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伐清1652

番外二:双雄

伐清1652 胜者即正义 5691 2024-02-07 12:21

  广西南宁府,“邕城军官学堂”的总教官办公房内,陆长川打开了唐二升寄来的信,一脸笑容的读着。虽然分隔天南地北,但两人的联系一直没有断过,唐二升一直念着陆长川的好,陆长川则对这个自己不遗余力帮助的年轻人一直很满意。

  到他这个年纪的人,对那些所谓的功名利禄,自然没有那么在乎了,甚至陆长川都没想过自己可以活到现在,见证了大庆翻天覆地的三十几年,还在永顺二十年的时候,到北京给先帝送葬了。

  得益于李来亨力主修建的全国驿站系统了,大庆成为了这个时代,邮政通讯最为发达的国家,欧罗巴诸国的使臣对此尤为夸赞,甚至欧洲大陆还传出了大庆信件皆是七日达的谣言,大庆国的精神公民遍布欧罗巴诸国。

  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大庆域内的各个省府城市之间,信件传递十分迅速。唐二升从沉阳到南宁的加急信件,一般不超过两个月便能送达。

  当然,民用和军事的系统是分开,而孙可望在李来亨的想法上加入了民事商用,并分出了两个机构运营,缔造了大庆版的“邮政公司”。

  唐二升千里迢迢送来的信并没有说什么特别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家庭琐事,两人每年固定来往的三封信件中,大半内容都是在谈论自己孩子的事业和婚事。

  唐二升的大儿子去研究农业机械了,为此父子吵了好几架,陆长川对此就非常看得开,多次劝唐二升看开点,反正家里不缺吃喝。他的三个儿子都在公家这边办事,直到最小的儿子去搞什么“蒸鸡”之后,陆长川才开始和唐二升一起养成了在信中骂儿子的好习惯。

  不过,骂归骂,没有了生存压力,甚至还过得十分滋润之后,两人其实只是不能接受儿子的不听话而已。而且,那个叫蒸汽机,陆长川的儿子也不是去当厨子了。

  不过,除了依旧看重土地,觉得除了读书当官,当公家人和做地主之外,其他都是歪门邪道之外,两人还是跟得上时代的。

  陆长川万万没想到,自己当了孙可望几十年的兵,刚一打完鞑子,退伍回家享福没几个月,晋王的人就找上门来了,要请他去当教官,还没等他考虑好怎么拒绝,军情司的人又来了,孙可望有了旨意,战后第一批退伍的军官,都鼓励成为各省军官学堂,士兵学院的教官。

  孙可望哪里会放过这些实战经验丰富的军官,立国之初的几十年,是最适合对外拓展领土的。不过不让他们上战场,这倒是必然的。

  陆长川自然明白鼓励是什么意思,只好收拾好行囊,并拖家带口移居到了广西南宁府,成为了晋王李定国麾下的一名军官。他给孙可望打了一辈子的仗,没想到最后成了晋王的兵。

  李定国以征南为由,保住了六万兵额,他就藩两广之后,便立即开始筹备征南之事了,广西的省府也转移到了中部的南宁府,并把两万兵额留给了广西新兵,加上部队中的云南,广东兵,李定中适应南方湿热气候的军队近四万。

  在对安南开战之前,孙可望的军情司,靳统武的情报部门,都对安南进行了渗透,两年的时间,孙可望和李定国对安南的地方局势基本上做到了了如指掌。

  两兄弟甚至还完成了一次堪称完美的外交配合,一个黑脸,一个红脸,成功迷惑了后黎朝的郑主郑柞,使其在永顺三年,和原本历史上一样,率主力,挟黎神宗皇帝南征阮氏,整个安南北部防备空虚。

  李定国在广西练兵三年,在两广的财政和中央的特别支援下,重新打造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大军,无论是装备,还是军队素质,都远超郑阮两军。

  最终,在郑主南征阮主的时候,孙可望以逆臣奸佞为由,拒绝了承认郑主的合法地位,并打出了“奉行天命,剿逆安民”的旗号,让李定国率兵南征,除暴安良。

  而李定国之前一直假意和郑主交好,承诺要为对方争取南京中央的认可的,这个时候也只好勉为其难,奉旨出征,毕竟那是天命。

  当然,仅仅有天命还是不够的,莫朝残余势力也成功被李定国裹挟上了,莫家就这样得了天命,莫名其妙就从庆国借到了复国的兵。

  虽然莫家已经基本上被没了复国的能力,但相较于庆国而言,安南的地方势力和百姓更能接受莫朝,那些对郑主有异心的后黎朝军阀豪强,也有了服众的理由――莫氏气数未尽,天朝神兵助战,纷纷起而响应。

  李定国大军兵分两路,一路从思明,太平两府出发,挟持高平地区聚集的莫朝残余兵马,迅速攻取了太原,山西二府,另外一路在南洋水师的助力下,直接从海阳登陆,沿江而上,两路夹击升龙府。

  南征的郑主郑柞还没反应过来,整个红河三角洲基本上已经被李莫联军控制了,军心浮动之下,更是被尚不明白情况的阮主趁机击败,主力尽失。

  此后,李定国亲自坐镇,率领三万大军驻扎在安南北部各府,并源源不断从海路获得两广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同时,李定国在将广西培养的官员带到安南,并和安南的地方豪绅合作,组建起了一整套维系统治的制度。

  对于李定国来说,安南是他封地的战略纵深,是对抗孙可望举全国之力削藩的腹地,不止是迁移了五十多万两广民风彪悍的山民移居红河三角洲,更是同时任用了不少安南出身的豪强官员到两广,晋系官员将领和安南贵族的联姻也十分普遍。

