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我,女帝相父,开局指鹿为马

第323章 再次北伐?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

  蓟州府城里至少有两成的人都染上了这种类似风寒,身上又会出现红疹的怪病。

  并且,至少有两成的病患,病倒在床榻上后,就再也站不起来。

  如此可怕的怪病,比从前有记录的瘟疫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毫无疑问!

  这就是一种新的瘟疫!

  并且已经开始在城中蔓延。

  等到蓟州府城的知府意识到这一点,想要阻断瘟疫的蔓延之势,为时已晚!

  此时此刻。

  府城衙门的正堂里。

  知府沈连来回踱步,脸色无比的凝重。

  一旁几名官吏同样面露焦急,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大人,照这么下去,不出一个月,蓟州府城就会病死上万的百姓!到时候朝廷要是追查下来,我们都难辞其咎啊!

  蓟州通判焦急的道。

  沈连听见这话,瞥了他一眼,没好气道:这个道理谁不知道,还要你来说,你就算再着急,又有何用?这病因为你着急便会消失?

  如今最要紧的事,一是让这病留在蓟州,不蔓延到别的州府,二是寻找治病之法!

  本官让你差人去肇州衙门,告诉他们的人,不允许任何人靠近蓟州,也不允许蓟州的人离开,你办了吗?

  通判道:下官差人去说了,但是那肇州知府说,此事牵扯甚大,没有朝廷的公文,他办不了。

  沈连听见这话,眉头皱在了一起。

  他心里清楚,肇州知府说得没错。

  说到底,他们只是小小的四品知府,压根没有权力做出这样的决定。

  除非将这里发生的一切上报给朝廷,但是一旦上报给朝廷。

  朝廷派出钦差调查瘟疫的来源,他私开海禁,与欧罗人做生意的事情必然瞒不下去。

  到时候,他就算不死也得脱一层皮!

  但是,不上报朝廷,等瘟疫蔓延开。

  朝廷一样能够查出,瘟疫最开始是从蓟州传出来的!

  知情不报,罪加一等。

  瘟疫的事情还得上报,但是与欧罗人的生意绝不能被发现。

  一念至此。

  他咬了咬牙,看向身旁的几人,道:本官今日就奏报朝廷瘟疫一事,到时候陛下若是派下来钦差,这瘟疫从何而起,你等可知道该如何说?

  衙门中的官吏,或多或少从与欧罗人的生意中分到了一杯羹。

  因而,他们算是跟沈连拴在一根绳子上,自然不会去检举揭发他。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

  沈连和几人全都在商议如何隐瞒与欧罗人做生意一事。

  杀人灭口,销毁证据,又是耗费了三天的时间。

  三天以后。

  蓟州发生瘟疫的奏章才写好,送往燕国京师。

  等到燕皇和左相、右相收到这封奏章,距离瘟疫蔓延已经接近两个月。

  发生瘟疫的地点已经不再局限于蓟州一州之地,而是蔓延到了整个燕国的东部!

  与此同时。

  另一边。

  已经回到长安的方修,还在思索如何对付燕国。

  皇宫。

  中书省衙门的暖阁里。

  方修坐在首座。

  两侧分别坐着吏部尚书杜晨安,户部尚书秦兴言,兵部尚书钱浩南,以及跟着方修来到长安的周国内阁首辅大臣谢千。

  燕国虽然不重视研发火器,但他们的铁骑十分强

  悍,燕国的南部是一片平原,地形有利于骑兵作战,后勤补给储备充足的情况下,想要正面击败他们,难于登天。

  说话的是兵部尚书钱浩南。

  自从击败周国之后,他闲暇的时间就一直在琢磨如何对付燕国。

  平日里经常拿着燕国的舆图左看右看,因而在场几人里就他对燕国的情况最为了解。

  作为兵部尚书,他虽然不像白起一样能在沙场上运筹帷幄,能征善战,但是在战略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算不上顶尖,但绝对算是一流。

  一旁。

  谢千听见这话,颇为认同的点了点头,道:臣十年前还在做户部尚书的时候,曾经作为使臣,去过一趟燕国,亲眼见过燕皇检阅燕国铁骑,确实十分强悍,平原遭遇,没人是他们的对手。

  两人的意思很明确。

  就算乾、周两国组成联盟,短时间内还是很难威胁到燕国。

  方修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看向一旁的杜晨安和秦兴言,道:你们俩呢?如何想的?

