江军可没有红夷大炮,武器装备跟叫化子差不多。<r />

  <r />

  但现在,光是红夷大炮就已经大大超过了宁远,其它火器的数量和威力,更不是辽西明军所能比的。<r />

  <r />

  “大靖,本帅这几日仔细思虑,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毛文龙缓缓说道:“若朝廷再提移镇的事情,本帅就讨价还价,为东江镇多索取粮草物资。至少,东江镇的粮饷应与辽镇相同,且不得拖欠。”<r />

  <r />

  郭大靖深表赞同,说道:“末将勘察过盖州卫城的情况,觉得可以建成类似于旅顺堡的坚城要塞。”<r />

  <r />

  毛文龙捋着胡须,微笑颌首,听懂了郭大靖的意思。<r />

  <r />

  移镇盖州的理解可以有多种,占领盖州的土地,占据盖州卫城,这都算,未必就需要东江镇全部人马都驻扎盖州。<r />

  <r />

  盖州卫的位置很好,背依大海,方便发挥东江水师的作用。同时,又离三岔河口很近,可以溯流而上,袭击辽阳,甚至是沈阳。<r />

  <r />

  尽管在冬季,近岸海水会结冰,影响到水师。但盖州卫城和周边的堡寨能够形成了一个防御体系,建虏要突破,并不容易。<r />

  <r />

  毛文龙的思路有所改变,实在是金州的发展超乎他的预料。总是接到陈继盛的报告,但却不及亲眼所见。<r />

  <r />

  大半个金州已经使东江镇能够在断粮断饷的困境中继续支撑,整个金州岂不是能提供更大的发展动力。<r />

  <r />

  辽南四卫,金州只是其中之一。实力不断增长,就不断向北推,辽南可是曾经最富庶的地方。<r />

  <r />

  而辽东的条件,适合打游击,显然已经不太适应东江军的发展,不匹配现在东江军的实力。<r />

  <r />

  “把盖州卫城修筑成旅顺堡那样的要塞,恐怕花费的时间很长,建虏不会坐视不理。”毛文龙对此比较担心,“估计不打上一两仗,建虏不会死心。”<r />

  <r />

  郭大靖说道:“先迅速地构筑野战工事,建虏若来,人少了就和他们打。如果是大举发动,那就撤回来。”<r />

  <r />

  凭建虏的粮草物资,每一次发动都要精打细算,白白消耗的话,根本就支撑不住。<r />

  <r />

  毛文龙微笑颌首,认同这样灵活的作战计划。虽然有些超前,但想得多些,看得远些,有利无害。<r />

  <r />

  一年,两年,乃至数年,东江镇的发展道路基本上确定下来。辽南,终于被毛文龙认可,成为东江镇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根基之地。<r />

  <r />

  以小见大,在大连港,在广鹿村,毛文龙看到的是军民们的齐心协力,看到的是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r />

  <r />

  不用去百姓家坐坐,吃顿百姓的饭菜,只看百姓们的精神面貌,看他们是不是脸带菜色、愁眉苦脸,便能知道。<r />

  <r />

  “这样说来,增加人口将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毛文龙喝着白开水,还挺有滋味的模样,说道:“现在,东江镇军民总共是近二十万,离四五十万的目标,还差很多。”<r />

  <r />

  郭大靖笑了笑,说道:“既然毛帅也比较确定建虏会闹大饥荒,人口就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辽东还是要驻有相当的兵力,与朝鲜亲明派的关系也要搞好。”<r />

  <r />

  从建虏统治区逃出一个辽民,建虏的生产力就减弱一分,东江镇的人口就多一个。<r />

  <r />

  这是个此消彼涨的翘翘板效应,明年的大饥荒,则是最好的时机。而东江军要多点布置,甚至是展开大量的袭扰行动,以帮助辽民脱离建虏的统治。<r />

  <r />

  四五十万也只是一个小目标,郭大靖还想着在山东、北直隶的辽民能回流到辽东。<r />

  <r />

  背井离乡的滋味不好受,那些辽民在异乡的日子也不好过。只要让他们看到辽南稳固,东江军有抵挡建虏、保卫他们的实力,回流是有可能的。<r />

  <r />

  而随着小冰河期大灾害的蔓延,再过上几年,山东、北直隶也会遭到灾害的破坏和摧残,这就又给辽民回流创造了条件。<r />

  <r />

  或许不用几年,从西向东逃难的流民,就会出现在北直隶和山东。陕西、山西、河南……<r />

  <r />

  这就不限于辽民了,只要给口吃的,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饥民,就会蜂拥而来。<r />

