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杨广和宇文述两人确实是极好地拿捏了杨坚现在的心态。
他们深知现在杨坚想要的是什么,毕竟杨坚年纪已经不小了,做事情完全没有当初的那股激进的心态,一切都趋于平和,保守,包括政令也是如此。
现在眼看着杨勇极有可能在朝廷之上掀起一波大的风浪,杨坚当然不会坐视不理,所以杨广和宇文述两人也并没有对杨勇身边的那些支持者下手,而是目标明确,将一切的矛头直指向杨勇本人。
因为现在杨勇身边的支持者大抵能分成两种,前一种是例如像李纲和梁毗一样,杨坚也用了这么多年,在不出大的乱子之前,杨坚是不会对这些人动手的。
因为一旦对这些人动手,就会影响到潮局的稳定,杨宁现在想保持整个超级的平稳,所以这些人是动不得的,如果将矛头指向这些人,那么最大的可能也都是无功而返。
而杨勇身边的支持者,第二种便是例如像史万宝和史怀义,杜如晦这些。
这些人不管是身份还是地位,远远不如前者,从理论上来说,阳间对他们的重视效果也没有那么大,甚至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没有什么太听说过。
如果阳光想对他们下手的话,那效果还是会比较明显的,但同样,正是因为他们身份地位都太过弱小,对他们下手,起码在杨广看来,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毕竟这些人身份地位都不是很重要,杨勇即便失去的这一批人,还可以继续提拔另一批人,反正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想往上爬的人。也不缺那种看不清形势和状态的傻子。
更何况,剪除一个人身边的党羽,哪有直接剪除这个人来的实在?
而经过这些人的一通操作,那最后的难题很明显,就直接被抛到了杨勇的头上。
面对着杨坚的询问,杨勇无论是说什么,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绝对的下策。
在大朝会这样重要的时间点,如果杨勇敢反驳杨坚所说的那些话,甚至如果拒绝和突厥进行官贸,那无疑是直接违逆上意。
光是各种各样的大帽子,就能直接把杨勇的脖子压断。
而且这样一来,还是必会直接惹得杨坚的不悦,对于杨勇现在来说,不论杨坚对他的态度到底如何,但他总归都是需要杨坚的支持的,如果再继续触怒杨坚,他以后就定然是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起色了。
所以只要杨勇还保留着一丝理智,那他就绝对不会将这些话说出口。
可如果他并不拒绝杨坚,甚至附和杨坚的提议,那对于他来说,就相当于将盐务监的绝大部分利益拱手让人。
这不仅可以起到杨广和宇文述所谋划的意图,既可以拉拢那些新贵势力,也可以同时削弱现在杨勇手下唯一的盐务监的势力,相当于既增强了自己,又同时削弱了对手。
而且一旦杨勇答应这件事情,无疑相当于将自己辛辛苦苦所创下的基业送给了别人,那这样一来,那些之前一直跟着杨勇兢兢业业,守着盐务监的人又会做和想法,那就很值得耐人寻味了。
毕竟一个连自身利益都没有办法保证的人,又拿什么去要求别人也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去办事情呢?
更何况,这还会把自身利益拱手让给敌人,这无疑会让他手下的人,对他本身产生一定的能力的怀疑。
大家不管是干什么,尤其是多的这种事情,所图谋的就是一个荣华富贵,一个升官发财,都是能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利益的,现在如果在杨勇的身上看不到利益,那这些人定然会有一些其他的心思生成。
反正在杨广的心里,杨勇此时竟然是已经没有了什么翻盘的能力的,所以他在这太极殿上保持的相当淡定,面对着杨坚对杨勇的询问,他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情绪,就只是那么淡然地站在所有臣工的最前方,甚至连看杨勇一眼都没有看,仿佛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和他没有半分钱的关系。
而杨勇也没有多看杨广,他只是从臣工列位走了出来,先是向着龙椅上的杨坚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随后道:“回父皇,之前由吏部调往盐务监的那些青年俊杰,个个都是才学饱读之士。
他们能在盐务监静下心来,学习一些自己之前从来没有学过的事情,这段时间也是进步斐然,即便是儿臣,对这些青年俊杰们,心中都是佩服的紧,这些人未来定然是我大隋朝廷栋梁。”
“……”
太极殿内一片寂静。
杨勇虽然说出了这么一大堆,在捧那些勋贵家族的臭脚,拍着他们的马屁,但说到底,也并不是此次讨论的核心。
在盐务监这巨大的利益面前,可不是杨勇说两句好话,就能让这些勋贵家族们放手的。
当然杨勇也不会这么天真,毕竟这朝堂之上,甚至说在朝堂之外,天下之内,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一个利字。
不论一个人说的再怎么冠冕堂皇,再怎么好听,但最后都无法避免地离不开利益二字。
所以他继续道:“不过儿臣以为,这些青年俊杰们都是饱读才学之士,但毕竟年纪还尚且年轻,这事关朝廷未来千百年之大计,恐非是他们一己之力可以担起的。
而且如此大的事情,儿臣觉得交给户部,兵部去办也并不妥当。之前儿臣奉父皇旨意,组建盐务监之时,就曾经向户部去讨要钱粮。
但户部却推脱如今天下四方都需要钱粮需要的紧,户部难以调配开来,让儿臣和盐务监再等一等,多等一等。
盐务监最后之所以能得以开办,还是儿臣向民间借了一批钱粮。
但不管怎么说,盐务监毕竟还是我朝廷内的事情,现在户部有难,盐务监为户部分忧也是理所应当的,更何况,家里人的事情,即便是说破了天,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
可如今要和突厥官贸,这所展现的是我大隋之风范,是我中原对外族的一种风采和态度,此事乃是关乎着国家和朝廷的对外形象,绝对是极其重要之事。
如果一旦被外族发现,我大隋朝廷户部钱粮周转不开,这不仅不会树立我大隋朝廷对外之风采,甚至还有可能让外族看清我大隋内部之虚实,从而不仅不会让他们臣服于我大隋,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我大隋人弱可欺。
毕竟那些外族不通文墨,也不识世间道理,看不清这表面上的困难其中暗含的却是我整个中原的复数以及我中原的地大物博。
而且加之一旦那些外族被有心人挑唆,难免会被眼前的意识之力蒙蔽双眼,最后误入歧途,不论是给外族,还是给我整个隋朝子民,都会带来水深火热之痛苦。
所以儿臣以为,这和突厥启民展开官贸之事,不能交由朝廷户部,兵部去办,唯有以父皇圣名之君,圣名之德,才能让那些外族知晓我中原之盛。
也唯有如此,才能给我中原百姓带来长久之太平。”
杨勇慷慨地说完一通说辞,忽地在太极殿上跪了下来,高声又喊道:“儿臣斗胆上奏,请父皇为天下苍生计,于内府当中开设官贸特使,由父皇全权统领和突厥启民官贸一事!”
