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第二百二十八章
黛澜在瑞初离开后不久来到养乐斋,彼时敏若正守在炉边沏茶,见她过来,抬眼一笑,道:“我就知道你要来。”
黛澜忽然问道:“不知开芽的观中,可愿接受一位挂单的坤道”
她自袖中取出一样敏若很熟悉的东西,道:“大抵是从芽芽的道号上来的灵感吧。润行。”
敏若一喜,“成了”
黛澜微微点头,眉目间难得地带上一些温色。
虽然早早就在谋划此事,也觉着八成能够成功,这会真得到准确的消息,敏若还是不禁一喜,道:“就等着这个了,芽芽那边是很方便的。”
黛澜见她欢喜,不禁也笑了,敏若叫人又取盒子来把那封手谕收好,无奈道:“可带好了,这若是丢了,多少心血都白费了。”
哪有黛澜那样,轻飘飘地用袖子就揣来的。
黛澜不与敏若争辩这个,她嗅着暖阁内的茶香,不禁道:“好浓的茶香。”
敏若笑眯眯给她斟了一杯,道:“烤茶。因弄起来麻烦,我好些年没弄这个了,才翻出一块好茶饼来,一时兴起烤了一壶,尝尝”
黛澜双手接过,捧在手里等了一会,方轻呷一口,细细品味,而后赞道:“香气清而不淡,入口甘而不腻,好茶。”
敏若又给自己添了一杯,捧着茶钟轻品。
十二这天算是畅春园里最后的平静了,隔日,康熙的身体便大不好,等人尽数赶到清溪书屋时,太医已在外殿跪了一地,几位老御医在暖阁内不断商量药方,被皇子们虎视眈眈地盯着,出了一后背的冷汗却也不敢言声。
康熙本人倒是颇镇定,将事务一条条地吩咐下去,先召四阿哥上前,注视他良久,道:“这大清江山,朕托付与你了。”
殿内诸皇子一时心绪各异,四阿哥内心狂喜却不敢在面上表露出来,瞧着只有几分震惊与战战兢兢,康熙未等他说什么,已继续道:“你日后,定要勤勉简肃,这肩――”他费力地抬手,拍了拍四阿哥的肩膀,“要抗得起、对得住这大清江山。”
四阿哥深深拜下,“臣,谨遵皇父教诲。”
康熙点了点头,却又道:“勿要忘了,你少时,你皇额娘对你的教导。”
四阿哥又深深拜下,康熙这句话乍一听,好似只是一句有些突兀的感慨,实则却是在告诉四阿哥,你额娘是孝懿皇后,而非乌雅氏。
在场的都是人精,岂有听不出来的道理。
匆匆赶回的蓁蓁听了,神情也并无异色,平静地等着康熙下一句吩咐。
看出她是真不在意,瑞初略为安心,收回目光。
康熙又交代了他去后对众妃的安置安排,叮嘱四阿哥善待兄弟。
他精力有限,吩咐罢这些已感到疲累,歇了好半晌,又唤瑞初道:“瑞初,你近前来。”
瑞初连忙上前,康熙探手摸了摸她的头,笑了,道:“这些年,你在江南多有不易,阿玛知道。你要奉你额娘在身边也好,与额驸好好地过。”
瑞初含泪应了一声,又见康熙看向蓁蓁与舒窈,蓁蓁、舒窈本来安静地跪在一旁,此刻连忙上前,康熙看她们一会,方道:“你们也是爱新觉罗家的骄傲。”
此言一出,众皇子皆惊,蓁蓁忽觉眼睛一阵酸涩,她深深叩拜,康熙又拍了拍瑞初的手,再次叮嘱:“往后好好的。”
瑞初哑声答应着,轻轻退下,而后康熙又叮嘱四阿哥一些话,将殿中的儿子一个个召上前看过,大抵是临别时的慈父之心,他将儿子们一个个看过,格外叮嘱了先天患有足疾的七阿哥与近年身体一直不大好的十三阿哥几句,面上疲色渐深,那股回光返照一般的气力也耗尽了。
四阿哥心道不好,连忙近前扶住他,康熙握着他的手,用力握了两次,似将这肩上的江山,也交托出去了。
敏若随着大流落泪,几十年光阴都与康熙一同度过,纵无男女之情,又常怀防备,时日长了总有几分相伴的情分。
