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器入百姓家
你认为的妥协人家根本不在乎,你认为无所谓的东西,却是别人珍视的。
朱棣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场面。
一成到三成的额度,是朱棣咬牙给出来的,郑义却是一点不在乎的放弃了,人家就要了一个同台竞争的权利。
至于民间兵器的生产销售,朱棣是真的不在乎。
因为除了弓弩甲胄,其他兵器在大明,朝廷一直以来都是睁一眼闭一眼的。
并没有严格的禁令。
现在只不过是需要认真研究一套清单而已。
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朱棣和大臣们商量完毕制定好规则后,圣旨就到了上海。
郑义在接到朱棣的圣旨后,也拿出了自己准备已久的兵器使用规范。
第一:兵器买卖需要府衙审批资质。
第二:对兵器的使用环境进行严格的规定,在家里和武器演练场可自由使用。非公职和特殊人员不可外出携带。
第三:运输过程需要盒装,并且需要亮明运输路线。
第四:凡入籍百姓,都有购买权,并且拥有使用其自卫的权利。
最后:暗器类兵刃需要严格学习保存和使用规范,使用不当,将处以重罪。
告示一出,便在上海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因为朝廷虽然没有明文禁止,但是也一直没有明文规定可校
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模糊地带,很多衙役曾经用私藏兵器抓捕,勒索过很多人。
而现在府衙直接告诉你了,你可以买,可以拥有,甚至可以用它自卫,只是严格限定了它的使用范围。
但是兵器啊,谁没有一个侠客梦?
更何况现在有钱了,有能力了。
买一把,必须买一把。
郑义直接让自己家的兵器铺开张了。
同时很多铁匠铺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朱高炽看着那一群群挤在兵器铺买刀子的人,心里一阵阵的打颤。
谁最怕百姓手里有家伙?
除了皇家就是那些老爷们了。
以前可以肆意欺负你,那是知道你无力反抗,现在那就要想想后果了。
如果再想破门而入,那就要想想会不会被人家一刀子捅死了。
“这样真的可以吗?”
太多人买了,现在刀剑可不便宜。
便夷也要好几两,好一点的十几两,再贵一点的郑义铺子里的精钢兵器,几十两。
都比火绳枪贵了。
谁能想到上海人这么疯狂,这东西又不能吃,又不能喝的,他们怎么就那么喜欢。
“殿下可能不知道吧,松江府前些年可是深受倭寇毒害。”
“他们太没有安全感了,所以饭可以少吃点,衣服可以少买点,这家伙事儿,可要买足了。”
“我称这种现象为兵器不足综合症。”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家里有钱了,心里慌,怕被别人抢。
朱高炽还是心里忌惮。
“你就不怕他们发生什么?”
郑义一点都不在乎。
“我怕什么?应该怕的是那些贪官污吏,百姓手里有炼,他们办事的时候,就像考虑考虑自己的脑袋够不够硬了。”
“看他们还敢不敢为非作歹。”
“即使真的发生了什么,只要抓住那些贪官污吏在这些百姓面前杀了,老百姓也就散了。”
尼玛,心是真大。
朱高炽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这种事情总是让人心惊胆颤。
看到朱高炽走了,郑义赶紧安排衙役给那些买到兵器的人宣讲政策。
兵器铺在卖兵器的时候,也会附送一本使用规范。
售卖的店员也在不断的讲解哪些地方能用,外出不能携带等等。
这件事是真的很大,郑义必须要事无巨细的安排好。
上万的差役全都派了出去,就是怕发生什么意外。
一旦发生大事儿,只怕他努力这么久的武器推广,就会全功尽弃了。
心惊胆颤的过去了半个月,眼看要过年了,郑义才结束了严控。
朱高炽这半个月也算真正体会到了上海的热闹。
每一出去就是人来人往的,摩肩接重,大呼剑
更让他出乎意料是,郑义直接取消了宵禁,增加了夜间巡逻。
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一个没有宵禁的城市,这一切都在打破他的常识。
郑义重现了长安不夜城的繁华盛景,可惜这里不是京城。
他不由的问道。
“到底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
他在等一个答案,等武器泛滥的答案。
除夕夜确实发生了一些事情。
盗窃案发生了很多起。
这是正常现象,越到年底这种事情越多。
前半月是因为郑义搞严控,他们没办法出手。
等到严控结束,他们迫不及待的出手了。
结果。
“被砍死七十八人,被百姓自发抓捕了一百三十六人。”
这就是朱高炽拿到的数据。
“你确定府衙都没有出手?”
刘迪赶忙认真的回道。
“真的殿下,全都是自发的,听到锣声左邻右舍全都提着棍子冲了出来,那贼被吓的左窜右跳,最后从房顶摔下被人拿了。”
“还有入室偷窃,被主人拿刚买的刀砍死的。”
“爵爷规定的太细了,宣讲的也太深入人心了,出门后没有拿刀的,全都拿着长棍,也没有人往死里打,只往偷的腿上招呼。”
这就是自治吗?
不费府衙一兵一卒,就震慑了罪犯!
“那郑义是怎么判的?”
刘迪继续道。
“爵爷过,对恶饶仁慈就是对善良的犯罪。”
“那些百姓的行为都在规定之内,所以不止无过,反而有功,每人都奖励了一个积善之家的门牌。”
“至于那盗贼,已经通知他家里人送治疗费了,养好伤后,就送去东番服刑。”
还真是事无巨细啊,一套接一套,环环相扣,对百姓宽松,对犯罪严苛。
“你再给我那锣是怎么回事儿?”
道这个刘迪就来兴致了。
“那是爵爷设置的警锣,每家每户都有,凡有异响五户之内全要响应。”
“无动于衷者治罪。”
“胡乱敲锣者也要治罪。”
“听城内就有教育不当,被孩子玩耍敲响警锣三教不改的,一家子都被送到东番了。”
果然,这锣也是郑义搞出来的一环。
“只怕这次的兵器试行,出不了什么问题了。”
人人武勇,经济繁荣,他只剩文德充沛了。
难道他全府规整完后,就会对社学动手?
或者,他早就动手了,那航海学校不就是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