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夜市闲谈(终)
话题这玩意其实很容易跑偏,四人在烧烤摊上闲聊自然会因为认知和见识不同而脑补出很多不一定真实的画面。
就比如眼下的吴光琮,他就自顾自的把林枫不敢随便给警察授权的事情想成了一种有预谋的设计。
按照宋应星的话来说,唐人用商人的名义对外,这就让台南城从一个行政城市变成了商城,理论上就和那些大家族的家族宅院没有区别了。
晋商那帮人搞的城堡倒是和这个差不多,都是汇聚家族人才在一起为求自保,而人多了就会导致城市形成,人家在自己家里搞什么样的管理都不算过分,大明的衙役可不敢去那里边执法。
这就误导了吴光琮以为唐人也有这般心思,甚至说在场四人其实也是根据自己时代的认知把唐人想象成了晋商一类的大商号。
商号有武装很正常,有内部管理者也很正常,遇到海寇袭击找官府报备也正常,官府无力管理他们就自行报复更是正常。
这年月这种操作就是正常流程,偏偏就可以解释唐人的行为,也让许多大明官员对此无从下手。
朝廷真要是针对唐人和台南城,那就意味着其他那些晋商、徽商、浙商都有可能被朝廷处理,这就是犯了众怒,人人自保就难免会联合起来,到时候朝廷一样会投鼠忌器。
可以说台南管委会目前为止的行为都误打误撞的没有触及大明的底线,甚至做法上很容易让大明联想到与自身内部势力如出一辙。
看似跳脱和行为有些差异,但对于那些士绅来说,唐人无非就是另外一个更大的士绅集团而已。
台南夜晚没有宵禁,所以四人喝酒聊天也没有什么时间方面的顾虑,更有甚者四人聊天时还听到隔壁不远的一桌唐人聊的话题更过分,人家甚至敢在酒桌上谈论大明朝的历代皇帝,周围也没有人禁止,倒是让四人越发无所顾忌。
洪武皇帝杀的文人还是少了。建文就是被文人士绅忽悠瘸了。永乐大将军给洪熙皇帝打了一辈子工。
宣宗就是个富二代,英宗是留学生,此类种种评论根本不可能在大明出现,如今却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台南夜市一家烧烤摊上。
四人本来还想高谈阔论下去,却不想那边唐人的评论虽然违制,却别有一番韵味,倒是让四人多了一些不同认知。
没有对错之说,四人倒是发现了不少新颖的评判角度,也算是让四人涨了见识。
吴光琮不敢评论大明皇帝,所以他只能小声说道:“小弟没有家学,史书看的也不多,也不知那几个唐人说的是真是假,倒是听起来好像也能自洽逻辑。”
杨禹嘴角微微抽动,倒是含糊了回了一句:“也算一家之言吧!咱们大明可没人敢这般腹诽先帝,有些倒是符合史书记载,但不少却是民间传说,当不得真。”
宋应升倒是笑道:“挺有意思的,我倒是第一次见到有人敢这般品评历代皇帝。由此可见唐人倒是对大明皇帝没有什么坏心思,真要是有坏心思,他们可不敢如此客观品评。”
宋应星不屑的瞥了一眼那一桌唐人,小声说道:“胡说八道而已,哪算客观。如此污蔑历代先帝,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兄长何故为唐人辩解。”
没等宋应升回应,杨禹笑道:“酒后闲谈,应星兄不比挂怀。往日学子聚会也是这般,不过是少谈历代先帝而已。只是这般看来唐人在回来之前就已经十分了解大唐,想来一直都有人传递两地消息,绝非他们自说那般路途遥远,历经百年才回来。”
宋应升点了点头:“是啊!若非杨兄提及,我倒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唐人有这般心思,这事情可就真的难说了。”
吴光琮笑道:“诸位兄长,国事终究是朝堂诸公掌控,我等高谈阔论不过调解心绪而已,何必在意。这唐人有野心也好,没有野心也罢,终究不是我等能够左右的。倒不如把酒言欢,说些咱们在这台南该如何守望相助的事。”
三人目光一亮,说那些国家大事对于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倒是说这种守望相助的事情,却是非常符合现实,也更符合文人聚会的目的。
吴光琮在于三人交流时就发现自己并不擅长谈及那些国家大事,这方面他缺少见识和认知,倒不是如把话题拉回到自己比较关注的方向上来。
杨禹笑道:“是啊,我等已经在唐人衙门谋了差事,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倒是确实该想象如何抱团取暖,免得其他家族子弟也来唐人这边当差的时候被人挤掉了位置。”
宋应升点了点头:“我们兄弟也是受了家族安排才来台南看看,如今看来等家族得了我们的回信自然会在这边有所投入。只是我们兄弟还不甘科举,也无法在这边久留,倒是真要计较一番如何让家中族人来替换我们如今谋得的这份差事。”
宋应星有些不甘的说道:“科举一途终是不甘,但我又想留在这里学习唐人的农业和机巧,当真纠结难以取舍。要不然还是兄长你回去继续科举,我留在这边,也算是咱们家分投两家了。”
杨禹笑道:“我倒是没有这般纠结,家中人自有安排,我又是庶子,已经算是被安排到了这边。不过以我浅见,我等不妨效仿绍兴人那般自成一派,未必就真的丢了身份。”
吴光琮微微一愣,随即才开口说道:“绍兴师爷?”