说不上是亲情,更谈不上爱情,这世上总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情分,敏若为康熙哭了一场,当时大抵是真有几分伤心的。
无论这些年她对康熙有多少提防,康熙对她有多少猜忌,他们又相互算计多少次,几十年的光阴也不能作假。
便当是,送走了一位,亦敌亦友的故人吧。
从清溪书屋出去时,一阵冷风吹得敏若下意识闭眼,兰杜忙撑起伞为她挡风,带着眼泪湿意的脸经不得风,瑞初与安儿追出来,扶着敏若慢慢往出走。
养乐斋里一切一如从前,但今日,整个园子上下都要立即收拾东西返回宫中。
兰杜回到养乐斋立刻便忙碌起来,安儿与瑞初眼中还带着湿意,敏若看着他们,半晌,深吸一口气,道:“哭吧。”
康熙这父亲做得究竟合不合格,是无从算起了,但生身父亲,也受过他的疼爱,此当别时,安儿与瑞初怎么可能不伤心。
瑞初却摇摇头,擦拭干净脸上的眼泪,深吸两口气忍住悲意,低声劝敏若道:“您歇歇吧,忙了一日了。等会要回宫,这怕这段时日您都没得歇了。”
敏若看了眼这屋里,虽然有兰杜主持,宫人们也都得力,但急急忙忙地收拾起东西,还是有几分兵荒马乱的气象。
尤其……今日时要将所有东西都彻彻底底的打走,实在一时带不走的大件才留着日后搬动。这个院子,她以后怕是也不会再来住了。
她已记不清将畅春园纳入园中的究竟是雍正还是乾隆,若是乾隆,那还好些,若是雍正……再过几年,也不知这院子还在不在了。
见她忽然起身,安儿与瑞初连忙跟上,却见她披了斗篷,径自往延英楼去。
自公主中最小的舒窈也离宫后,这座楼已有许多年未做原本的用途了。
敏若的手拂过二楼的一桌一案,拂过墙上挂琴的地方,拂过窗边原本用作晾字画的架子,瑞初与安儿驻足门外,见她默不作声地如此动作,眼眶再次泛酸。
回宫之后果然是好长一段时间的忙碌,康熙临终前对嫔妃们的去处都做了安排,赴京行丧仪的公主们也对新帝提出了奉养额娘的请求。
有康熙留下那一道“开了先河”的手令在,又有足够有力度的恬雅一同开口,新帝最终答应了她们的请求。
但时下最要紧的还是大行皇帝的丧事,敏若仍在永寿宫住,六宫嫔妃也都尚未挪动地方。
从南苑往畅春园移植梅花需要时间,虽然内务府的人手脚很快,第二日便将梅花移去,但以康熙彼时的力气,已经无法下床赏花了。
只是十二那夜守夜时,近处的人隐约听到康熙的呓语,梦中一声声地唤“首芳”――那是元后仁孝皇后的名讳。
而后隐约,又似乎叫了两声保成,只是已听不清了。
新帝新后对宫中的一众太妃们很是尊重,王府的姬妾不多,应婉也是个耐心十足的人,并未催促太妃们尽快移宫,但有子女的太妃已不想再留在宫中,无子女的太妃,也没有再在后宫逗留的心了。
移去外路的宫殿养老也没什么不好,左右都在宫里,无论东西六宫,还是外路的宁寿、寿安一类的宫殿,都不过是住所罢了。
也无非是从大笼子,换到了小笼子里。
听闻荣妃年轻时是颇快人快语的,但敏若认识她时,她已被重重禁宫磨得颇为端娴淑让,口中一字一句都有分寸,这样一句抱怨,出自她的口,实在是令人惊讶。
敏若不禁侧头看她,荣妃盯着敏若笑,道:“怎么,觉着我说得太过了”
“是实话。”敏若又道:“绣莹不是想接你去吗”
荣妃长叹一口气,摇了摇头,道:“我都在这宫中一辈子了,去塞外,只怕也适应不了那边的气候。何况,我在宫中,三五不时地,还能见一见孙女们,若是离了京,谁还能照拂胤祉”
哪怕前几年对这个儿子有再多的不满,到底也是她的亲骨肉啊。
敏若于是不再相劝。