  <r />

  谈论半晌,毛文龙和郭大靖等人再次启程,向着南关方向疾驰而去。<r />

  <r />

  ………………<r />

  <r />

  北京,皇宫。<r />

  <r />

  崇祯正看着一本奏疏,是奉命去陕西招抚流民的左都御史杨鹤上奏的。<r />

  <r />

  这已经是第二次上奏,第一次上奏朝廷,杨鹤请求拔款赈济灾民。只要老百姓饿不死,自然不会去造反,已经造反的也再招不到人。<r />

  <r />

  崇祯接到上奏后,思之再三,终于“慷慨”地拔出十万两银子,让杨鹤赈济灾民,平定民乱。<r />

  <r />

  皇帝觉得自己已经很大方了,可杨鹤却不知好歹,又上奏疏,还是要钱,这让崇祯十分地不爽。<r />

  <r />

  “携十万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万人。而斗米七钱,亦止可活五十日耳。”<r />

  <r />

  杨鹤呀杨鹤,活十万人不是活嘛,能活五十天难道不该庆幸,山呼万岁嘛?难道要让朝廷养流民一辈子?<r />

  <r />

  崇祯很生气,提起笔,刷刷点点地写了回复,“贼势猖獗,招抚为非,杀之良是。”<r />

  <r />

  朝廷就这么点钱,既然作乱的贼寇太多,赈济不过来,还不受招抚,那就杀了。人没了,也不用拿钱养他们了。<r />

  <r />

  嗯,当皇帝就应该有这杀伐果决的气魄,杨鹤太软弱,洪承畴还不错。<r />

  <r />

  崇祯有些小得意,用自己的智慧和气魄,终于是解决了一个难题。<r />

  <r />

  放下这本奏疏,崇祯又拿起了一本,打开阅看,竟然又是有关西北闹灾的。<r />

  <r />

  陕西的饥荒已经持续三年,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迹象,巡按李应期上疏崇祯皇帝,请求减免赋税。<r />

  <r />

  扯淡,沽名钓誉之徒。<r />

  <r />

  崇祯皱起眉头,狠狠地骂了一句。这事自己要不准奏,恐怕会背上残苛待民的坏名声。<r />

  <r />

  思虑再三,崇祯捏着鼻子、肉痛无比地批复道:“崇祯元年和二年的赋税可适当减免,日后不可再免。”<r />

  <r />

  想了想,崇祯又提笔补充了一句,算是指点李应期,“贫富均纳,果能遵行无扰,自然好义乐输。”<r />

  <r />

  大明子民都是识大局、顾大体的,为了国家,为了朝廷,苦一点也甘心情愿,都是好义乐输的良民。<r />

  <r />

  没错,在崇祯眼中,便是这样的判断和结论。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为什么不能牺牲一点,为什么不能勒紧裤带,共渡时艰呢?<r />

  <r />

  只不过,崇祯高高在上,体会不到饥饿的滋味,那是能够令人发疯发狂的;他也不会理解流民走投无路、卖儿卖女的凄惨,和倒地等死的绝望。<r />

  <r />

  万历四十六年,明廷因“辽事”紧急,加派“辽饷”,亩加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再加三厘五毫,第三年又加二厘,前后三加,即每亩加征银九厘。<r />