  两人互相对视一眼。

  还是秦兴言先开口道:下官对军事一窍不通,联军能不能在平原打赢燕国骑兵,下官也无法判断,但是下官作为户部尚书,在这里可以向方相保证,若是战事开启,后勤补给绝不会出问题!

  谢千听见这话,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

  话到了嘴边,终究是没有开口。

  一旁的杜晨安见到这一幕,想了想,还是道:周国去年受战乱的影响颇大,国库只怕是没有我大乾这般充盈,再启战事,也得考虑周国百姓能否承受。

  这番话简直是说到了谢千的心坎上。

  他刚才不敢说话,是怕摄政王多想。

  毕竟,攻伐燕国是摄政王谋划了两三个月的事情。

  他泼一次冷水也就差不多了。

  若是接二连三的泼冷水,难免引人讨厌。

  好在杜晨安替他说出了心里话,让他心里对百姓的愧疚感减弱了几分。

  坐在首座的方修,听见四名议政理事的话,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前几日,上官海棠将燕国的情报交给他后。

  他研究了数个时辰,最终得出结论。

  现在确实不是讨伐燕国的最佳时机。

  燕国这几年没有遭遇什么天灾人祸,粮食储备充足。

  十万的大燕铁骑虽然在雍州折戟一次。

  但那是建立诸多因素之上。

  首先雍州是丘陵地形,不利于重骑兵坐镇。

  其次,方修选择坚壁清野,不给燕军留有机会。

  最后就是燕军主帅贪功冒进,露出了破绽。

  即便如此,方修也是依靠热气球和新研制的火器,才击退燕军。

  而且燕军损失较大的是那二十万普通士卒。

  十万燕国铁骑,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到了燕国的境内,面对一片平原,没有城墙,没有工事的情况下,想要再赢燕国的骑兵十分困难。

  再加上燕皇在位几十年,在燕人中颇有威望。

  有他在,燕国上下必定众志成城,想要打赢他们,绝不会想打下周国一样容易。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机会攻下燕国。

  燕皇年事已高,不出意外的话,撑不了多少年。

  所以,他们轻易不会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只会做些上不得台面的刺杀。

  这就给了大乾和大周发展的空间。

  除此之外,工程书院那边已经造出了白氏

  火枪,也就是加特林,正在想办法量产。

  火器工坊照着图纸造的马克沁,也已经有了样机。

  用不了多久就能送上靶场。

  最多一年的时间就能量产。

  当然,并不是说加特林和马克沁量产后,新军就能无敌于天下。

  因为制造这些火枪的原材料成本不低,火器工坊还要生产弹丸和普通的线膛枪,所以即便是量产,也不会生产太多。

  面对十万骑兵能够发挥出多大的作用,还得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评判,最终才能得出一个靠谱的结论。

  总而言之。

  北伐燕国的时机还不成熟。

  想要以较小的代价,拿下燕国,最少还要等一年以后。

  而且,得是乾国和周国境内没有大规模的天灾人祸的情况下。

  一念至此。

  方修终于下定决心,看向几人,淡淡道:既然如此,北伐一事暂且搁置,一年后再议。

  话音落下。

  谢千明显是松了口气。

  他是议政大臣会议中唯一的周人,自然是要为周国的百姓考虑。

  周国刚经历一场战争,虽然主要的战场局限在了南部,但是百姓仍旧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若是相隔不到一年,再来一场战争,只怕是周国上上下下都要戳着他的脊梁骨骂。

  相较之下。

  杜晨安三人就显得较为平静。

  他们本就是方党核心,追随方修多年,商议这些要事,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北伐一事便到此为止,接下来是与吴国的贸易,三年前,方相与吴人签订协议,吴国边关的商税,由我大乾协定,当初协定的结果是缴纳一成的商税!