  毕竟,红河三角洲这块膏腴之地,加上广西诸山的阻隔,根本就是天然的后方基地,李定国的战略眼光向来都不差,自然十分注意这块新领地的经营,并花了十五年时间平定了南方的阮主,消灭了占城,击败了高棉,暹罗等国,还获取了另外一块三角洲作为拆分郑阮两派豪绅的移民新目的地。

  除此以外,李定国在十五年的战争中,还从西面的几个王国和部落中不断获得土地,但由于山脉的阻隔,在这个方向的进展并不大。

  当然,伴随着战争和征服,还有对于安南文字,历史的篡改和消灭,以及汉文明对于占城,高棉等国的文化驯服和取代,这些在李定国永顺十八年仙去,安南,占城,广南三省正式设立之后,仍在一步步进行的。

  历史从来都是残忍的,许多文明根本没有生存下去的机会,十七世纪仍旧是弱肉强食,没有所谓的国际法,国际组织制约各种非人道事件的世纪。

  而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澜沧江上游,辽河流域,以及如今的黑龙江流域,红河流域,澜沧江下游,尽管存在着自身的固有缺陷,但汉文明的拓展能力是母庸置疑的。

  在对南战争的那些年,为了巩固统治,供养庞大的军队和官僚体系,李定国也学习孙可望,并结合当地郑主,阮主的政策,通过鼓励商业,建立官营钱庄,发行债卷,开展海贸,增收商税等途径筹集了立国之初征战所需的大笔资金,极大减轻了平民的税收负担。

  与此同时,这些资金相当一部分也用在了发展农业技术,设立书院,工坊,修筑官道等方面上,特别是李定国为了和孙可望对抗,还特别注重吸引在北面一方不得志的文人,军官,甚至是工匠,保护他们的异端思想,以及不受待见的技术

  在李定国攻取安南,占城,高棉等国大量领土,获得了极大战略纵深的同时,郑成功也已经完成了对台湾的军事占领。

  早在永顺二年,经过了两年准备的郑成功便开始了对台湾的军事进攻,因为获得了孙可望在战舰技术,棱堡攻防方面的支持,郑成功最终在半年之内,便成功驱逐了荷兰人,虽然损失依旧惨重,但并没有原本历史上的那般惨烈,这使得郑成功有了更多力量完成对整个台湾地区的开拓。

  而孙可望在其中依旧扮演着调停的角色,不过这一次轮到了郑成功唱黑脸,他来唱红脸。台湾自然已经属于郑成功了,孙可望和郑成功的一唱一和使得荷兰人放弃了最后一丝侥幸心理,只能承认大庆对台湾的主权。

  毕竟,和大庆这个庞然大物在远东为敌,是一个愚蠢的行为。相对应的,孙可望也允许他们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一样,前往大庆的各个口岸通商,展开贸易,其中自然也包括台湾的口岸。

  而通过这一次海战,无论是孙可望,还是郑成功,都加速了对于西方造船技术的引进和新式战舰的制造,海上的军事优势越来越被重视。

  十年时间,郑成功从福建藩地内迁移了四十多万百姓前往台湾,并通过战争,贸易,安排麾下文官武将和酋长,土着国王联姻等手段,实现了对台湾的整体征服。

  不同于安南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化体系,文明发展程度也已经相当高,台湾地区还是一片荒芜,地方土着尚且停留在奴隶制,郑成功直接照搬了大明的旧制,稍稍改进之后,依托于移居开荒的四十多万百姓,十二个城镇,完成了对台湾的基本控制。

  台湾的土地在经过了开始十年的开垦和水利建设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福建,浙江移民,也因为极其关键的地理位置,台湾西面沿海的几个城镇也在十几年之内,迅速成长为了商贸繁荣之地,人口从一开始的两三万增长到了十余万。

  永顺十三年,郑成功突发疾病,暴毙于台湾岛东宁府,孙可望在葬礼结束之后,迅速采取了行动,郑成功的大儿子郑经继承了闽王爵位,还有福建的藩地,但是台湾被收归了中央。

  之后数年间,随着周边地区逐渐被平定,刘文秀,李来亨相继闲住家中,不理政事,两人的封地名存实亡,孙可望得以屡屡施压,闽藩兵马很快被裁撤过半,更无和中央对抗的实力,闽藩封地也被逐渐收回,最后收缩到了漳泉二府。

  直到永顺十八年,在李定国和手下文武的长期戒备和不断征战的情况下,孙可望一直都没有机会对晋王一系动手,而这个时候,随着北面,西面的扩张,大批强悍的军队驻扎边疆,迁都北京成为了大庆王朝更加重要的事情,身体欠安,没有多少时日的孙可望更加无暇南顾。

  毕竟,守着南京的白银和粮食,把最能战善战的二十几万边军丢在北面和岭南,可不是什么明智的行为,这是孙可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最终,虽然李定国比孙可望先走了一步,但随着安南,占城,广南岭南三府的正式设立,晋藩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实际控制的野战兵马也达到了九万之巨,甚至和暹罗等东南亚国家的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而孙可望在离世之前,也完成了迁都,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兴北都护府以及陕甘,北京,沉阳三大边军军区,西南,中原,江南三大内地军区的军务调整。

  大庆王朝的西疆,北疆,南疆都有强军拱卫,南洋,西伯利亚,中亚等地区的庆国船队,冒险队也愈发常见。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