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我在红楼修文物

249.第249章

我在红楼修文物 安静的九乔 8880 2024-02-07 20:40

  ,最快更新我在红楼修文物最新章节!恭喜进入前情回顾环节, 能找到隐藏的彩蛋哦!石咏接了贾琏带来的那只金盘,盒子一入手就觉得不对。

  “这么轻, 不是纯金的吧!”

  贾琏坐在他对面,就嘻嘻地笑着说:“原本杨掌柜说了, 我还有点儿不信, 觉得他有点儿像是你的托儿。你这话一说出口,我倒是信了。石兄弟, 看着是个行家的样子!”贾琏赞道。

  石咏仅凭锦盒的大小和份量, 就判断出里面东西的材质不是纯金,这份手上的感觉, 绝对不是什么初入行的学徒工可比的。

  这下子贾琏倒对他多了几分信心, 说:“你也该知道的,赵飞燕能掌上起舞,就是使人托着个金盘,她自己立在金盘上起舞。你想想看,一个人的重量有多少, 再加个纯金的金盘, 底下托着的人还不累死?”

  石咏一听,也觉得有些道理,便问:“铜鎏金的?”

  贾琏点点头。

  石咏心想,铜鎏金确实是汉代就非常流行的工艺, 只不过, 这也不能直接证明这只金盘就是赵飞燕的呀!

  到了文物的事情上, 石咏的眼里就再容不得半粒砂子, 直接将心里的疑问提出来反问贾琏。

  贾琏听了自然是暗笑这个傻小子真是傻得可以,脸上却不显,而是一本正经地说:“你可以去问‘它’呀!”

  他一手指着石咏托着的锦盒,锦盒里盛着的自然是那副金盘。

  石咏却被吓到了,他圆瞪着双眼望着贾琏,似乎不敢相信:难道,对方竟然这么神通,将他的“秘密”也给看破了?

  贾琏却笑:“‘它’既然不能开口说‘不是’,那自然我说它是它就是了。”

  石咏松一口气——原来这贾琏只是说笑。

  贾琏看了石咏的神情起伏,心里觉得更加好笑:这个石呆子,实在是太呆了。

  少时贾琏又将另一只锦盒交给石咏,里面盛着的那个传说中“安禄山掷伤杨贵妃的木瓜”。石咏一见,只见锦盒不过半尺来长,宽高各四寸,确实是一只木瓜的大小。他略略打开盒盖,却见里面黑漆漆的,不知摆着是什么。

  “兄弟,你捯饬这两件器物,要花多少钱?”贾琏斜靠在对面椅背上,随口发问。

  石咏与贾琏算是相熟,这一趟生意他不打算赚什么大钱,只别亏本儿就行。于是他掰着指头给对方算:“这么大的金盘,要重鎏一遍金,差不多得用二两纯金子、五两水银……”

  水银是金的媒介,这鎏金的工序必须用到这东西。石咏想想水银的毒性,默默地又给成本里加上了口罩的钱。

  “除此之外,我还得寻一位铜匠帮我,用他的炉子坩埚,大概也得用二两银子……”

  “这单只是修金盘的花费,那个木瓜我还未仔细看过,没法儿给琏二爷把成本都细算出来。”

  贾琏听了,朝怀里摸了摸,掏出两锭金子,往桌上一拍,说:“石兄弟,你还真是仔细,算得这样清楚。喏,这里头两锭,一锭你拿去买材料,一锭算是哥哥谢你的!”

  两锭金子,一共是十两,按官价能折一百两银子了。

  石咏吓了一跳,连忙摇手,只肯收一锭,说怎么也尽够了。

  贾琏却不肯拿回去,说:“好兄弟,你若是真能修了这两件器物,这身价就是千两千两地涨。你这是在替哥哥我省钱!”

  石咏听着笑了。

  贾琏做事爽利、出手大方,心里也照样打的一把好算盘。

  不管怎么说,贾琏的脾性很合石咏的胃口。石咏收了这两锭金子,暗自决定,待看看“木瓜”是个什么情形,不管会增加多少成本,他都不打算向贾琏再另外收钱了。

  两人在饭铺里的交待了这两件“古物儿”,约定了一月为期,在琉璃厂再见。石咏看看时间不早,便过去椿树胡同接弟弟。

  石喻在椿树胡同的头一天显然很开心,被石咏牵出门,就叽叽呱呱地说着学塾里的新鲜事儿。

  石咏听弟弟说他写字得了夫子好大的称赞,怕他翘尾巴,连忙开口要教他为人谦逊的道理。岂料石喻却接着告诉石咏,学塾里其他孩子也得了夫子的夸赞,有些是背书背得好,有些是答题答得快,“我只是字好些,别的都不及大家!”石喻说,“哥,我可得好好用功,否则跟不上同窗们,多难为情。”

  石咏听了,倒有些吃惊:所以这个姜夫子,用的是“鼓励式”教学法?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再根据资质,因材施教?

