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夏国正式成为历史,燕国的冯跋心里有些慌了,生怕下一刻魏军就越过边境攻入燕国。
最后在大臣的劝下才稍微安心,不过他再一次派出使者出使宋国,打算与宋国结盟。
与此同时的刘义隆也关注着魏国的下一步动作,不过拓跋焘返回平城之后只是下了几道关于民生方面的圣旨,就再也没有其他动作。
似乎和平又占据了主导,各国都在休养生息,不过刘义隆知道,他和拓跋焘都在准备下一场战争。
只要一不统一,战争就不会结束,刘义隆也很无奈,毕竟宋魏两国国力基本差不多,如今谁也没有把握灭掉对方。
而燕国却是已经有些朝不保夕,随时都在担心魏国的进攻。
不过刘义隆和徐羡之等人商议过,魏国短期内不会对燕国动兵,魏国经过多次大战,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拓跋焘不会不明白,况且还有崔浩从旁辅佐。
而且徐麟推测,至少三年之内,宋魏两国也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
刘义隆对此也是十分笃定,魏国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燕国。
宋国虽然如今国力强盛,但是并不是没有隐患,西边的吐谷浑日渐强大,虽然暂时臣服于宋国,但是毕竟属于外担
吐谷浑也是鲜卑慕容氏的一支,晋义熙元年其首领慕容树洛干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直到唐龙朔三年被吐蕃攻击灭国,历经二百余年,可以生命力很强。
刘义隆对待吐谷浑很慎重,如今的吐谷浑国力不弱,非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而且其对宋国还算友好,并且每年向刘义隆纳贡,所以刘义隆暂时对吐谷浑以安抚为主,不想两国交恶。
尤其宋国占据长安之后,吐谷浑很快派来使者恭贺,并送上很多礼物,让刘义隆放心了一些。
刘义隆也趁机向吐谷浑提出贸易请求,吐谷浑地处西部边陲,不比中原富庶,对于宋国货物十分向往,所以很快就开始与宋国展开贸易。
像蜀锦、荆露等物品也源源不断进入吐谷浑,让吐谷浑上层非常追捧,尤其是香皂,更是受欢迎。
同时刘义隆还多次派人从玉门关出塞,北上草原寻找柔然踪迹,打算扶植一下他们,也只有柔然对于魏国的伤害是比较大的。
只要柔然同意,兵器铠甲都可以便宜卖给柔然人,只要能够给魏国添堵,刘义隆非常愿意去做。
至于西域各国,刘义隆先以经商为主,等到以后再。
虽然很多地方可以种植西域的一些作物,但是品质方面还无法和西域比拟,尤其一些贵重物品,仍然是西域商品更受欢迎。
燕国使者秘密来到建康,再一次提出购买兵器铠甲,而且要更加精良的,刘义隆也没吝啬,很痛快的答应了,不过价格也很可观。
实话刘义隆对于燕国能够对魏国造成多大麻烦持怀疑态度,但是燕国确实是可以拉拢的对象,所以刘义隆才会出售大量兵器铠甲给燕国。
对此燕国皇帝对于宋国可是十分感激的。
虽然各方势力看似和平,但是私底下却都在打探对方,魏国知道宋国卖给燕国兵器铠甲,但是魏国却无法过多干涉。
同时魏国也需要从宋国购买大量物品,互通有无对于各方都有利。
不过刘义隆从来不会把最机密的物品出售,就比如轰雷,猛火油。
这两样是战场上的大杀器,魏国多次派人打探都没有得到任何想要的消息。
相对来,刘义隆手下的影子更加厉害,对于魏国的情况了解得很多,甚至连魏国皇宫都很了解。
只不过对于拓跋焘的了解少一些,毕竟拓跋焘身边很难安插进去人。
赫连昌的情况却是很详细的传到刘义隆手中,对此刘义隆很满意。
其实影子这个组织不在魏国燕国,甚至在宋国不少大臣家里一个不起眼的人都有可能是影子的成员。
最让影子得意的是,崔浩的一个近侍就是影子的成员,虽然没有从崔浩手中得到更有用的情报,但是至少在崔浩身边安插了一个人,能够了解崔浩的日常生活。
魏国虽然也有类似组织,但是其能量远远比不上影子。
如今宋国正在将重点逐步向长安转移,朝中大臣也都明白,但是并没有人去阻止。
拓跋焘对于长安也是很眼馋,不过当初的协议就是这样,他没想到宋军速度如此之快,居然将关中全部吞下,他想插手都没有机会。
对此,拓跋焘对于刘义隆更加重视,经常与拓跋氏通信,不过并没有得到有用的消息。
自从成为刘义隆的妃子,始平公主拓跋氏就很安分,从不问及刘义隆朝中大事,这让刘义隆很欣慰,这明拓跋氏明白,自从她离开平城,她就不再是魏国公主,是宋国的皇妃。
拓跋焘也没有办法,宋国对于一些机密防守的很严格,多次派人都如石沉大海,拓跋焘也没有办法,自己的妹妹也被刘义隆给策反了。
各方势力在和平时期虽然不会在军事上有大动作,但是私底下的动作可是不,似乎各国皇帝都是好奇宝宝,对于其他国家的事情十分的想知道。
刘义隆对于朝中大臣的监管也很严格,影子无孔不入的探查,很多朝臣都处在监视之下,所以魏国细作想要探查宋国消息很是困难。
自从司马德文叛乱,刘义隆对于几个曾经的皇族也是监管的十分严格,就是怕他们生出事端。
刘义隆不像拓跋焘,对于赫连昌这样的人可以十分信任,刘义隆觉得拓跋焘对于赫连昌的信任是一大败笔,尤其后来赫连昌还做出了叛逃行为。
原历史上的拓跋焘对于赫连昌可以是极为信任,除了让他居住在皇宫,还将妹妹嫁给他,并且经常带他一起打猎,后来还封他为王。
可结果赫连昌依旧选择背叛,这就明拓跋焘是看错人了。
如今各方势力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状态,刘义隆、拓跋焘都抓住这个机会休养生息,为下一次大战做准备。
毕竟不是统一的国家,随时随地都处在战争的边缘,对于乱世,战争才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