荣妃心意已决,她说再多,对荣妃而言也无非是过耳之风罢了。
容慈作为嫁到科尔沁部,又执掌科尔沁部大权多年的公主,带领达尔罕王府的人来到御前,请求接出身博尔济吉特氏的皇考太妃回科尔沁部颐养天年。
此举可称无旧例,又算有旧例,虽然如今的科尔沁部已不是当年的科尔沁部,但容慈与四阿哥还是有几分香火情――年少时的且不说,夺嫡争储到后期,容慈在敏若的暗示下,很干脆地倒向了四阿哥,提前搭上了关系。
在这种前提下,他们迎接阿娜日回科尔沁部的事情便有几分可行。
而黛澜,持着康熙留下的圣旨,以大行皇帝亲封润行真人的身份出了宫,来到芽芽的道观中清修。
康熙驾崩在寒冬,但等一切尘埃落定,敏若离开紫禁城时已是春日了。
安儿今年仍要奔赴塞外,敏若打算先跟他去,一道送阿娜日回家,并与容慈她们聚一聚。明年则南下至江宁,然后大概会在江南住上两年。
江南烟雨,四时景象,这一回,她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一一看过。
第二年去江南,黛澜、书芳与她一路同行。
书芳由胤礼奉老,却不打算跟着胤礼奔走,住进了瑞初建的园子里,外出赏景也是与敏若、黛澜同行,比在宫中时自在,又还如在宫中时那般相伴。
新帝登基,瑞初毕竟是先帝女儿,而非新帝心腹,她与额驸还坐镇江南,身份其实有几分尴尬。
不过她为日后打算得早,“明面上”投靠得也早,新帝还算信得过她,并未让她挪地方――便是警惕,对公主的警惕也是有限的。
若是此刻坐镇江南,享有声望的是皇子,便又是另一番戏码了。
在江南住了两年,雍正四年,瑞初打算继续南下,往粤地去。
彼时法喀已经致仕,他和海藿娜与瑞初、敏若等人同行,但同行之人却还有舒窈和芽芽。
新帝对于火器所持的态度与他皇父不同,对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的研究,他不持支持态度,在军中也更重视传统的骑射训练,只有水师,因为要面对外国船只、海盗的特殊性,一应火器配备还是如旧。
新帝的态度摆在那,舒窈可以坚持,又觉着没必要,于是很光棍地安置好多年的老伙计,带着芽芽跟着法喀和海藿娜就往江南来了。
和瑞初、敏若的队伍合二为一,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粤地去。
法喀在雍正元年便已致仕,历时四年,新帝于今年初提拔肃钰为广州将军,肃钰又坐到了他阿玛原本的位子上。
舒窈此去粤地,是打算住上几年了,新帝虽不喜火器,但对这位妹妹的功绩还是认可的,在她离京之前赐下诸多赏赐,又好生安抚了她一番。
舒窈恭恭敬敬地谢了恩,领了东西出来,到了江南,悄悄问敏若:“老师,说好的好去处,您可不能反悔啊。”
“自由安排你的地方。”敏若睨她一眼,点了点她的额头。
瑞初近年比从前更为忙碌,身上气势愈重,在敏若面前总是让自己看起来温和一些,闻此道:“十二妹且放心,总有你的饭碗的。”
舒窈笑嘻嘻地道:“就承二位的吉言了,这乍一闲下来,我还真是不习惯。”
至于敏若与瑞初私下做火器研究是为了什么,她却没有深问的打算。
若说这世上一定有几个人不会害她,在舒窈心里,除了她额娘,便是敏若、雅南和法喀与海藿娜了。
这份信任弥足珍贵,敏若心中感慨万千,忍不住揉了一把舒窈的脑袋,私下又叮嘱瑞初道:“多做你十二妹的思想工作。”
瑞初点点头,道:“额娘您放心吧。”
敏若拍拍她的肩,问:“如今肩上担子重,累不累”
