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华夏文明最早的记载应该就是盘古开天辟地了,虽然这只是一种神话传说,但在这里我们暂且将其归为华夏历史的源头。∮>
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神话中的世界的开始,盘古神话始见于《艺文类聚》所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
到明末周游写《开辟衍绎》,盘古手里又给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故事内容发展为包含劳动开辟天地的观念。
而《艺文类聚》中对于盘古详细的描写为: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最后一句的意思具体就是说天和地之间的距离极限是九万里,也就是四万多公里,按照现代航空联盟的说法这都已经算是外太空环境了。
假设神话中的世界真的存在,那么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一个比地球大百倍千倍甚至更大的行星!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做洪荒大陆。
而天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包裹在洪荒大陆外部的区域,我们为什么要设定洪荒大陆比地球大很多倍这个设定呢?这是因为在之后的十日凌空做准备。
在之后的历史中,天上会出现十个太阳,即使按比较小的比例来描述这十个太阳,他们造成的引力也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在故事中人们似乎并没有造成太多的影响!
当时的记载是后羿射日,椒图借皓月之光,残延生息。羿使弓弩疾发螣蛇、屭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蛤蝮、睚眦、狻猊,於是天帝十子垂危於命。后来也有人说被射杀的九个太阳神转生成为龙的九子,以保其命!
真实的原因或许是古人还没有认识到太阳的庞大与自己的渺小,或者就是他们当时所处的地方也就是洪荒大陆的体积是非常大的,大到十个太阳都无法撼动的地步!
当然有人可能要提出异议了,引力大不一定是它的体积足够大,质量足够大的话也可以产生很大的引力。
那么我们将我们之前设定的超大版地球换成白矮星版地球或者是中子星版地球,只有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引力去吸引十个太阳绕着洪荒大陆做圆周运到。
而白矮星和中子星相差了八个数量级,一立方厘米也就是指甲盖那么大的白矮星就能达到1000千克,它的内部是碳核、氧核、电子等离子体,温度是十的七次方k左右,而压强大约是十的二十二到二十三次方帕斯卡。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将这个指甲盖大小的物质放在地球上会发生什么?
物质的体积迅速膨胀至约1000立方米,发出耀眼的光芒,以及强烈的β射线和重离子射线,内能用nkt来估算,数量级约十的十二次方焦耳,大概是一个小原子弹的能量,此时地面被炸出一个深深的大坑,上方腾起一朵蘑菇云。
如果把材料换成相同体积的中子星物质又如何?质量是十的十二次方千克,温度是十的十二次方k,它的内部是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其内部压强可达十的三十五次方帕斯卡。
因为第二次物质的质量比起第一次大了很多,所以物质会迅速沉向地心,同时吸附地壳物质加速膨胀,等离子体降温形成中子,中子四散飞出并以约10分钟为半衰期开始衰变
质子电子的质量比中子少约 0.0008,因此将有8乘以十的八次方再乘以光速的平方的能量释放出来,数量级约十的二十六次方焦耳,这相当于整个太阳在约0.3秒内释放出来的所有能量,或者在地下爆炸了10亿颗氢弹,也就是说地球现在的状态和被一个直径数百公里的星体撞了差不多。
如果生命真的能够从这个地方诞生出来,我想除了书中所描述的神仙和大妖肉身横渡宇宙或许并不只是一个幻想,不过按照当今现有的科学技术完全无法描述这样的现象。
如果说是氪星那样比起地球大几倍重力的星球还可以解释,前者诞生的生命肯定比后者要“结实”的多,如果地球人能够摆脱空气的限制来到月球的话,像超人一样在天上飞也不是什么难事。
自从盘古之后就是洪荒史,有歌曰:
三千神魔乱无极,盘古开天又辟地;
龙凤劫难初形成,伏羲女娲双成圣;
巫妖大战毁洪荒,皇天后土化轮回;
魔人修罗均现世,楼至观音渡苦海;
人族称霸独领先,真武玄女定九天;
三皇五帝齐治世,宗布嫦娥绝天河;
真灵圣榜封神仙,昊天出世终战国;
佛道争锋创西天,三教同出并世间;
非类东渡引杀劫,中华万世开太平!
这就是上古时期的神话记载,而但我们真正的历史要从三皇五帝开始。
在公元前三千年之前是三皇时期,三皇就是天皇、地黄、人皇!但关于三皇的归属问题一直是议论纷纷,一共有五个三皇五帝的版本之多。而现在一般将伏羲、神农、黄帝作为历史上的三皇。
而这个时候的皇和帝比起后世的皇和帝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后人为了歌颂他们的公德而将他们称作皇和帝,但其实当时的伏羲、神农和黄帝也只不过是几个大部落的首领。
五帝时期就是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他们同样也是五个版本,最有信誉力的是少昊、颛顼(zhuan xu)、帝喾(ku)、尧、舜。
古史传说中的三黄五帝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影响甚深,我们一直在以“炎黄子孙”自居,但是许多人并不真正懂得三皇五帝形成的复杂历史过程和实际文化内涵。
在这里大部分人会有一个误解,那就是三皇五帝都是出自一个地方,是一脉相承的,其实这是一个大写的错字。
其实在不同时期的史书编写过程中“三皇五帝”被化约、形塑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独有的帝王谱系,而实际上他们是古代部族集团间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产物,是上古诸多部族集团传说人物的大汇总,并非某一部族或民族所独有的帝王。
“三皇五帝”中的人物主要来自华夏、东夷、苗蛮三个不同的部族集团。一直到春秋时期,这三个部族的同化和融合才接近完成,所以后世对于所搜集到的传说做综合整理的时候,才把这些人物的名字糅合到一块。
就像是地球史一样,大人物们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若干年之后,地球或许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不再有国籍之分,那么我们后辈会知道袁隆平和爱因斯坦是那个时代对世界有很大贡献的人,但他们不会在意两人当年到底是不是一个国籍。
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发展源流史上看,华夏族源于传说中的炎帝、黄帝部族联盟,从部族间的冲突、战争到融合,历时夏商周三代发展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与周边诸族的交流融合,在秦汉时期发展成为汉族,这就是中国现如今比例最大民族的由来。
但春秋战国之后其他的文明也没有完全被消灭和消亡,当时总体逐渐在文化上形成以华夏族为核心,政治上趋向建立大一统的历史趋势。
中国境内民族的发展开始形成了华夏族与所谓“四夷”共存的“一点四方”民族分布格局,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发展态势,同时这就是华夏“包容”思想的初步形成。
而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变动,在当时的文化思潮方面,于是出现慎终追远、祖宗认同、疆域认同、文化认同的观念。
所以如果只是简单的把三皇五帝具象成八个部落的首领,我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其抽象为华夏族历史文化的一个“浓缩性”文化符号!他们象征地是华夏那波澜壮阔的上古时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