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一路仕途最新章节!刘正宇准备对市里的亏损企业进行整治,这事范光华还是支持的。市政府这边要整治的企业,都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也可以说是历史的遗留问题。这些企业不同于那些私营企业,也不同于新建的企业,里面的很多工人,都在这些企业里干了几十年,甚至马上就要面临退休。
对这些企业的实际困难,市政府还真的不能撒手不管。
“行,既然你已拿定主意,这事就按你的意思办吧。”
反正资金缺口的事,刘正宇自己会想办法,范光华自然也没有继续询问的必要。
谈了这个事后,刘正宇就谈到停止轻轨项目的事上来,范光华听到刘正宇打算停止轻轨项目,然后在宋家村一带新建一个高新工业园区,当下神情就凝重起来。
新建一个高新工业园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是建立初期投入的资金,那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更重要的是这工业园区建起之后,能不能成功引进企业。
毕竟靖佳市在招商引资这一块,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另外,还有如何解决建这个高新工业园区所需的大笔资金,市财政是没有能力承担这笔费用,而如果想在市里融资,这事难度也不小。要知道,市政府两年前定向融的资明年就要到期,如何兑现直到现在都没有明显的思路。
这笔债务可是高达八个亿啊。
“正宇市长,你这个想法不错,不过,有几个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过了片刻,范光华望着刘正宇道。
“光华书记,你说。”刘正宇笑着说道。
“正宇市长,轻轨项目停下来,这事我完全赞成,可建一个高新工业园区,按照你所设想的规模,前期投入至少不会少于二十个亿,这么大的资金你准备如何解决?还有,一旦这个高新工业区园建成,招商引资的事你有几成把握?我担心我们费了大力气,将这个工业园区建成后,结果却引不来企业投资,那样我们市恐怕就更麻烦了。”范光华担忧地说道。
“光华书记,你的担心很有道理,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市要想迎头赶上,必须培育支柱产业,引进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业,如果只是小打小闹,我们市的经济根本不会有大的起色。关于资金的问题,我的想法是向上面争取一点,然后与银行方面看能不能形成合作,毕竟这个工业园区建成后,银行方面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至于引进企业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把基础设施做好,对前来投资的企业抱真诚欢迎的态度,再加上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应该会引来企业入驻的。毕竟我们市的区域位置和交通条件,都算是不错的。”刘正宇满怀信心地说道。
这事是自己主导弄出来的,如果自己都没有信心,自然无法说动范光华书记支持。
“既然你对这事有信心,我支持你,不过,我的意见这事放到两会后再进行,毕竟现在你还只是代市长。”范光华想了想望着刘正宇道。
刘正宇头上这个代字,到现在还没有去掉,按照省委的意思,是要到两会时再解决,现在离两会还有一个多月,范光华书记可不想在这个时候搞出大的动静。
“还是光华书记考虑问题全面,这事我听你的,不过,关于在宋家村建高新工业园区的事,目前还只有你我两人知道,光华书记,这事恐怕暂时还不能让别的同志知道。”刘正宇不忘提醒道。
如果有人知道市里将在宋家村建高新工业园区,说不定立即就会涌出大量的违章建筑,同时还会有人想法设法将户口弄到宋家村去。
当然,刘正宇对范光华书记的党性原则自是信任的。
“行,你说这事我知道了,对了,过两天我准备召开常委会,将春节期间的工作布置一下,你对这个事有什么想法?”范光华点了点头,又望着刘正宇道。
“这事我听你的,不过,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光华书记,你看纪委是不是也介入一下?”刘正宇想到无数工人上访的事,又望着范光华说道。
“行,这事我给太其同志沟通一下。”范光华一听这话,就知道刘正宇准备对亏损企业的腐败问题下手,对这个事,他觉得有必要支持。
从范光华书记办公室出来,刘正宇想了想,来到了宋晓红副书记那里,他到宋晓红书记这里,主要是谈苏小阳的事。
苏小阳是正科级干部,现在又是自己的秘书,按照常理,市长的秘书是可以挂政府办副主任一职的,再说,苏小阳的正科级也有几年,符合组织提拔程序。
听完刘正宇的话后,宋晓红笑了笑道:“正宇市长,苏小阳这个同志,我有一定的了解,是一个工作踏实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同志,既然他现在担任你的秘书,我看让他挂政府办副主任也是应该的,这样,你们政府办那边,先按程序报批,争取在两会前解决这件事。”
苏小阳挂政府办副主任,也就是解决副处级待遇,这事并没有多大难度,至于苏小阳担任政府办副主任后,其秘书一科科长一职,自然就由郭燕接任。
郭燕原本就是正科级干部,她接任科长,只需要市政府党组会议同意然后报备就行,根本用不着组织部审批。
所以,郭燕的事,刘正宇那是提都没提。
回到市政府这边,想到还有几天就过年,刘正宇把郭太清叫来,简单询问了一下市政府的工作,就提到苏小阳的事。
郭太清一听这话,自然明白刘正宇的意思,当即就对苏小阳的工作进行了肯定,然后表示他回去就着手办这件事。
苏小阳如果担任副主任后,其秘书一科科长一职,郭太清自然知道是非郭燕莫属。
郭燕到了市政府办公室秘书一科后,因为与郭太清都是姓郭,两人五百年前还可能是一家,自然就走得近些。郭太清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对郭燕的印象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