  但是半年前,吴国竟是在没有征得我大乾同意的情况下,将商税从一成提高到了三成,这半年的时间,礼部、户部多次派遣使臣,前往吴国商议,都没有一个结果。

  如今因为商税一事,我大乾的商贾迟迟打不开吴国的市场。

  珍宝斋生产的白糖、精盐,甚至已经出现滞销的情况......

  杜晨安抛出议题前,先将事情的始末完整的讲了一遍。

  主要是说给钱浩南和谢千听。

  放在以前,这样的事情大概率是要放在早朝的时候,由陛下定夺。

  如今有了议政大臣会议,如何处置,则是由他们先拟定出一个大概的方案。

  再放到早朝上,交由那些言官找茬。

  若是那些言官挑不出什么太大的漏洞,便由陛下一锤定音。

  其实后一步更像是走个过场。

  毕竟,经历过指鹿为马,朝堂上的言官,除了本身就是方党核心成员的海瑞,也没多少人敢挑方党的漏洞。

  依照诸位来看,此事该如何处置?

  杜晨安看向秦兴言三人,开口问道。

  交给议政大臣会议处理的都是难以决断,或是难以解决的事情。

  这一个多月也就只有两件事。

  一是北伐。

  二就吴国商税。

  秦兴言作为户部尚书,对这件事情,自然是最有发言权的。

  果然。

  最先说话的也是秦兴言。

  吴人言而无信,三番两次的拖延时间,压根没准备妥善解决此事,依照户部的意思,必须得给他们一点教训!

  谢千听见这话,不由得多看了一眼秦兴言,心中好奇,吴国物产丰饶,最不缺的就是钱粮,你能怎么教训他们?

  难道出兵讨伐吗?

  刚这么想,就听见秦兴言大声道:

  依照下官的意思,若是吴国一意孤行,拒不降低商税,朝廷可以出兵讨伐!

  ......

  谢千听见这话,一时间竟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不过,这件事情主要牵扯的是乾国,就算真要出兵讨伐,也是乾国出兵。

  他没必要掺和其中。

  一旁。

  钱浩南听见这话,紧跟着道:吴国去年被越国讨伐,丢掉了三成的良田,三十万大军折损超过五成,可谓损失惨重,朝廷出兵讨伐,至少有九成的把握取胜!

  刚才讨论北伐,钱浩南可是坚决反对,对象换成了吴国,态度立刻发生了转变。

  说到底,还是柿子挑软的捏,倒也是人之常情。

  方修想了想,看向杜晨安,问道:你是如何想的?

  杜晨安回答道:依照下官的想法,出兵讨伐,并非不可,甚至有诸多好处,一是可以震慑吴国上下,二是可以磨练新招募的十万兵卒,三是解决商税一事。

  三人在这个问题上倒是看法一致。

  方修看了他们一眼,淡淡的道:除此之外,应当还有别的好处吧。

  秦兴言听见这话,尴尬的笑了笑,道:回方相的话,对下官们而言,确实还有别的好处,吴国商贸发达,百姓富裕,若是珍宝斋等商铺能够进入吴国,下官的分红便能更多。

  正因如此,朝廷上下,只要能领到分红的百官都希望能够早日解决吴国商税一事,对吴国用兵,也是大家一致的想法。

  除此之外,许多商贾也是这般想的,据下官所知,朝廷若是对吴国用兵,解决商税一事,许多商贾愿意为朝廷大军捐献钱粮。

  说到底,吴国的商税牵扯到他们的直接利益。

  再加上吴国又是个好欺负的软柿子,用兵是最简单直接的解决方式。

  方修沉默了几秒,道:既然如此,兵部便做好准备,拟定一个章程,准备南征吴国的辎重。

  调兵遣将是大都督府的事情。

  大都督府是方修统领。

  因此,议政大臣会议做出南征的决定后。

  方修还要召集大都督府的人商议具体的计划。

  当然,在此之前,还要先跟小女帝商议,然后放到早朝去议论。

  就算吴国是软柿子,也不是随随便便一句话就能打的。

  (本章完)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