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三农专家
赵佶忍不住插嘴:“可百姓现在就在这么干呀!”
傅斯年摇头:“规模太小了!他们本钱有限,顶多喂养三两只豕,十几只鸡鸭。勉强够一家人消耗,哪还有多余的产出卖掉?”
赵佶失笑:“不是他们不想多养多种,而是卖不掉呀!就算照你说的,家家户户都大规模养殖禽、牲,那多余的又卖给谁呢?”
“果子种得多了,都烂在了地头,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不妥,不妥……”
傅斯年半点不气馁,继续鼓动:“这就是朝廷要解决的问题呀!必须得充当农民的后盾,让他们一不担心滞销,二不担心运输。”
“而朝廷要做的就是两条,一是沟通南北,将各地特有的物产调配至稀缺的地区。二是保证运输的效率。”
“官家可知,在我们老家有句话――要想富,先修路!人口只会越来越多,而耕地暂时是有限的。”
“土地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再种几年恐怕就要亏了地力,到时候想养回来可不容易!”
“而果树、豆科等经济作物,不但不太挑地,还能反哺地力。如此一来,大批的荒地将被开垦,我大宋将再无饥馑之忧!”
傅斯年一通激情演讲,说得自己气都快倒不过来了。
赵佶放下笔练练压手:“好好好……你歇会儿,看把你激动的!”
“你别当我傻,我算是听出来了,你这话里话外的,还是觉得关中会有蝗灾!”
傅斯年喘匀了气,呵呵笑着:“还是官家了解我!今日下朝以后,我去跟曾相公陈情,他说了官员们的顾虑。”
“我听着也确实有难处,就想出这么个主意。好歹是万千百姓的活路,官家就可怜可怜他们吧……”
说到后来,他收起笑容,表情变得十分郑重。
眼中传出的恳切,让赵佶也不禁动容,略微思索,答复道:“好吧!既然年哥儿你如此坚持,我怎么会不支持你呢?
“就退一万步讲,真有大灾,其实也饿不到你这个富豪头上。你费尽心思,其实也是替我着想,这个情谊我领!”
“你的办法其实不错,回头拟个条陈上来,我转给户部吧!哦对了,大苏学士那,你还去接吗?”
傅斯年算计时间,恐怕有些来不及,摇摇头表示不去了。
忽然想到,自己跟如今的副相苏辙保证过,又点点头道:“我先办正事,等落实了以后,再去半途中迎他。”
赵佶被傅斯年打断了兴致,也没心思作画了。
表情略带痛苦地站起身,抱怨道:“哎,奏章没看完,心里有事也沉浸不下来,我还是接着批阅去吧!”
说完愁容满面地招呼内侍,半低着头,活像个开学前还没写完作业的孩子……
傅斯年见到这一幕,不禁摇头失笑:
兄弟,也是难为你了!
明明就不是那个虫儿,赶驴上磨的,硬是让你担起了这个天下……
其实到目前为止,赵佶表现的还算可以。
态度上有点问题,但从个人素质上来说,他还真应付得来。
傅斯年跟在他身边,也见识了朝堂如何运作,这才知道后世对他的评价过于片面。
别的不说,历史上他就那么作,还硬挺了二十多年,起码没说被人给咔嚓了,也算是有能耐了。
……
回到家的傅斯年,顿时觉得院子里有了人气儿。
两个侍女里外忙活着,把小院收拾的井井有条。
房间也足够多,两人分别有自己的房间。
小兰给傅斯年打了洗脸水,建议道:“官人,偌大的院落就我们俩个丫鬟,还是打理不过来呀!以前你是怎么住的呀?”
傅斯年应道:“都是叫禁军的弟兄们来帮忙啊!我一半时间在宫中当值,另一半时间到御拳馆习武,家里经常都不住。”
“行了,最近有事忙不过来,等闲了找牙行问问,再找两个合适的人手。”
说完吩咐两个侍女不要打扰他,把自己关进屋里就开始用功。
通宵达旦,做出一份非常详细的计划书,内容主要囊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解决思维和方法上的问题,包括:
1.如何以官办养殖场,带动民间的禽畜饲养;
2.推广立体种植法,高株作物与低矮作物如何搭配;
3.怎样建立生态农业,比如稻田养鱼、田鸡等;
第二点,强调的是官方的保障性作用。
比如怎样以宏观调控等手段,确保百姓的利益。
再比如建立供销点,集中收购剩余产出,官方为百姓背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三点,说的是朝堂如何从此项政策上获利。<a href="http://www.166xs.cc" target="_blank">www.166xs.cc</a>
当然,说得不是从百姓身上赚差价,而是如何确保新模式持续运作,为大宋带来更多的税收。
傅斯年不是铁头娃,知道变法这种事的阻力有多大。
既然没法跟士绅阶层硬碰硬,那拉他们加入不就好了?
但也要当心适得其反。
在十六世纪初,就是因为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种植园需要大量劳动力,才会时奴隶贩卖那样猖獗,演出了一幕幕人间惨剧。
傅斯年多少有点常识,知道农业种植的规模越大,成本才会越低。
士绅们一旦尝到甜头,必然大量购置田产,容易加速北宋的土地兼并。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特意提出了小集体劳作模式。
一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效率,抹平不同规模产生的收益差。
最好的预期,是让士绅们成为中间商,产出的源头、商业终端都掌握在朝廷手里。
说到商业终端,说白了就是大型商超和集市。
商超当然就是傅斯年自己搞,而市场的管理,他也写了建议。
次日,这份奏章一出现在早朝上,几乎没费什么劲儿就通过了讨论。
一不变法,二不动各阶层的利益,几乎就是各方都能得利的好主意。
当曾布得知这份条陈,居然是傅斯年写的,老头十分意外。
暗道:“看不出来呀!本以为他只是擅长人情往来,没想到还动民生国计!这些办法毫不出奇,以前也不是没人想过。但结合到一起,好像还真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