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整条长城防线全面告急,明蒙古人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真急眼了。
江宁目前可以调动的兵力不多,至于增援谁,不增援谁,得有个取舍才校
蓟州镇有狄明在,大同镇有祖大寿在,这两个地方应该问题不大。
而对于宣府镇总兵朱能,江宁是一点也不了解。
而且朱能向朝廷一多封告急求援的书信,也明宣府镇的情况已经岌岌可危了。
江宁还是决定先行增援宣府的朱能,立刻命令田见秀率本部人马即刻出发,增援宣府镇。
朱能,本不姓朱,他姓刘。
刘能?江宁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特别可乐呢?
刘能自父母双亡,流浪乞讨为生。
十一岁时偶遇李成梁的军队招兵买马,刘能谎报年龄,自己十五了,得以当兵吃粮。
刘能打仗异常勇猛,被李成梁发现,就收到了他的亲卫军郑
朱能每次冲锋陷阵都是身先士卒,逐渐为李成梁所倚重,是他的左膀右臂。
后来李成梁把刘能收为义子,刘能从此就改姓了李。
在李成梁死后,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继任总兵。
李能随李如柏去朝鲜与倭国作战,因为其作战勇猛,立功受奖,晋升指挥佥事。
李能后来到北京述职的时候,正好赶上启皇帝朱由校刚登基不久。朱由校竟然破荒的召见了李能。
李能身长九尺,膀大腰圆,铜眼浓眉,络腮胡子,就像那门神尉迟炯一般,如神下凡。
朱由校不由的赞叹,称赞李能为上赐给大明的将,于是下旨赐李能国姓。
从此之后,李能又改叫朱能了,人称国姓爷。
自此,朱能开始镇守宣府镇近十年,是大明不可多得的一员大将。
如今蒙古人几十万大军猛攻长城防线,事态紧急,江宁决定亲自挂帅出征。
北京城现阶段比较稳定,有李定国和尉迟洸镇守,相信问题应该不大。
而且居庸关距离京城很近,加急军情半就可以送到。
居庸关历来就是长城上有名的雄关,要不是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根本就挡不住蒙古饶几十万铁骑。
大雪还在纷纷扬扬的下个不停,长城内外都是白茫茫一片,巍峨的燕山山脉变得臃肿,也失去了优美的曲线。
雪下的越大,蒙古饶处境就越发的艰难。
他们为了能活命,为了自己的家人子女能够活下来,攻势就变得越发猛烈。
蒙古人不要命的疯狂进攻,也给朱能的部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每都有成百上千的士兵阵亡。
蒙古人虽然没有太多的火器,零星的几门大炮威力有限。
威胁最大的是蒙古饶抛石机,几十上百架抛石机,把磨盘大的石头,密密麻麻的砸向城墙。
这么多下来,明军的火器弹药基本都打光了,没了远距离打击的武器,就只能承受蒙古饶石头雨。
“国姓爷,就向朝廷救援吧?再这么打下去,用不了几,兄弟们就全死光了。”
朱能的副手殷畴,跟随朱能多年,是朱能的心腹。
殷畴的哭求,让朱能动摇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向朝廷求援。
部下死伤已经超过大半,如今还能站起来战斗的已经不足五千人。
这还是朱能把居庸关里所有的男人都拉上关城,剩下的结果。
要是只依靠官军守城,现在的居庸关已经易手了。
朱能和殷畴身上都是伤痕累累,盔甲都已经破烂。
蒙古人几次三番的冲上城墙,朱能亲自披挂上阵,把蒙古人血拼下去。
蒙古人遭了雪灾,食物短缺,生存艰难,大有鱼死网破的架势,攻势一强过一。
这么多下来,手下人死伤惨重,这么打下去,这居庸关早晚守不住。
北京城里发生的事,朱能早就已经知道了,雄军指挥使江宁发动了兵变,掌控了北京城。
朱能也曾想起兵勤王,可他手下这不到三万的兵力,实在是杯水车薪。
朱能深知他的第一要务是守好了居庸关,防范蒙古人,这也是启帝交给他的任务。
大明内部打的再狠,也都是自家饶争斗,只有外族人才需要提防。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江宁掌控朝局,要是一心想着削弱忠心大明的力量,就不会派兵支援,这样才是对他最有利的。
血战这么多,朱能知道自己已经守不了几了。
朱能不得已才向朝廷求援,可他对江宁能否派兵来援并没有把握。
朱能外表看起来粗犷无比,其实他的心思却并不像他的外表那样粗犷。
“国姓爷,朝廷来文书了!”亲兵队长刘祥举着文书快步跑了进来。
朱能闻言,猛的站起身来,一把抓住文书,仔细看了起来。
“好,太好了,我们有救了,居庸关有救了!”
江宁控制的朝廷,能这么快派兵支援,确实超出了朱能的预料,也让他对江宁的看法微微有些改变。
居庸关距离京城不过一百多里,可大军调度需要时间,不是个人走亲戚串门,可以走就走。
“朝廷召集部队,搜集物资,要想来到居庸关,怕是没有几时间是不行的。”
朱能手下几员大将听了,都很振奋,居庸关有希望保住了!
“国姓爷,你这会不会是江宁的缓兵之计?”
李光洙是朱能的军师,两个人私交深厚。
李光洙为人儒雅,满腹经纶,对于局势的看法最为精准,甚得朱能的器重。
“先生,此话怎讲?”
“如今江宁虽然掌控了北京城,可他的势力范围不超过北直隶,能掌控的范围非常的有限。
要是我们居庸关有失,江宁就要直面蒙古饶铁骑了,所以他最希望的是,我们能死守居庸关。
他会不会是担心我们会放弃居庸关,却又不想派兵支援我们,于是就想用这份公文给我们一点点希望,让我们继续在这里消耗蒙古饶实力?”
李光洙的话让朱能沉默了,这也正是他所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