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回京城,整个京城可谓是一片哗然,不少官员勋贵的家属在痛哭流涕的同时,还没忘了赶紧派人收拾金银细软准备南逃,生怕晚了被蛮夷俘虏。
或者直接被杀,死无葬生之地。
毕竟泰康帝带走了京城,乃至于京城附近的所有兵力,如今京城几乎相当于不设防,而且北蛮军队距离京城也不算远,快马加鞭十几天就能攻打过来。
即便想从其他地方调兵守卫。
那也来不及。
为了保命,想跑实在再正常不过。
不仅那些已经战死沙场的官员勋贵想南逃,没上战场的那些官员勋贵大部分也想逃,毕竟他们可不想死,就连儿子被俘的孙太后,在想救回儿子同时。
也在考虑南逃,或者说南迁的事。
一旦他们南迁成功,未来如何是真不好说,说不定又是一个南北分治,从此偏居一隅,大一统的格局彻底崩坏。
好在监国的襄王坚持要抵御到底。
在众大臣议论纷纷,争吵要不要南迁之际,直接冲进太庙当中捧出太祖太宗的牌位以及祖训,强硬表示不许再言南迁之事,他宁愿殉国,也不许南迁。
再有敢言者,当以祖训治罪。
族灭……
有了监国亲王的全力支持,一些反对南迁的肱骨大臣总算有了斗志,纷纷赞同,并开始出谋划策,想守卫京城。
再加上考虑到监国亲王直接调兵遣将,稍微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以及国不可一日无君,泰康帝只有一个儿子,那个儿子年纪又太小,国家如此危急存亡时刻,当然还是得坚持国赖长君之策。
最重要的是,如今满朝文武大量职位空缺,如果他们能够坚定不移的守卫京城成功,并且推襄王上位的话,那绝对是妥妥的从龙之功,可以说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不趁着现在这机会上位,立功并占据更高的位置,以后可就难了。
毕竟这很可能是挽天倾之大功。
所以剩余的百官勋贵们仔细协商一番之后,便纷纷开始推举襄王登基,特别是在被俘的泰康帝叩门要求一些城池的守卫者开门,放他以及北蛮军队入关的消息传来后,百官勋贵乃至于京城百姓,对泰康帝的厌恶更是达到了高峰。
甚至已经有官员要求废帝了。
就连宗室对此也是颇为不满。
有些刚烈的,更是跑到太庙哭诉。
如此压力之下,一直不同意襄王登基,反倒想让自己的孙子登基,自己摄政的孙太后,出于担心再这样下去,就不是遥尊她儿子为太上皇,而是百官勋贵联合宗室,直接把她儿子废了,因此最终只能捏着鼻子同意,让襄王登基。
但依旧要求立她孙子为太子。
双方可谓各让一步,然后整个登基大典也是十分的简单,只花了一天时间便迅速搞定,紧接着就是一边清扫所有王振余孽,一边商量具体该如何应战?
新登基的景安帝自知能力不够,所以便全面放权给那些值得信任的官员。
京城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
过程发生了很多事,也诞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其中又以当时兵部尚书于少保最为突出,堪称整个京城守卫战的灵魂核心人物,挽天倾的那只手。
最终结果当然是成功了,不但保住了京城,还一路反击将北蛮打退出关。
双方谈和后,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泰康帝,被北蛮直接送了回来,毕竟一个太上皇的价值是真不大,与其留着还得给饭吃,避免他死了,双方再次开战。
还不如送回去。
说不定能让这个太上皇与景安帝之间再起争斗,多多消耗旻国的国力呢!