  他有点儿明白为什么姜夫子这位夫子会有些毁誉参半了,毕竟世人都道“严师出高徒”,姜夫子这样做,旁人难免会心存疑虑。

  石咏想想今天在学塾里看见的大孩子,大多是十来岁,再算算姜夫子的年纪,便知道这一位还需要一点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

  石咏瞅瞅身旁兴高采烈的石喻,心里暗暗点头,知道只要能让喻哥儿乖乖进学的师父就是好师父。这种夫子如今大约可遇而不可求,看起来喻哥儿还是幸运的。

  他回到家,石大娘和二婶王氏就围上来问学塾的事儿。听说夫子很不错,喻哥儿学得很开心,两位长辈都很欣慰,一听说束脩那样贵,又都犯了愁。

  石咏赶紧将贾琏给的两锭金子取了一锭出来,交给母亲和二婶收着,同时告诉这两位长辈,他今天揽了一门大活计,要费个十天半月的功夫才能好好做出来,但报酬也是相当优厚的。

  “娘,二婶,我如今能挣钱了。弟弟上学的束脩,只要我勤快些,铁定能挣出来的!”

  他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先去钱铺将贾琏给的另一锭金子给兑了,然后去金银铺买材料。金银铺子的人还记得他这个给寺院干活的小工,问清楚了他要做铜鎏金的工艺,就把用于炼化的金子和水银都卖了给他。

  接下来石咏就去找李大树,要请他帮忙拉风炉,并借坩埚一用。李大树接了石咏的二两银子,二话不说就应了。石咏还送给李大树一只口罩,让他戴着,免得他吸入挥发后的水银,李大树却嫌他婆妈,不肯戴。

  不过,这个时代的口罩,其实也只是聊胜于无罢了,无奈石咏只得将操作铜鎏金工艺的地点挪到了铜匠铺最通风的地方。

  铜鎏金的工艺是古法,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这工艺总结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将黄金与水银合成金泥,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挥发,金则牢牢地附着在铜器上,不易脱落。

  准备工作就绪,石咏就从贾琏给他的锦盒里取出了那只号称是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他事先仔细看过,知道确实是铜鎏金工艺,只不过天长岁久,表面的鎏金已经脱落了不少,露出里面的铜胎,铜胎上则有青绿色的铜锈遍布。石咏花了不少功夫,将表面铜锈和各种杂质一一都去了,才能得窥这只盘子的全貌——

  看不出金盘和赵飞燕有半文钱关系。

  金盘器型简约端正,没有过多修饰,只是正面錾着卷草纹,反面盘底则錾了“长乐未央”四个篆字。

  “长乐未央?”

  石咏知道这四个字是汉代的吉祥话儿,在各色汉简、铭文、瓦当上经常见到,甚至汉代很多人以此起名,仅凭这四个字,的确什么也不能说明。

  石咏凝神想:也不知当真将这金盘修起的时候,它是否也能像武皇的宝镜一样开口说话。

  在石咏准备修复金盘的这段时间里,武皇的宝镜一直非常兴奋,总是缠着石咏问这问那,似乎非常想知道它会不会就此多一个“同伴”。石咏心想,若是这件金盘补得未臻完美,没能唤醒这物件儿,教宝镜失望,那就不好了。

  所以他工作起来就越发精心,将金与水银在坩埚里融化了,涂在清理干净的铜胎表面,再用炭炉熏烤铜器表现,令水银挥发,最后才用坚硬的“压子”,将镀上一层金的铜胎表面反复磨压,让金质紧贴表面,同时也让器物显得光亮照人。

  像这只金盘,表面鎏金太薄了倒是不好看,卷草纹和背面铭文的地方会显得太单薄。所以这“鎏金”的工艺,石咏做了五六次,才觉得将将满意了,这才最后用“压子”将表面压实磨光。

  趁弟弟去学塾上学的时候,他独个儿在家完成了这道工序。

  武则天的宝镜被他一直放在手边,到了这时候,宝镜自然兴奋不已,一叠声儿地问石咏:“你快问问它,真是赵飞燕么?”

  还没等石咏接茬儿,那金盘里突然有个沉稳的女子声音在问:“赵飞燕又是何人?”

  不是赵飞燕?

  所以贾琏说的那些都不是真的?

  石咏与宝镜面面相觑,隔了一会儿,石咏才颤巍巍地开口:“那……请问阁下是……”

  “本宫乃是大汉皇后,椒房殿的主人,卫子夫!”

  金盘傲然答道。

  “就是漆树割出来的漆啊!”石咏抱着一线希望问。

  “哦,你问大漆啊!”店主摇摇头,干净利落地回答,“没有!”

  “那,那……谢了啊!”

