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大明末年:朕崇祯皇帝朱由检

第一百五十章 整顿教育

  哪怕到了崇祯十七年,大明亡国的时候。

  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进攻台湾。

  崇祯皇帝懒得顾忌他们,随便发了一道圣旨。

  广东福建的水师,靠着不太发达的船只都能把那群人打的落花流水。

  而到了清朝,却变了。

  大炮被隐藏,火枪被停止研制,骄傲的旗军以为是他们马上弓箭夺得天下。

  甚至到了清中期,朝鲜暴乱,一队朝鲜反清人士,打着复明的口号,袭击了清朝的军队。

  那次战役,清军被火枪打死几十人,而朝鲜也被弓箭射死几十人。

  朝鲜王被罚银两万,参与造反的复明人员被斩首。

  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造反。

  但有一点,清军是被火枪打死的,而朝鲜兵是被弓箭射死的。

  从此可以看出,清朝有多么的落后,愚昧,骄傲,无能。

  “宋应星是大才,不能就此淹没了,找个时候,朕要见见他。”

  “还有,如果把这火油里面,装上简利的铁片,碎石,爆炸的一瞬间,是不是可以产生更大的伤害?”

  徐光启想了想,是啊,火的话碰到下雨天,或者某种时候,他的作用就小的多。

  可如果在球里面加上,铁片碎石屑,那么在爆炸的一瞬间。

  完全可以击中人体最薄弱的地方。

  “陛下,您真是天纵圣贤啊,臣晚上回去就加以改良,保证不让您失望。”

  朱由检打断了他:“回去还是多休息的好。”

  “红薯的推广怎么样了。”

  他刚说完就见徐光启的脸色有些黯然。

  “陛下,久久推不动,红薯的亩产量惊人,可老百姓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愿意种。”

  “反观还是南方的老百姓种的多啊。”

  朱由检想了想,他说的不无道理。

  老百姓种了几千年的地,让他们把未来一年的性命都押在这个没有见过的物种上。<a href="http://www.166xs.cc" target="_blank">www.166xs.cc</a>

  短时间内怎么能成功。

  “红薯虽是好东西,但想让北方百姓短时间接受是不现实的。”

  “皇室在京师还有一万多顷地,你们全部种上红薯,苗不够就慢慢培育,争取五年之内把地全部种上。”

  徐光启万分感动:“陛下,那是皇家的地啊都种上红薯的话…”

  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出口,皇家的地有一万多顷是专供的。

  如果种上红薯,那皇宫的粮食就需要买了,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

  朱由检打断他:“粮食的事不必担心,当初郑和得宝船图纸,工部还能找到吗。”

  迎来的又是一阵沉默。

  那些珍贵的宝船图纸,西洋的路线,停靠点,补给点,都被刘大夏那个家伙一把火烧毁了。

  当初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无数的宝贝。

  明宣宗特别喜欢,特意让宦官去要图纸,准备再下西洋。

  当时的兵部侍郎刘大夏,尚书项忠这两个千古罪人,居然给藏了起来。

  还说是为了正义,每年光维护那些船只都要数十万两,七下西洋牺牲的人多达万人。

  为了正义和爱,只能删掉。

  在后人看来,刘大夏,项忠等人的罪过不亚于秦桧。

  朱由检为懒得找了,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他随后说出了最后一个想法,也是他今天来找徐光启的目的。

  全民教育。

  从老童生那里出来后,他就在想能不能全民教育。

  大明不能与清朝一样,搞愚民教育,汉人要把选择权交在自己手里。

  哪怕某一天老百姓会觉醒。

  徐光启听完后,没有被这个问题吓住。

  反而有些疑惑,怎么搞全民教育。

  他信仰西教,主的恩惠普遍大地。

  如果真能把全民教育搞成功,那可真是天功,主也会祝福他上天堂的。

  可问题来了…

  人太多,地太广,西北河南年年灾荒,叛军无数。

  北方后金虎视眈眈,经常没事搞偷袭。

  假如这些都成功了,那么多人读书。

  科举只要几百人。

  而读书的有几千万,这对朝廷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教书先生也没有那么多。

  进士,举人是不屑教书的。

  剩下的只有秀才,他们还在想着如何中举。

  有几个想开的,会办个私塾,一些有点家底的百姓拿着腊肉,或者粮食庆他们教自己的孩子。

  而没钱的人家占大多数,他们怎么上得起私塾。

  这些穷人家,一生下来就是要劳动的。

  摆脱了婴儿时代,他们的父母会让他们干活,来缓解家庭压力,哪里有钱供孩子读书。

  朱由检面对这一连串的问号,保持着帝王状态。

  他听完后,摊开一张宣纸。

  用御笔些下了一些字。

  首先要创建一个新的部门,这个部门名曰“教育部。”

  教育部官职依旧是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等……

  各省设教育司,分教育司左郎中,以及四个右郎中。

  各府设教育局官职设教谕,一正三副。

  各县也依旧是教谕,一正二副。

  一直延伸到各乡,设教谕所。

  教谕在明朝是举人接替的职位,属于九品芝麻官,不对,还没有芝麻大。

  都是一些举人考中不了进士,没办法,只能从教谕开始干,负责辖区内的教育统筹工作。

  但朱由检的想法是,各省,府,县,乡设书院。

  教书先生由社会人士,以及这些老童生接替。

  当然这只是第一轮,因为这群老童生的思想及其顽固不灵,他们带出的学生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除了正常的教学,每个书院还要设武先生,种地的先生,会治河,会划船,会几何原理,会画画,的都可以到书院担任先生。

  这样可以瞬间解决一些人的就业难的问题。

  还可以把老百姓的怨恨转移。

  同时这些在书院教书的人,如果教的好,可以不需要参加科举升职。

  至于科举,朱由检早就想给他去除掉了。

  每年无数人等待放榜之日,费劲心思不就是想金榜题名。

  等到书院开放…

  各省自己选拔人才,然后把优秀的学子带入京师。

  给大明换一批新鲜有活力的血液,冲破这两百多年污垢。

  人这么多,就不怕没有位置给他们做。

  实在不行就学后世,整一大堆部门来消耗人口问题。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