“!?”
杨勇这一番话说完,太极殿内顿时大眼瞪小眼连成一片,就连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对朝堂这些风波冷眼旁观的杨广,此时都不由地将目光转到了杨勇的身上,眼神当中露出着惊愕。
因为杨勇虽然说了这么多话,但其核心的意思就是最后那番话,要由杨坚本人全权负责和突厥外族展开官贸的事情。
杨颖并没有不识食物的当面拒绝,因为这种事情一旦压下来,拒绝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即便杨勇严辞拒绝,但这明显是违背天下大事的做法,也必然会被朝廷抛弃,最后只会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但杨勇也没有完全同意,而是转变了一个思路,一个途径,虽然我同意了展开官贸的事情,但我并不同意让朝廷,或者说是杨广的人来主持着官贸的事,而是要由杨坚来主持。
而杨勇在提出这一想法的同时,原因说的也是极其的高大上,什么为天下万民,中原百姓苍生社稷计……
这种基调一旦定了下来,那即便是杨坚想不同意也难。
更何况,杨坚难道还会不同意,这样明显对他有着好处的事情吗?
虽然杨坚现在年纪大了,心态也不如以往那般激进,一心想要维持着朝堂的稳定,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他自身的利益,不受任何触动,所有的事情对他本身的利益产生不到任何的影响,这样的前提之下的。
可如果朝堂上的事情,突然关乎到了他本身的利益,那所谓的朝堂平衡就要稍微靠边站了,就比方说他之前对于朝堂上的掌控,当他明显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朝堂已经隐隐约约要脱离他的掌控的时候,他便立刻不论是冒着哪样的风险,也要将杨勇从东宫的软禁当中放出来。
甚至还不惜顶着百官直言上谏的风险,直接为杨勇进封了亲王爵位。
而现在杨勇就直接将和突厥起名展开官贸的事情交到了杨坚的手里,杨坚难道会这么轻易的错过吗?
要知道,随便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这里面所包含的利益到底有多么的巨大。
表面上说,杨坚身为皇帝,应该富有四海,不应该对这些所谓的头小利产生想法,但明面上说毕竟只是明面上说,任何一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在心中产生一定的**。
即便这个人是皇帝,这个人是杨坚,是整个隋朝明面上最为富有的人,但他所拥有的钱,毕竟也只是国库里的钱,他如果想要用,那也是需要朝廷点头同意的。
就像是杨坚将国库里的钱分发给朝堂上的百官作为奖赏一样,这些事情朝停当然不会不同意,毕竟自己给自己发钱,他们哪里有拒绝的道理?
可如果杨坚想用国库的钱做些自己的事情,如果是少量一些,朝廷倒是还好,不会违逆杨坚的想法,但是……如果这些钱一旦多了起来呢?
对于这些朝堂百官来说,国库里的钱就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他们的。拿他们自己的钱去做阳间喜欢的事情,这对于他们来说明显是一件并不是很划算的买卖,所以他们必然会加以抵制,杨坚对这种情形是有深刻理解的。
而作为一个帝王,甚至说一个对自身安全感并不是特别信任的地方,他是无论如何也要避免这种情况的,之前没有想到好的办法,可现在杨勇的这番话,却突然像在他的心中敲出了一扇大门一般。
让他仿佛在昏暗的房间内,突然看到了一丝光亮。
因为杨勇最后那番话说的很清楚,要让杨坚在内府当中,设置官贸特使。
内府啊!这可不是朝廷。
也就是说,如果杨坚真的答应了,然后从内府当中设置了官贸特使,那以后和突厥展开的贸易,最后的钱财,都会源源不断地流到杨坚自己的腰包里。
谁会拒绝别人给自己送钱呢?
而且这样一来,杨坚还并不需要朝堂会对他进行太多的掣肘,毕竟在展开贸易的时候,所需要的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白盐。
而白盐的产出,是掌握着盐务监的手里,而盐务监又是谁的呢?
杨勇的啊!
今天这些事情就是杨勇提出来的,所以杨勇绝对不会在白盐的事情上动什么手脚。
也就是说,杨坚根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只是想通了这一点,杨坚的眼神顿时就亮了起来,整个人也一改之前的沉着镇定,明显有些跃跃欲试起来。
但帝王毕竟还是帝王,所以他倒是没有立刻明着表态,只是故作惊讶地问道:“哦,户部的钱粮竟然周转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