  石咏失望不已,他已经一连问过这条街上十一间店铺了,都没有。

  也可能是他一向喜欢自我安慰自我鼓励,石咏对自己说:也不能算是一点儿收获都没有,好歹知道了生漆在这个世界里叫“大漆”么。

  走到铺子外面,石咏总觉得街坊邻里都在打量他。石咏连忙在脸上堆了笑容,冲周围人点头笑笑,在心中默念:刚到这个世界两三天,希望大家能对我多多关照。

  只是这话他不敢明着说出来,说出来,保不齐就被人当个妖怪在火上烤了。

  石咏已经打听过,眼下正是康熙五十一年春天,街面上的人服饰打扮也印证了这一点。石咏只顾着留意旁人的衣着,甚至走路的姿势,没曾想被他打量的人不乐意了,“哼”的一声,一甩袖子就走。留下石咏一个,继续冲旁人微微笑着。

  “看看,那就是红线胡同石家那个呆子!”

  背后冷不丁冒出一句,石咏转头去看,却辨不出什么人在说话,倒是好些人都瞧着他。

  “就是前阵子摔到脑袋傻了的那个?”

  石咏刚一转身,耳边又擦到一句。这回他索性不回头了,听听街谈巷议,也能算是一种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吧!

  “不是摔傻的,石呆子生来就呆里呆气的,偏生石大娘总还总纵着他,由着他败家!”

  石咏忍不住挠头——败家这回事儿啊,可能……还真的不能怪前身。

  “咏哥儿,”刚才那间铺子的店主大叔突然撂下手中的活计走了出来,“你要找大漆做什么?”

  石咏又惊又喜,赶紧将手里一个小包袱提起来,解开给那店主看。

  “这个瓷碗是我失手打的,我想用点儿生漆……不,大漆,把它给补起来。”

  店主接过石咏手中两三片碎瓷片,随手翻过来就看碗底的款识。

  “……成化年制——”

  店主念了一遍,自动省略六字横款最前面的“大明”两个字,翻来覆去看了看,叹息一声,说:“成窑的碗啊,咏哥儿,你这说打了就打了,这……可确实挺败家的!”

  石咏挠挠后脑,颇不好意思地笑,心想,这都是穿越的锅啊……

  *

  事情还要说到石咏刚刚“穿”来的那天。

  他才刚一睁眼,就看到一位三四十岁的妇人托着一碗药汁,立在他面前,眼中盈盈含泪,低声轻呼:“咏哥儿,咏哥儿,喝药了!”

  石咏接过碗,二话不说,先将碗里不知什么液体尽数都折在边上一只瓷壶里,随即赶紧用衣袖将那只碗仔仔细细地都擦干净了,托在手里端详——

  这是一只青花碗,碗底款识是六个字,楷书的“大明成化年制”,款识字体规整,法度严谨,再看碗身釉面,只见胎底匀净洁白,釉面莹润如脂,青花则蓝中泛青,没有铁锈斑,整体显得淡雅柔和——一切特征,都指向这是一件成化年间的瓷器精品,成窑青花。

  可是石咏却不能不起疑,这只青花碗若真是成窑的,也显得太新,太年轻了。

  他本是一家国家级博物馆的文物研究员,这些年来经手的名贵瓷器不知有多少,七百年前的成窑瓷器,能保存到这样的地步,釉面摸上去甚至像是新出窑不久,难免让人生疑。不管是什么物件儿,只要暴露在空气中,天长地久的,总是会产生自然损耗,绝不可能看上去这样“光鲜”。

  石咏抬眼看看眼前古装打扮的妇人,再看看自己手里的成窑青花碗,忽然心生一念:这,不会是某个古装鉴宝节目,让他突然在这种情形下醒来,其实是在暗中拍摄,来考验他对古瓷品相的判断的吧!

  哼哼,这个节目,错就错在,请了他这样经验丰富的研究员,而且给他一只崭新崭新的“成窑”青花碗。

  石咏立即转头看四周,只见床头小几上正好放着一枚铁镇纸,顺手取了过来,冲着这枚青花碗就此砸了下去,同时还不忘了配合地大声喊一句:“假的——”

  “哐”的一声,那只青花碗碎成几片。

  没有摄像机,没有灯光,没有主持人出现——

  这间昏暗的小卧室里,只有那名妇人抖了抖,颤声呼了一句:“咏哥儿!”随即抱着他开始痛哭。

  石咏就是在那时候开始觉出不对的:那名妇人的哭法,即便让他听了也不免动容,心生感应——只有身为人母者,才会抱着他哭得这样忧急心痛。

  他赶紧抢过一片碎片仔细端详,敲碎之后更见那只青花碗胎如薄纸,釉美如玉。

  石咏的心一下就慌了:

  难道他,真的穿了?

  而且他,一名终日与古董文物相伴的研究员,刚刚竟然亲手砸掉了一只成窑青花碗?

  想到这里,石咏白眼一翻,再次在那妇人面前晕了过去。

  如此反反复复,梦梦醒醒,真真假假……待到石咏彻底清醒,他已经渐渐接受了现实——他的确是“穿”了,穿了之后,依旧姓石,叫做石咏。当初那位抱着他哀哭不已的妇人,不是别个,正是他的亲妈石大娘。

  而他,一穿就手贱,亲手砸了一只石家精心保存了多年的成窑青花碗。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