  <r />

  崇祯三年,又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r />

  <r />

  崇祯十年,强征剿饷;崇祯十二年,再征“练饷”。<r />

  <r />

  在皇帝看来,不过是几分几厘的银子,何至于拿不出来;但在百姓看来,田地荒芜、颗粒无收,连碗粥都喝不上,又哪来的银子?<r />

  <r />

  崇祯的所作所为,让他在临死时所说的“勿伤百姓一人”的话,显得是那么可笑而虚伪。<r />

  <r />

  在他的统治下,在他不断的加派下,逼死逼反了多少百姓?就是杀进京城,冲进皇宫,让他走投无路的义军,不也曾经是安分守己的大明子民?<r />

  <r />

  批复完李应期的奏疏,崇祯放下笔,稍事休息了一会儿。<r />

  <r />

  他想让自己的头脑缓一缓,以便更加聪慧睿智。可却不知道,他的每一个“英明”决策,都是在使大明内部的火焰烧得更旺,把大明向灭亡更推了一步。<r />

  <r />

  王承恩适时地奉上香茶,又躬身退到一旁。<r />

  <r />

  崇祯喝着香茶,脑子似乎真的灵醒了很多。<r />

  <r />

  放下茶碗,他转向王承恩问道:“王伴儿,方正化上奏说金州今年大丰收,有种叫土豆的东西,亩产达到了三千多斤。”<r />

  <r />

  王承恩躬身道:“皇爷说得不差,方正化确实是这么说的。他还说,东江镇在全力备战,今冬建虏会来攻打。”<r />

  <r />

  崇祯沉吟了一下,说道:“可袁崇焕的奏疏上说,建虏打造大量的器械,有攻打锦州、大凌河等城,甚至是宁远的迹象。”<r />

  <r />

  停顿了一步,他又接着说道:“锦州、大凌河等城还未修筑完成,若建虏来攻,就只能撤回宁远坚守。”<r />

  <r />

  看崇祯皱起了眉头,王承恩自知其意,说道:“如果东江镇能发动牵制,争取数月时间,锦州等城便能修好。”<r />

  <r />

  崇祯端起茶碗又喝了一口,说道:“毛文龙上奏说建虏将发起进攻,请求恢复粮饷,并索要物资器械,难道是借机要挟?若朝廷不允,便不出动牵制?”<r />

  <r />

  王承恩小心翼翼地说道:“既然金州大丰收,东江镇便无缺粮之虞。只给他们些物资器械,奴婢以为也无妨。”<r />

  <r />

  “既不缺粮,却又要朝廷恢复粮饷,真是贪得无厌。”崇祯甚是不悦地说道:“毛文龙虚报糜饷,朝廷未治罪,他还屡次上疏狡辩。”<r />

  <r />

  王承恩勉强笑了笑,却不好接这话。他也知道皇爷是在发泄情绪,总归是已经有了决定。<r />

  <r />

  果然,崇祯说完之后,似乎好受了一些,思索了半晌,说道:“着登莱道王廷试给东江镇送些作战物资和盔甲器械,再告诉方正化,若建虏进攻辽西,务必督促毛文龙出兵牵制。”<r />

  <r />

  王承恩躬身领旨,又提醒道:“那金州的土豆呢,是否运来些,先种着试试?”<r />

  <r />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试试也无妨。”<r />

  <r />

  茶水喝完,崇祯没有马上继续处理奏疏,而是微皱眉头,思考起辽西筑城所需的银两物资,该从哪里多征些,又该从哪里节省些呢?<r />

  <r />

  辽饷三次加派,合计加征银两四百八十多万两。其中扣除北直隶和地方其他用途,尚余三百万两不到。而山海关一地,即年需支银四百万两。<r />

  <r />

  再加上关外诸城的驻军花费,辽东战事使得朝廷财政的负担极重。<r />

  <r />

  而那些赞成和支持关宁锦防线的官员,要么是不太懂经济,要么就是别有用心,想从中捞一笔。<r />

  <r />

  当然,也不是没有明白人看透其中的严重弊端,并做出了悲观的预判。<r />

  <r />

  比如户部尚书毕自严,便说过:“即令东奴恋栈长伏穴中,不向西遗一矢,而我之天下已坐敝矣。”<r />

  <r />

  这话说得很明白,就是建虏老老实实地呆在辽东,不发动进攻。维持辽西的城池和十数万驻军,也将拖垮大明的财政。<r />

  <r />

  没错,不是泱泱大明拖垮建虏,而是耗不过建虏。虽然并不是十分准确,但也有几分道理。<r />

  <r />

  毕自严是在万历年间说这话的,当时他是特设户部侍郎,兼右佥都御使,出督辽饷。<r />

  <r />

  当时,支撑辽东明军的粮饷,是从登、莱海运到娘娘宫登陆,然后陆运到广宁等地。<r />

  <r />

  其中光是运费,每一石军粮便费一金。因此,他对明末财政难以长期支撑辽东战事的感触最深。<r />

  <r />

  大明地大物博,人口亿兆,却耗不过只有一隅之地、生产方式落后的建虏,着实令人感到难以置信。<r />

  <r />

  其实,不是大明与建虏拼不起消耗,而是这有一个前提的。<r />

  <r />

  如果敌我双方都静止,那大明只凭体量和封锁就能拖死建虏。<r />

  <r />

  可要是老让建虏能够抢劫得逞,比如广宁战败,以及宁远大捷,都让建虏收获颇丰,增加了对耗的资本,那就两说了。<r />

  <r />

  而且,锦州、大凌河、宁远等地的驻军,就是干吃饭,没有屯田自给的能力。这一点也很关键,也是和东江镇最大的区别。<r />

  <r />

  也就是说,关宁锦防线只是向外延伸的一个个城池据点,并不具备把建虏挡住的能力。<r />

  <r />

  建虏可以从锦州城绕过,或是从大凌河城绕过,直接打到宁远城下。而守军只会龟缩城中,不敢出城与建虏作战。<r />

  <r />

  7017k<r />

  <r />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