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日逐王退兵返回,张越也没有派兵追击。
多日的血战,汉军上下同样已经到底了极限。
即使是前来救援的那一千汉军,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长途跋涉之下,体力消耗同样巨大无比。
两军相汇之后,张越赶紧命人准备饭食。
天寒地冻的时候,再也没有什么比一顿热乎饭食,更能缓解疲劳了。
火头军们忙活起来,很快一阵阵香味就在营地中蔓延开来。
闻着满营的香味,众人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喜悦之色。
用过饭食,士卒们体力恢复的也差不多了,张越这才指挥着将士们开始收拾营地准备回返。
哎!
赵意望着谷内的马群叹息一声。
经过一番大战,谷内的战马大部分死去或者逃散。
原本七千余匹战马,如今剩下的已是不足三千。
张越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笑了笑道。
还有这么多马匹在,已经很不错了,以后会有更多战马的
赵意点了点头,君侯所言甚是!
两个时辰后,全军终于收拾停当,随后在张越的带领下缓缓向南而去。
大战获胜,虽然伤亡惨重,但汉军上下的士气还是非常不错。
交河城外,韩江与邸骨两部的对决最终还是汉军获得了胜利。
邸骨本人在战斗中被汉军所杀,他死后余部约400人全部向汉军投降。
韩江与邸骨对决之时,郭开也倾巢而出。
三千汉军在他的指挥下,步骑配合,以堂堂正正之势向欧脱王所部压去。
大王,我等是战是退?
面对大举出动的汉军,欧脱王一时却是犹豫不决。
随着蒲类和焉耆诸国仆从军的到达,他手中的军队数量已经达到了六千之众。
面对郭开所部,他觉得自己的胜算颇大。
可虑的却是汉军已经占领交河城。
即使击破郭开所部汉军,也无法夺取交河。
可就这样退兵,他又心有不甘。
况且此时退兵还将导致一个严重后果。
交河陷落后,焉耆国将处于汉军的三面包围之中。
如果日逐王再失利,那么焉耆落入汉军手中那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焉耆国对匈奴人来说地位可谓重要之极。
他不但是匈奴如今最大的仆从国,而且也是童仆都尉的驻地。
焉耆国更是为匈奴右部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兵器。
一旦丢失焉耆,对匈奴右部将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
届时自己不仅要面对右贤王的怒火,甚至还将面临单于庭的惩罚。
欧脱王犹豫不决,但周围的军官们却已经等不及了。
大王,请早做决断!
欧脱王抬起头,先看了看北方,又转头望向正在慢慢压迫而来的汉军。
最后他一咬牙道,战!
呜呜呜!
随着欧脱王的命令下达,匈奴人的号角声,从各个营地中响起。
一名名匈奴人或者蒲类焉耆人在百骑长的带领下,于大营外列阵,准备与汉军一较高下。
止
郭开见匈奴人出营迎战,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他登上戎车呼道,二三子,浚稽山之战后,匈奴人号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今日我等就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强汉二三子可敢战乎?
他话音刚落,军阵中就响起士卒们的呼喊之声!
敢战!敢战!
哐
郭开拔出佩剑,剑身斜指。
进!
轰轰轰!
随着命令的下达,汉军步卒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推进。
汉军此战布置的是以八阵为基础的预备队战术。
车兵在右翼骑兵在左翼,步兵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敌,三分之二待机。
其中最前方的是弓弩兵,其后是刀盾兵和长枪兵。
接敌之时,弓弩起攻击,打乱对方阵型。
而刀盾兵和长枪兵则随时接应保护弓弩兵。
一旦敌军靠拢,弓弩兵就退至刀盾兵和长枪兵后方,继续使用抛射打击敌后方力量。
车兵和骑兵则负责护卫两翼,当敌军出现漏洞或者阵型动摇之时,则趁势杀出,给敌人致命一击。
汉军竟然敢主动进攻,勇士们让汉人知道我大匈奴的厉害!
欧脱王先是鼓舞了一番士气,随即令弓骑兵向前推进,同样试图打乱汉军阵型。
游骑兵击敌两翼!欧脱王又下达了一道命令。
为了配合弓骑兵的作战,防止被汉军骑兵侧击,欧脱王派出了经过卫律和李陵训练的精锐游骑!
匈奴人,真是不知死活,打了这么多年,竟然还敢让弓骑对抗我军弩阵!
经过多番大战,汉军上下皆已是见过血的老兵。
面对滚滚而来的匈奴骑兵,人人皆是面不改色。
只是在各自长官的指挥下,目光坚定,有条不紊的准备着。
敌进二百五十步!
敌进一百五十步!
当敌军距离汉军阵型百步时,位于汉军后方的床弩和投石起了攻击。
一颗颗石弹,一根根儿臂粗的弩箭,把所遇到的匈奴人撕成了碎片。
匈奴人同样也是精锐,看着身旁不断死去的同伴,竟然也不为所动。
只是埋头向前冲锋,等待着反击的时刻。
敌进一百步!
听到声音,汉军弓弩手,几乎同时举起了手中的弓弩。
敌进五十步!
射!
随着一声令下,汉军弓弩手几乎同时射出了手中的弩箭。
密集的箭失如同黑云一般向着匈奴人覆盖而去。
噗嗤噗嗤
顿时战场上不断响起箭失入肉的声音。
匈奴人不愧是精锐,竟然没有叫喊,而是继续逼近到了汉军三十步外。
随即也开始用弓箭与汉军对射起来。
这些匈奴人毕竟也是精锐他们的装备比普通牧民组成的军队强多了。竟然全部装备了铁质箭头。
在匈奴人的攻击下,汉军弓弩手同样死伤无数。
一名士卒刚刚射中一名匈奴骑兵,转眼就被另一名匈奴人射穿了眼睛。
前方战斗正酣之时,一名匈奴探马,却在此时从北面奔来。
报
启禀大王,日逐王派人来报,他已回师东且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