瑞初以《楚辞》中的一句回答敏若的问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敏若不禁一笑,眼中带着欣慰。
游山玩水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敏若并不操心瑞初的公事,只是在持续修正、编辑早年的手稿的同时,又叫兰齐等人尽一切所能、运用一切资源给瑞初提供帮助,她手中早年积攒的人力也陆续都移交给了瑞初,瑞初并未推辞,担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继续挺直腰背走下去。
新帝手中没有适合接管江南的心腹,却会为了后人考虑。
弘晖曾被派到江南一段时间,求学、访大儒名士,跟随瑞初、舒钰出入诗会,也与虞云一起出入了不少宴会。
他少时对瑞初便总有着一番特别的仰慕崇拜,如今……看他与珍钰端端正正跟在瑞初身后,试图夫妻二人合力抢过行舟护法之位的模样,敏若心道,这就叫――羊入虎口
雍正十三年,瑞初重新回到京师。
彼时京中的九门提督、步兵统领与掌管京畿大营的人自然是皇帝的心腹,但同时――他们中也有瑞初在法喀的帮助下安排入京的人。
何况大营内的低阶兵卒,已经不知被瑞初渗透了多少。
她在了解到雍正的身体状况后开始改变战术策略,压下了在外动兵的想法,决定走上另外一条路。
她不好杀戮,亦不愿以民刀锋指向百姓,既有良机在,不如从京中开动。
设法令雍正将弘晖送到江南,并将弘晖带在身边教导,是她做下的,最大胆的决定。
但事实告诉她,这一步险棋,她没走错。
雍正十三年,丧钟敲响之夜,京营兵士悄然而动,日月倏换。
以敦亲王府和安亲王府为踏板,瑞初提前联络了数家还算有势力的宗室,他们都以为是抓住了一颗有胆量又好拿捏的棋子,岂不知这一局中,谁是螳螂、谁是黄雀还未可知。
京城九门严闭,待内城与外城再度连接时,皇城中已换了一番天。
君主立宪,这个概念第一次被带入了历数百年皇朝的紫禁城中。
内阁、军机处经瑞初的手迎来了一番大清洗,组建为新内阁,以瑞初为内阁之首,宗亲、八旗勋贵、朝中重臣以不同身份入内阁参议,大部分制度仿照英吉利的先例,在实打实地抄了几家府邸,菜市场头流了几日的血后,这座京师选择匍匐在不再年轻的公主足下。
瑞初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清洗朝堂、学堂改制、组建科学院开始,一步步试探、推低京中群臣宗亲勋贵底线,等他们反应过来时,瑞初的大刀,已经驾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什么盟友、棋子,这分明是爱新觉罗家倒八辈子血霉,生出来的罗刹!
瑞初的叔叔、堂兄弟们骂声一片,然而大势所趋,没有人能挡住瑞初的脚步,正如无人能挡住天下千千万万百姓站起来向前走的步伐。
站在紫禁城的最高处,敏若向外眺望,看着宫城外跪请面圣的几家宗室,问瑞初:“这是你的终点吗”
“不,额娘。”瑞初眉眼间带上轻轻浅浅的笑意,她眺望远方的青山,亦将城中的茫茫众生、芸芸百姓都纳入眼中,积年的冰霜微化,轻声道:“这只是我的起点。”
“这世上,不应再有贵族了。不应再有扒着百姓的骨头吸血的所谓皇室;不应再有高于法度之权;不应再有不公,与饱受欺压的黎民。额娘,这只是我、只是我们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