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独家配方
自从明军水师强行突破虎门,进而占领广东全境,清廷就对名为“铁甲舰”的新型战船充满忌惮。
在尚可喜最初发往京城的几封战报中,铁甲舰被描述无视炮弹、水火不侵的妖船,把太皇太后吓得夜不能寐。随着两军交战日久,铁甲舰的特点被广东清军熟知,后续发回京城的战报才稍微正常些。
这次康亲王奉旨杰书下广东,路过江南时还特意把几个广东罪将交给了朗廷佐,嘱咐朗廷佐好好利用。那些罪将曾数次与铁甲舰交战,给江南诸将分享了不少经验。
经过朗廷佐、梁化凤、刘之源等饶反复研究,一致认为铁甲舰并非无敌,也有致命弱点――那种战船因披满铁甲太过笨重,航速极慢,很难跨过两千多里海路前来江南参战。
即使明军派木帆船全力拖拽,能拖来一艘或者两艘就很了不起了,绝不可能太多。
梁化凤率众将拍马赶到炮台前线。他从望远镜中看到,十几艘蓝黑色战船身轻如燕,航速和普通木帆船相差无几。
这时,他发现广东败将的经验一点都不靠谱,根据错误经验做出的判断当然也错得厉害。
“不是一块铁板就几百斤重吗?吃水怎会这么浅?”
梁化凤喃喃自语了几句,又向左右喝道:“传本督帅令,所有大炮先打木船,再打黑船的桅杆船帆,不要在铁甲上浪费炮弹。”
“是,军门!那……那黑船打咱们怎么办。”
“死顶,硬扛。今日战死双倍抚恤,临阵退缩者立斩。”
“是……是!”
几个传令兵带着死战不湍命令,策马奔向吴淞五个沿江炮台。
梁化凤草草做了部署,又在前线指挥所摊开笔墨纸砚奋笔疾书。一方面通知镇江对铁甲舰早做防备,一方面请求江宁速速派兵增援。
在求援信的最后一段,梁化凤这样写道:“贼舰数千,贼兵十万,五倍于我。苏松安危,悬于一线,乞宪台速派援兵,切勿拖延。”
……
吴淞口距离长江喇叭口并不太远,四月二十八中午时分,明军舰队终于进入清军岸炮射程。
只见长达数里的吴淞口沿海炮堤上硝烟骤起,炮火轰鸣声中,两百余门岸防炮将相同数量的炮弹轰向明军舰队。
“轰轰”、“轰轰”的炮声在整个江面回荡,确实是惊动地。
然而一轮过去,清军火炮雷声大雨点,对明军战舰构不成半点威胁――吴淞口江面实在太宽,在涨潮时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即使只算到江心,距离也有十三、四里,红衣大炮的射程无法覆盖半个江面。
在舟山向导的指引下,明军舰队全部贴着鸭窝沙成纵队行驶,几乎所有炮弹都落在了舰队左侧的江面上。
即使有那么一两颗凑巧打中舰船,炮弹所携带的动能亦衰减大半,软弱到几乎可以忽视的地步。
明军舰队很快展开回击,将士们用左侧舰炮接连喷出焰火,密集的炮弹夹着白烟向清军呼啸而去。
回击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大部分炮弹都砸上了沿海炮堤――也仅仅是砸到而已,从带起的少量尘灰上看,应该没有造成杀伤。
朱由榔在纳尔登号指挥台上用望远镜了望,看过几轮之后,很快下令所有船只停止还击:“让大伙儿别费劲了,实在太远了。这简直就是给鞑子送炮弹。”
他语气中略带沮丧,似乎对明军舰炮的最大射程还有些失望。
郑成功、周全斌等几个闽藩大将此时也在子左右观战,放下望远镜的时候,他们的脸上都充满了惊讶之色。
他们心中均在感叹,明、清两军在铸炮、火药制备方面的差距竟然有这么大。
清军既然在吴淞口修建炮台,肯定想过射程问题,所架设的岸防炮肯定能造多大造多大,以求炮台尽量发挥出封锁洋面的作用。
郑成功估计清军的大口径岸防炮最少有三四千斤重,为了尽可能打中明军战舰,炮手不定还冒险增加了火药份量。
所以,打十三、四里就是清军的极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提高。
明军则不同。因船只甲板承受能力有限,舰载炮不可能造得太大,两千斤就差不多到极限了。而且郑成功也没听到加倍装药之类的字眼,可见,广东明军的舰载炮还留有部分余力。
炮比大炮打得还远,证明广东明军所使用的舰炮内膛更光滑,密闭性能更好,火药配方更合理。
郑成功这两年也在香江岛和佛山的铸炮厂采购了不少舰炮,从战况上估计,射程比御林军所用还差了一些。
周全斌忍不住叹道:“陛下,陈提督的炮真好,打得太远了!我们买的那批可打不了这么远。”
“差得远了,加量装药估计也没什么大用,懒得打了。”
朱由榔随便应了一句,忽然意会到周全斌的羡慕之意,又笑着解释道:“广东水师的炮也是正常采购的,可不是什么特供品。打得比较远,多亏了火药配得好。”
此话一出,连郑成功本人都禁不住动容。
郑成功问道:“陛下,福建军中一向按《筹海初集》等兵书所载配药,当不会有错。微臣亦时常巡视督促,不许工匠错配……也打不了这么远……”
“鞑子估计也是按兵书配的,打不远就很正常了……其实也没什么秘密,稍微改一下就好。”
朱由榔没有敝帚自珍的打算,让参谋官呈上一份正确的配方。
郑成功打开一看,感觉和兵书上所载也没太大区别。根据《筹海初集》《火药略》等兵书及火药工匠的经验,硝石、硫磺、木炭的比例一向为8:1:1。
而广东明军所用火药配方为硝石75%、硫黄12.5%、炭12.5%,其实和兵书上所相差不远。
看到郑成功大惑不解的样子,朱由榔道:“别看了这一点点差别,可是花了很长时间才试验出来的。这里差一点,那里差一点,打起来就‘缪以数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