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人民利益

第三十三章 体验劳动叹时艰 二

人民利益 关明 2660 2024-02-09 10:58

  呼维民定睛看去,李汉庭草莽出身,书法显然是后练的,十足的“老干部体”,写出来仍有几分枪林弹雨之气,龙飞凤舞的没啥章法,特别是那“重到”二字,看上去活像“重创”。他对赵德柱说出了自己的感觉,赵德柱说,自从老领导来过之后,东山机械厂就被踢出了军品生产的序列。

  参观过后,厂史馆出口处摆放着宣纸和笔墨,赵德柱对呼维民说,知道呼主席书法很好,给我们也留个墨宝吧。呼维民看了看李老的题词,摆了摆手连说不敢,赵德柱也没有勉强。然后,他们走进了机械加工车间,在车间的尽头,呼维民远远地就看到了那块“马千里小组”的牌匾,牌子还是当年那块,只是年代久远,上面的红色油漆有些斑驳。马千里,是当年太行山根据地著名的“劳动英雄”,毛主席为他题过词,朱德总司令为他颁过奖。

  迎接他的,正是马千里小组的现任组长秦勤。

  赵德柱介绍“这位就是秦勤,我们厂的技术能手,北梁市特级劳动模范、朔方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称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今天她就是你的师傅。”呼维民说“我们认识。当年,她是我的徒弟,而我的师傅是她父亲。这台铣床,也还是当年的那一台。”赵德柱说,没想到你们还有这么一层的关系。

  秦勤早已为呼维民准备好了工装。呼维民接过来穿上,正好合身。呼维民把一只箱体工件毛坯搬到万能铣床的工作台上,固定之后,把手套摘下来。秦勤说“机床操作禁止戴手套,看来你的基本常识还没有忘。”呼维民说“哪能呢,有些东西,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秦勤说“有些东西,过去就过去了,没有必要记住。”赵德柱听他俩说话像打机锋,猜想其中有些故事,本想知趣地走开,却又怕冷落了呼维民,在一旁站也不是走也不是。秦勤给呼维民讲解工件的加工程序,这个箱体是工厂最近承揽回来的,高速动车上的行走部曲轴箱,在这道工序要铣两个内孔,三个端面,需要两次定位。秦勤拿过图纸,给呼维民看粗糙度、同轴度、公差等要求,问呼维民“你说说,这种情况下,第一刀要多高的转速,多大进给量?”呼维民挠了挠头,说了几个数据,不好意思地表示,这么多年,真的记不准确了。当年标注的是光洁度,如今都改成了粗糙度,就像我的老脸一样。秦勤笑了笑说,我还以为你早就忘光了,看来你还记得一些。呼维民说,我的专业学的就是机械制造,只是这么多年再没有干过。秦勤随后动手调好了铣床的刀具、转速和进给量,对呼维民说“现在可以了,开始吧。”

  呼维民按动启动开关,铣刀开始快速旋转,缓缓移动,在和工件接触的一刻,听得“哧”地一声,一道细细的切屑如丝绸漫卷,又如花蕊开放,从刀具与工件之间汩汩而出,如音符般跳动着。看到这熟悉的场景,呼维民似乎一下子唤起了当年所有的记忆。

  那年呼维民招工进厂后,第一任师傅是车间主任秦五一。两年后,秦勤进了工厂,和呼维民在同一个车间、同一个小组。

  秦五一给孩子起名有点类似于呼维民的父亲,给四个孩子起名分别是秦勤、秦劳、秦勇、秦敢,取勤劳勇敢之意。后来秦家三姑娘不满意了,说女孩子起个名字叫秦勇,不知道还以为是个男的,更要命的,还有可能被别人当作出土文物“秦俑”。所以自作主张,把自己名字改成了秦咏。

  秦五一当年是很看好这个徒弟的。在他调到厂工会当主席以后,一心要把呼维民当作接班人培养。秦五一看他能写几笔,在厂报上发表过几篇文章,还能编唱几句快板,工厂文艺演出还编过活报剧,他的宝贝女儿当演员,和呼维民配合得挺默契。秦五一就提出把他调到工会当宣传干事。呼维民起初还不想离开车间,后来在接受了秦五一的动员,准备到工会报到的时候,广播里传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呼维民内心多年的萌动一下子爆发了,他要上大学,圆自己耽误了许久的大学梦。为此,他拒绝了秦五一的好意,坚持继续留在车间,而且主动要求上夜班,为的是白天腾出时间复习功课。

  就在高考日期越来越近的时候,工厂来了一批急活,是为一年以后西南边境战事做准备的产品。这一来,工厂发出动员令,要求全厂干部职工发扬太行山的传统,加班加点连轴转,誓保任务按期完成。老工人把铺盖都搬进了车间,家属们抬着保温桶,把绿豆汤端到了机床跟前。呼维民这时已成为车间的生产骨干,岗位自然离不开他。可是这一来,他复习功课的计划就受到了严重冲击。正在他左右为难之际,秦勤主动提出来连续加班,承包了呼维民的工作量,让他腾出时间到东山中学插班补习,集中精力复习功课。呼维民起初不肯同意,秦勤对他说“我们车间出一个大学生,比出这一批产品的意义要大。产品嘛,我们加个班就干出来了,但是把你送进大学,我们帮不上你的忙,全要靠你自己。咱们说好了,我们班组多出产品给你争气,你也要多考出分数,给我们马千里小组争光。”

  呼维民去东山中学复习的时候,秦勤送给他一件礼物,一只精致的电石灯。当年北梁和全国一样,电力供应不足,东山机械厂经常停电。现在电力紧张时一般是停了企业用电保证居民供电,那个时候却是为了保证生产,经常断居民区、学校的电。因此呼维民经常需要真正的“挑灯夜战”。当时,家家户户都存有各种形式的备用照明光源,蜡烛、马灯、煤油灯、汽灯,以及常见的“家用电器”手电筒,其中最著名、最高档的就是这电石灯。其工作原理就是把工厂氧焊用的电石敲一块来,装在一个容器里,用水浸入产生乙炔气体,点燃后就可以当灯使用了―――其实和氧焊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用来焊接,一个用来照明。这氧炔焰的温度高、亮度也好,比起蜡烛、煤油灯之类都要高档一大截子,只是含碳量较高,容易把周围物体熏黑,包括脸。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