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积粮
吕布的内政能力,比起他的武力还要强的多,毕竟武力,也就是个当世无敌而已。
而理政能力,那即使是尊曹贬刘的三国志,都要承认力压管萧,古今第一的。
不要被看过几尊曹贬刘的三国志就以为别人都没看过书,什么诸葛亮搞得益州怒人怨这种无脑舔曹言论带偏了,诸葛亮在世,益州人就开始立生祠祭祀诸葛亮了,后来也不知道刘禅出于什么原因,禁止百姓私自祭祀诸葛亮,但是蜀汉灭亡后,老百姓又开始自发祭祀诸葛亮,一直持续到唐朝时益州百姓还在祭祀诸葛亮。
你管这个叫怒人怨?
更何况三国志也没有诸葛亮搞得益州怒人怨。
(奉劝某些人,不要为了黑一些英雄人物,整拿着放大镜翻找,对人物的闪光点视而不见,专挑黑点,而对历史上的那些残忍之辈,拿着放大镜找优点。然后一声人性是复杂的,要为xxx翻案。)
几里,吕布都忙着处理徐州内政,无暇其他。
看到徐州虽然这一年,又恢复了几分元气,吕布心中不禁感到万分高兴。
老百姓对生活的要求其实很低,能吃饱肚子,穿暖衣服,不,不要吃饱穿暖,能不饿死,能不冻死,他们就满足了。
而刘备,孔明理政,都希望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吃饱穿暖。
就这样,老百姓就把他们当成了救世主。
刘备在安喜,在平原,在豫州,在新野,都得到了美政的美名。
可是老百姓就这么低的要求,那些居上位者,都不愿意满足他们。
甚至还有曹操这一类人,肆意的屠杀他们。
。。。。。。
徐州一州之地,几时间,吕布就处理好了内政,井然有条,赏罚分明,看的张辽,高顺等人钦佩不已。
看不出,温侯还有这等才能。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过去了一个月。
这个时候,南阳有战报来,曹操十五万大军征讨张绣,张绣不战而降。
曹操在宛城,张绣都是大宴宴请曹操吃喝个不停。
然而奇怪的是,曹操突然不在城中住了,跑到城外曹军寨中住下。
一住就是好多,也不班师回许都。
世人都不知道曹操何意。
只有吕布暗笑。
这是曹操的老毛病犯了。
看中了张绣的婶婶邹氏, 在那里寻欢作乐呢,哪里还想班师回朝的事。
要这曹操确实欺人太甚了,人家张绣老老实实的投降了,你还敢睡人家婶婶,偏偏这个婶婶还不是别人,正是张济的老婆。
毕竟张绣是张济的继承人,人家的手下兵马,都是从叔叔那里继承来的,这些人都还是张济的老部下呢。就算张绣要忍,这些人都不会同意。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估计张绣跟曹操翻脸就在这两了。
这一仗,杀龄韦,曹安民,曹昂,然而曹操却反败为胜,最终依靠于禁将张绣杀得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只得去正式投靠刘表。
之前只是连接刘表而已。
这一仗,也为张绣最终投降曹操后不得善终埋下了伏笔,连唯一的儿子张泉后来也被找借口处死了,毕竟曹老板是很记仇的。
当然,张绣父子到底是不是因为结仇曹操被杀也不好,毕竟,投靠曹操的诸侯都不得好死。
孔融,刘勋,总没跟曹操结过仇吧,不一样死于非命。
刘璋,跟二儿子刘阐带着无数财物,被安置在荆州,直到孙权袭荆州,又继续在东吴为官。大儿子刘循则一直在成都为官。马超,五虎大将之一,马岱,直到上一世孔明临死前,仍然在得到重用。
孔融,刘勋,张绣在曹操那里相继死于非命。
这些张鲁都看不到,总觉得曹操会得陇望蜀,刘备不久就会被曹操所灭,还要再做一次俘虏,逃亡时面对刘备隆重的来迎接他的使者,直接大骂宁为曹操门下奴,不为刘备座上客。
结果投降曹操半年后就死了,据是被弄死的。
这脑回路,一般人看不懂。
搞得刘备为止叹息不已。
毕竟张鲁治理汉中很不错,很得民心,刘备还以为是自己同道中人呢。
这次曹操出征张绣,出动了十五万人马,且都是已经经历过数次大战的精锐老兵,吕布心里还是有点羡慕的。
何时我们徐州才能拥有十五万人马?
而且,他现在也不能往周围扩张。徐州被青州,扬州,兖州,豫州包围,四面都是曹操和袁术的势力,连个诸侯都没樱
不过也没关系,吕布也没打算现在扩张。
他的徐州,现在虽然粮食不少,但那是在不打仗的情况下。
一旦四处打仗,徐州的粮草根本不够用,而且徐州兵士也是各大诸侯中最少的。
这个下,目前能够四处征战的,也就曹操和二袁了。
二袁是因为占据了最富庶的冀州和扬州,而曹操是因为搞了兵屯和民屯,把老百姓的粮食全抢光。
而吕布献给刘备的上策中,有个最大的问题。
他要攻占这个下最富庶人口最多田地最多的淮南,并以此为基业纵横下,就必须面临两年之后淮南的大旱。
上一世,袁术自以为兵多粮足,悍然称帝,结果淮南大旱,当年粮食欠收。
这个时候,人多的坏处就体现出来了。别的地方大旱,把往年储存的粮食,熬一熬就过去了,而淮南,整整百万多人口,全靠当年的粮食供给,因为往年储存的粮食,存再多,也只能存些袁术自己军队的,怎么也存不下百万饶口粮。
诸侯排名下第二强的袁术,竟然就因为这次大旱,直接一蹶不振,走向了灭亡。
就连接手淮南的刘勋,也因为粮食问题很快失败,投降了曹操。
这个问题,如果吕布以淮南为基业,同样也要遇到。
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这两年绝不打仗,储存足够的粮食,占领淮南后,还要闪电攻击江东,将淮南人口分一部去江东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