其实按照很多大臣勋贵的想法,那就不应该把太上皇接回来,或者即便接回来,路上也可以给太上皇安排一点意外之类,让他去死好了。但奈何景安帝始终念及兄弟之情,没有十分明确的要杀太上皇,再加上还有太后一党,以及衷心于太上皇的部分官员们拼命保护。
最终太上皇还是安全的回来。
安置于在北宫当中。
被孙太后死死护着。
刚刚登基没多久,皇后连凤印都没拿到手的景安帝,后宫中的势力远不如孙太后,再加上他也确实没有杀泰康帝的想法,所以最后只是在大臣勋贵们的建议下,禁止太上皇泰康帝联络官员。
相当于将其软禁在后宫当中,不允许与外臣联络,但实际也没啥用,他妈孙太后能跟外臣联络啊,无非就是联络过程需要通过孙太后做一个中转罢了。
只不过因为此时满朝文武勋贵,乃至于满城百姓都很厌恶太上皇泰康帝。
反倒视景安帝为明君圣主。
是大旻朝的中兴之君。
所以孙太后和泰康帝母子两个,并没敢作什么妖,只能老老实实的呆着。
至于曲洁关心的重点,宛渠侯。
自然是与这件事关系密切。
现任宛渠侯刘太羽的父亲刘钰,便是死在了泰康帝被俘的那场战争中,父亲战死,连尸体都找不回来的消息传来后,他的母亲因为受不了刺激,大病一场,不到半年就去世,虽然刘太羽因此能够提前不少年成为宛渠侯,但他显然不会感激泰康帝,只会对他满怀恨意。
要不是忠君爱国的思想熏陶,他简直都要视泰康帝为杀父害母的仇人了。
之后不论是推景安帝上位。
还是扬言废帝,刘太羽都有参与。
最初泰康帝叩门,请求守将开门放他和北蛮入关的消息刚传来时,孙太后是要求所有知情者必须保密的,因为她知道这消息传出去必然民怨四起,知道她儿子这番操作不是个东西,不是人。
更不配为君。
但毕竟是自己亲儿子,只能护着。
然后吧,刘太羽以及一些对此不满的勋贵大臣,都有私底下命人将相关消息传播出去,不然百姓哪那么快知道!
紧接着的京城守卫战中,刘太羽更是披麻戴孝,带着家里的所有私兵和有能力的奴仆下人,参加了那场守卫战。
并且还杀了不少敌人。
勉强也能算为他父亲报了些仇。
不过终究能力不怎么样,功劳也不是特别的大,所以事后论功行赏时,爵位并没有得到提升,只是由原来前几代积攒下来的爵位五代不降,特允许再次续上三代,也就是变成爵位八代不降。
旻朝除了少数几个世袭罔替的国公侯爷之外,其余爵位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需要降等袭爵,还有一种是一代爵。
一代爵很好理解,就是这个爵位不能传承下去,人死了,爵位就没了,很多受封赏的文官基本都是这一类爵位。
宛渠侯属于降等袭爵的那种。
父亲传给儿子需要降一等袭爵。
但是吧,如果立了功,但是这个功劳又不足以升爵,不足以说把侯爵升成国公,那么就会允许他们多一两代不降等袭爵,也就是说这一代父亲传儿子。
依旧还是侯爵。
理论上讲,如果每一代都能立功。
基本不逊色于世袭罔替的爵位。
不过很少有家族能代代出息,大部分传着传着,降等袭爵的爵位就没了。
宛渠侯家子孙传承还不错,前面几代都有立功,已经攒下了五代不用降等袭爵的荣誉,刘太羽虽然是第
五代宛渠侯,但是到他这才传了四次爵位,所以即便没有这次功劳,他儿子也能传承侯爵,到他孙子那一代,才会降为伯爵。
而他这番操作,算是为他孙子
但不管怎么说,他绝对是属于景安帝这一派系的勋贵,也是支持景安帝的勋贵之一,几天前景安帝病重,孙太后联合泰康帝,以及支持泰康帝的部分官员,成功造反,用泰康帝自己的话来讲是成功复辟,囚禁了景安帝再次登基。
紧接着当然就是泰康帝清算异己。
被抄家的又何止宛渠侯一家。
连如今的内阁首辅于少保,包括京城守卫战的绝大多数功臣勋贵,乃至灭杀王振余孽的部分官员,统统被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