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站在一旁,冷眼瞅着她。
分明是林家教女无方自己跟人跑了。她这下却跑到王家门前跟哭丧似的,不知道的还真以为王家哪位爷拐跑了她家姑娘。
赵氏也烦心,让她这么哭下去,要不了半日北街这些世家就都知道了。
无奈之下,赵氏只能妥协,毕竟王家的颜面重要:“行了,行了!进来吧。”
那妇人眼泪来得快,收得也快,赵氏话刚说完,她泪水就止住了:“谢夫人成全……”
赵氏先让她进来,约法三章:“你既然说了是来看你姑娘的,那看了便走,要是敢在这里撒泼,别怪我不客气!”
“是是是,夫人放心,我说了来看姑娘,保证不干别的。”
这妇人还是有分寸,在外头闹腾只是为了让王家放她进来,进来之后安安分分的,跟着下人到林姨娘居所去。
赵氏没有跟着,嘱咐下人看紧点,看了人就催促离开。
这妇人还真没闹出什么幺蛾子,看了人,说了几句话就走了。
本以为相安无事,结果第二日林家又来了一帮人,一个中年男子领着两个壮汉,还有昨儿来过的那妇人也跟着。
搞了半天妇人就是林家的夫人,昨儿来就是看看林柔是否真的在王府里,确认了之后,今儿便又领几个人来闹,这一闹惊动了王老夫人。
王老夫人可就没赵氏这么客气了,到了门阶上居高临下:“怎么?你们这是想闹事?”
中年男子就是林家当家的,他开口道:“老夫人误会,误会了,我们是来接我家姑娘回去的。”
“姑娘?你家是谁啊?”
赵氏匆忙解释道:“这是那林姨娘的母家的人……”
王老夫人一听明白了过来:“你姑娘是自个儿跑了来的,你们还有脸过来要人?”
林老爷道:“老夫人话不能这么说,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家姑娘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来了,让咱们脸面儿往哪里搁?”
乔氏冷哼一声:“那你想怎样?”
林老爷跟林夫人面面相觑,片刻才道:“您看,咱们为人父母的,养儿育女的不容易,就算她入了王家,好歹过场得走一走,聘礼什么的……”
“原来是为的这个啊?”乔氏望着这一帮人,鄙夷万分:“说吧,你家那姑娘值几个钱啊?”
林老爷犹豫不决,比出五根手指头:“这个数……”
王老夫人皱着眉:“这个数是什么数?”
林老爷道:“五百”
“五千两!”那林夫人抢着答道。
这女人倒是胃口大,开口就要五千两,真当王家是金窝银窝了。
林老爷听她这么一说,自己都愣了,五千两真是有些离谱。
“呵,你们怎么不去抢?”乔氏本就不喜欢那林姨娘,现在林家人又来闹,她更是厌恶至极,便同老夫人道:“母亲,您甭管他们了,他家那姑娘是自个儿跑了来的,那是自愿,谁也管不着。走,咱们回府去,不必与他们多费口舌。”
王老夫人听那林夫人要五千两,顿时垮了脸:“那你们就继续在门前蹲着吧!”
如此,王家这一帮人索性就大门一关,任他们闹腾去。
林老爷暗自跺脚,冲林夫人骂道:“你这贪心的婆娘,要这么多做什么?他们要是铁了心不管了,那咱们岂不是人财两空?”
林夫人自知理亏,可还是嘴硬:“王家大老爷官居一品呢,这么大的权势,五千两岂会是大事?再说了,王家城郊不还有好些良田么?再不济分点儿过来,也将就。”
“你个糊涂婆娘,阿柔嫁的是王二爷,当大官儿的是王大爷,那关人家什么事?”
“这不是一家人么?一家人就不说两家话,有什么区别”
王老夫人一行人刚进去没多久,外头就又闹了起来,又哭又喊,聒噪得很。
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谁也清静不了,更别说回屋去歇着了,大伙儿就都在崇德堂里坐着。
“真是祸害,二爷找谁不行,非得找这么一家!”
王老夫人闻言,看了乔氏一眼,乔氏见了赶忙闭嘴。
说起来,人还是王老夫人准许进来了,乔氏这般抱怨就是连着王老夫人一块怨上了。
“把那林姨娘叫了来,让她去同把帮人说去。”王老夫人朝着一旁的丘若说道。
丘若得令,赶忙去办。
把林姨娘叫了来,王老夫人问她:“你先前在林家,主母对你可好?”
林姨娘在王府养了半月,看着面色红润不少,一身米分色锦衣衬得娇小可爱,难怪王二爷心疼她。
她怯怯弱弱的摇摇头,冲王老夫人道:“不算太好”
“什么叫不算太好?说仔细些。”
“嫡母嫡母总叫我洗衣裳干粗活,洗不干净就打”
王老夫人听罢道:“如此说来,林家人对你不好,也没把你当小姐养着?”
林姨娘摇摇头:“其实,也没有这么不好嫡母也会给我买衣裳什么的,吃的也不会少我。”
赵氏都觉得这姑娘可怜,要是不给她吃穿,那不得成畜生了吗?
王老夫人无奈的摇头:“那这样,你到外头去同他们说,让他们回去。要是肯听话,咱们王家可以给他们一百两做礼信,要是不听,那就甭怪咱们不客气!”
林姨娘扭扭捏捏的:“其实,多给他们些也无妨”
王老夫人一听这话,来气了:“无妨?你知道你那嫡母开口管我要多少吗?五千两!都够再盖一座别苑的钱了。”
林姨娘自小穷养着,不清楚五千两是个什么概念,不过听王老夫人这么一说,也觉得是个大数字。
“那我出去瞅瞅”
林姨娘去了,大伙儿就都等着。
结果,林姨娘去当说客不成,反被林家人洗脑了,领着林家那帮人直接进到王府来。
王老夫人是气得跺脚,这林姨娘分明就是个榆木脑袋。
这帮人一进来就赶紧到王老夫人跟前去叨叨:“老夫人勿怪,我同贱内商量了一番,觉得五千两确实多了些,一千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