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假县令刘江源(求订阅求月票)
那条河就在南平县与华阳县之间,但更加紧邻南县城。
华阳县令紧急抽调民工,装沙袋筑高堤坝,以免淹到周边的村子。
有了华阳县这边的动作,假南平县令也呆不住了,毕竟做做样子还是要的,不然很可能会被弹劾。
于是假南平县令也装模作样的带着人去筑高堤坝,还学着华阳县令亲自去视察情况。
可他没想到的是,人家华阳县令做了一遍,办了好事得了民心,毫发无伤的回去了。
到了他这里,他还专门找一个雨比较小的日子,外面的百姓较多的时候跑去巡视,结果被汹涌的波涛给卷入了大河之中。
与他一起卷入的,还有同行的两个官员。
因为他们三个走的太近,佳音若是只卷假县令好像有点太假,也太神奇了。
于是干脆把三个人一起卷入了水里。
等那些跟随的衙役,和正在修筑堤坝的民工们反应过来,县太爷和两个官吏已经不见了踪影!
那河水依然怒吼着奔腾向前,好似要带着几个生灵才能平息它的怒火。
众人手足无措,水流太过湍急,根本没法下水营救,谁下去谁都是一个死!
可是又不能不救,只能留下些人在那里,看着三人能不能浮起来,剩下的多数人往下游去找,万一冲上岸还来得及呢。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赶紧去县城内请郎中过来,若是找到人可以及时救治。
佳音直接把那假南平县令,用神识送到了郡守府邵阳临时准备的暗室。
而那两个官员,佳音直接捞上来,扔在了下游的岸上,相信那些往下游去找的人,应该很快就能找到。
他们俩当然没放在一起,分开了一段距离,一个拦在了一棵树上,一个是卡在了一块大石头上,都算是比较合理的。
佳音现在觉得自己做事,真是越来越周全了。
佳音之后想了想,若是这县令的尸体一直没出现,好像也不太正常。
就先让他失踪好了,无所谓,等着邵阳把所有的事情都审出来之后,再把他放在河里不就行了。
反正他早晚都是死罪。
假县令只稍微呛了一点水,因此很快就醒了过来。
一睁眼什么都看不见,还以为眼睛没睁开,闭了一下又使劲儿的睁大双眼,发现还是一片黑暗。
伸手摸了摸地面,感受了一下自己身上湿漉漉的,才发现自己是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因为此事最好是不被别人知道,以免影响到自家父亲,所以由邵阳亲自审问,越少人知道越好。
当然,此事他已经告诉了父亲。
邵郡守心里特别高兴,也特别骄傲。这事儿本来很棘手,终归没有不透风的墙,就算他瞒了下来,林主簿那里肯定也知道。
他想要借此机会办掉林主簿都不行,会牵连的自己,得不偿失。
而且郡尉可能也参与其中,虽然他和郡尉还有还有督察御史互相牵制。他和郡尉也互相看不顺眼,斗了很多年,但毕竟是了解彼此,熟悉对方的套路。
若是郡尉因此下马,朝廷再派一个他不熟悉的,还要磨很多年才能摸透对方的路子,更加的麻烦。
或者是上面派下来一个深不可测的,那就更不好弄了。
不如留着这个知己知彼的,再加上自家儿子与龙神关系很好,经常得龙神的帮助,这可是天大的助力。
话说回暗室这边。
邵阳见那假县令醒了,便沉声问道:“你的真实姓名是什么?”
假县令心中一惊!没想到这里还有别人,还有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人怎么这样问他?
假县令稳住心神,故作镇定的道:“我乃南平县令杨福生,阁下是何人?为何抓我来此?你可知囚禁朝廷命官该当何罪!”
邵阳冷笑一声,“杨福生?杨福生可不是你这种长相。”说着又描述了一下,敕牒上所描述的杨福生的长相。
假县令心里头宛如翻江倒海一般,惶恐不已,身体也忍不住的瑟瑟发抖起来。
这是哪路人啊?竟然知道了他是假冒的,不知对方还知道多少?
邵阳见他不回答,又问了一遍,“你到底是何许人也?最好从实招来,若不然我就要动刑了!”
一听动刑,假县令浑身一颤。
他为了霸占别人的家产,对很多人动过刑,当然知道酷刑的可怕。
不过他还是想做一下垂死挣扎。
“我真的是杨福生,我在南平县为官几年了,若是假的怎么没有人了揭穿?我可是月月给家乡父母儿女写信的……”
邵阳直接打断他的话,模仿笔迹简单的很,我手下就有几人,你给家乡父母写信,那南平县城东六浦口巷的那个小院儿里的老两口是谁?”
完了!这都被人知道了!
假县令一下子泄了气,人家连自己的父母都找到了,还有什么好狡辩的。
既然对方已经知道,自己恐怕是难逃一死,于是语带哀求的道:“我把真相说与阁下听,只希望阁下不要牵连我父母。”
也不知道是不是报应,他做官以后娶妻纳妾不少,就是没有一儿半女,所以他最放不下的就是父母,希望能不要牵连父母。
邵阳对他承诺道:“你父母若没有做过伤天害理之事,自是不会被牵连。”
反正他们也不准备明着处理,只要他父母没有作奸犯科,当然不会受到波及。
假县令松了口气,便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起来。
“我原名刘江源,封城金怡县黄梅镇靠山村人。我父亲是靠山村村长的弟弟,也是刘家族长的儿子。
四年前的一晚,村里来了一对夫妇,说是遇到了山贼,想要这村中借宿一宿。
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妇人无意中露出了身上的首饰,所以我祖父他们当时见财起意,半夜便把两人杀了。
杀人以后和几个族老一起去后山埋尸,回来分赃的时候,发现了他们所带的文书。
因为靠山村只有我一个读书人,就叫了我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