杨禹点头:“吴兄可莫要小看了绍兴师爷,他们互相都有乡梓关联,自成网络。这大明说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实际上真到了地方事务方面,还是那些师爷小吏更有权柄。”
吴光琮听说过那些人,可心里还是有些不甘的道:“我等终究是读书人,只是一时未能及第而已,岂能主动放弃科举正途屈身小吏。如今这份差事不过是为了温饱而已,就算不能中举,试一试唐人的科举也比甘为小吏要强吧!”
宋应星摇了摇头:“不然,唐人重视所谓学历,即是他们建立的小学。听说他们正在建中学和高中,甚至还有大学。这般体系明晰,从七岁稚童开始入学,一直要学到二十多岁方能学成,这种体系自成一派,未来必然会是唐人官员的主流,难不成我等也要去和那些稚童一起重新求学?”
吴光琮哑然,他是知道这个体系的,也是所有来台南的大明学子第一个关注到的事情,自然不会对此陌生。
杨禹拍了拍吴光琮的肩膀说道:“吴兄勿忧,这般体系非一日可成,宋兄也说了,那是十年二十年后才能成型。可这期间难不成唐人就不需要官员了?需要的官员难不成直接招募大明文人按照科举地位直接分配官位?”
吴光琮点了点头:“杨兄是说,唐人招人终究要一步步晋升才行。如我等这般,不按科举名次排列,靠着熬资历也有机会晋升?”
杨禹笑道:“大概如此吧!我研究了唐人职位晋升的要求,说来我等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唐知识也是可以的。而且那个小学每年都有考试,不论年龄,只要考试通过就给开具结业证明,如此只要我们自学或者找人求学,拿了结业证明一样可以转为官身。”
宋应升敏锐的说道:“此时倒是机会,待唐人所谓的中学、高中、大学建立起来,这入仕要求肯定会越来越高,必然不会是现在这般只要小学证明,未来很有可能会逐渐提升,到最后索要的会是大学证明。如此先机还在的时候凭小学毕业证明入仕,唐人也不可能让入仕官员再去补学更高的学历。”
杨禹点头:“正是如此,所以我才说咱们可以先效仿那些绍兴人互通有无,等大家纷纷入了仕途再谋求团结,这般做法或许会被唐人厌恶,可到了那个时候唐人也对我等无可奈何,终究还是要和我等读书人共治才行。”
宋应星举起酒杯敬了杨禹一杯才道:“还是杨兄远见卓识,我等倒是被眼前小利迷浊了眼睛,居然忘记了千百年来都是我辈读书人如此这般入局,小弟倒是着相了。”
吴光琮也反应过来了,心里却是默默盘算起了自己是否真的具有入仕的资本。换做来台南之前,他倒是对科举还有信心,总觉得只要多写文章,多和文人士子交流,终究有机会入仕。
可今天这顿饭却让他见识到了更多利益纠葛,也知道了这仕途终究掌握在了那些大世家手中,自己这般穷秀才其实一点机会都没有。
倒是如今这台南唐人的官还有空缺,机会也算是摆在了眼前。或许自己终究没办法走的更远,但这也算是入了官僚体系。
不指望着自己这辈子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只要自己谋得了机会,自己后辈和家族就有了杨禹那般家境,几代人努力之下,未必不能成为一方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