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非拿下京营不可
靖元皇帝的一番话,让忠顺王一时间无言以对,心里却有些着急,觉得靖元皇帝还是太过于自信了。
迟疑了好久,又劝道:
皇上,莫忘了贾家的态度,臣弟以为,贾宝玉还是需要重视一下,最好让他永远不得冒头才好。
嘴上如此说,心里还补了一句:最好是杀了才好。
靖元皇帝却怒道:
够了!朕每日处理朝政已经够劳累了,还要关注一个贾家小儿?此事无须再提,朕就不信,朕身为天子压不住他一个衔玉小儿!
说着,盯着忠顺王看了看,警告道:
忠顺王,你不可去打压贾宝玉,朕倒要看看,他若成长起来后,是否有你们说的那么玄乎否?
忠顺王没想到,靖元皇帝不仅不除掉贾宝玉,反而还要任其成长,大惊:
皇上,万万不可啊,贾家这些年已经低头了,朝中没了多少权势,如今就剩军中残余势力,如果放任贾宝玉成长,恐和皇上你的心思相反啊。
靖元皇帝却很是自信地说道:
无妨,贾家已经不足为惧,朕自有办法让他们消沉,至于贾宝玉,他不是想科举做官吗?
那就让他做官,朕倒要看看,他能做到什么程度,若他真能将贾家从朕手中拉扶起来,朕就服他!
忠顺王听得胆战心惊:
皇上三思啊,一个贾家或许尚不足以为虑,可贾家背后还有北静郡王等人,他们对皇上您向来不服。
私底下,他们竟然敢说皇上您皇位得之不正,既无德行又无仁心,这些人可不能不防啊!
靖元皇帝皱起了眉头,微微点头:
嗯,你说的这些人,朕倒得重视,他们皆是太祖皇帝时期所封之异姓王后代,朕还真不好直接对他们下手,除非他们自己自寻死路。
忠顺王眼神微闪,眼底闪过一抹阴险之色,说道:
皇上,其实想要对付他们也不难,无非就是分化而已,可命他们各自镇守边疆,如此一来就分而化之,再逐个击破,想来不难。
靖元皇帝听后,只是给了一个模糊的态度,似乎有些纠结:
此事容朕好好想想
又转移了话题:
说回冯示宪,他太让朕失望了,可朕眼下也想不出什么人来替他,只能先将禁书一案压下去,倘若他还不能给朕带来什么好消息,朕再不能保他。
至于甄家果然是狼子野心,荼毒江南官场也就罢了,还插手盐政,眼下又多出来一个禁书,那什么无隍教说不定就是甄家弄出来!
朕恨不得立马派人去将他们家给查抄了,亏空之事,到如今都没补上,一些阴恶举动却一直不断,真是罪大恶极,罪无可恕!
说话间,靖元皇帝的怒火再次升起,脸色都变得有些铁青,气息加重,眉横目冷。
殿中的忠顺王只觉得一股杀机弥漫,内心顿时狂跳,急忙劝慰:
皇上息怒,甄家万死难辞其咎,只是眼下还不能动啊,老太妃毕竟是出自甄家,倘若抄没甄家,必然惹来她的不满,届时太上皇恐也会借机对皇上您发难。
听忠顺王说起了太上皇,靖元皇帝脸色更加阴沉了,问道:
老东西最近可有什么动静?
说到太上皇,忠顺王态度明显变得恭敬一些了,迟疑回道:
暂时没听到有人回应,想来还是以往一样,在景寿宫里浇花养草。
靖元皇帝则冷然道:
这十一年以来,老东西身体依旧硬朗,看来是想慢慢熬啊,表面上风轻云淡,浇花种草,可他的心思却瞒不过朕的眼睛。
老东西非常恨我,恨当年我杀了老五,逼他退位,他以为自己隐藏得很好,暗中等待时机废了朕。
朕又何尝不是在等一个时机,彻底废了他?!
这话忠顺王不敢接了,低头不语。
回想起十一年前的夺门政变,还历历在目,那一天,东宫里一片血红之色,被杀之人的血液流进护城河中,三天后河水都还是红色的。
当时的皇帝,也就是现在的太上皇,自然非常痛恨靖元皇帝,恨他杀了太子,更恨他逼迫自己让位。
不过,当时的情况,对于太上皇来说大势已去,刀已经架在了脖子上,不得不退位禅让给靖元皇帝。
这些年,一直住在景寿宫里颐养天年,不过,靖元皇帝和忠顺王对他都很警惕。
皇上,且不提甄家,应天府府尹贾化,是王子腾力举之人,是不是可以借机,向贾家发难?
过了良久,忠顺王这才敢询问。
靖元皇帝听后,给出了一个态度:
贾化被弹劾一事,贾政虽上书替其辩解求情了,可王子腾却没有,说明此人已经被他放弃了,一枚弃子怎么借其发难?
忠顺王闻言,轻叹:
臣弟原以为王子腾或会力保贾化,这才提议皇上,让风羽卫出动,眼下看来,已然被王子腾看破了。
靖元皇帝摆手:
贾化是个大贪官,让风羽卫出动,理所应当,贾政不过一个工部闲职之人,就算拿此说事,也无甚大用,不用再提了,朕自会砍了他的脑袋!
说到最后,帝王之威突然展现,让忠顺王跟着内心一凛,恭维一句:
皇上英明。
靖元皇帝再次摆手:
接下来的重心是京营,如今朕已经让王子腾将京营提督的位置让了出来,忠顺王,你以为何人可任新提督?
忠顺王斟酌片刻,回道:
可任者颇多,只是京营乃贾家等勋贵之家的利益所在,臣弟以为,皇上想让自己人任京营提督,恐怕不易。
靖元皇帝脸色凝重,微微点头:
朕正因此事发愁呢,京营就在城外二十里处,如悬在朕头上的一柄利剑,必须要掌控在朕的手中才行。
此前,朕因顾忌太多,不敢轻易调动,眼下时机成熟了,朕非拿下此营不可!
忠顺王听了,总有些不好的预感,可思索了一会后,终究没敢说出来。
一时间大殿里一片沉寂,过了不知多久,靖元皇帝挥手让忠顺王退下。
又召见了内阁阁老,礼部翰林院等大臣,安排乡试等事情。
靖元皇帝再三警告,乡试乃国家抡才大典,一定要把好关,不得有任何的徇私舞弊,要替朝廷选出最佳才能之人来。
作为皇帝,靖元皇帝自然只需要定调子,如何安排各地考官的具体事情,则由内阁拟定名单。
分派到各地的主副考官或多或少,皆从六部翰林院中选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