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不想当影帝的厨神不是好偶像

第160章 第一百六十章

  金鹿奖颁奖典礼结束后, 无论是从各路媒体记者不断放出的各种采访报道, 还是在星光网热搜上足足挂了二十四小时的杜若金鹿奖影帝词条来看,网络上的热议都没有立刻消下去。

  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刚刚获得了金鹿奖最佳影帝的杜若。

  从第一届金鹿奖举办至今,已经是第一百二十八届。

  在历届金鹿奖中,比杜若年纪还小的影帝获奖者,有且仅有一位, 并且那已经是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对于一个常年被戏称为“养老奖”的世界三大电影奖来说, 去年将金鹿奖最佳男主角奖颁给闻戚就已经让不少人下巴落地, 而今年颁给杜若更是惊爆了一众人的眼球。

  在金鹿奖结束后, 杂志和各种媒体的专访邀约纷至沓来, 其中不乏在国际上有极高影响力的顶级刊物。在综合权衡之后, 陈默给杜若接下来两个专访,一个是华国的《嘉年华》,另一个则是l国的《幕布》。

  《嘉年华》在华国乃至国际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本专注于影视圈的顶级杂志,《嘉年华》的采访对象囊括了从明面上的演员乃至幕后的普通影视从业人员。

  不过在提起《嘉年华》的时候, 最有名的还是每年金鹿奖颁奖季的时候由杂志社主办的两场活动。其中一个就是在金鹿奖颁奖礼开始前,《嘉年华》杂志社内部会进行一次评选, 在提名了金鹿奖的演员候选名单中选出十五位演员, 拍摄一次特殊的杂志封面,出一期专属于金鹿奖的特刊。

  这项活动从金鹿奖第一届举办开始, 《嘉年华》杂志就一直在坚持做这件事。而在杂志社起步初期, 影响力还不大的时候, 邀请这些演员全部同意参与拍摄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嘉年华》杂志社也坚持,即便没有办法邀请到全部的人,也不会邀请其他演员填补空缺,而是会留下人物剪影。

  另一个则是每一年都会举办的“嘉年华之夜”,由《嘉年华》杂志社独家赞助。这也是华国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慈善晚宴之一,时间就定在金鹿奖颁奖典礼后一天。

  因为行程的原因,杜若并没有参加《嘉年华》金鹿奖特刊杂志封面的拍摄,而接下《嘉年华》的专访,同时也是杜若在获得金鹿奖影帝后的第一次采访,其实也有心照不宣的和杂志社保持关系的微妙意思。

  《嘉年华》专访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到被访者家中进行采访。也正是这一条在很多时候看起来都有些奇怪的原则,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包括不少日后国际知名的导演和演员,早期坐在出租屋的折叠沙发上接受采访,站在狭窄的阳台上微笑的照片。

  时间定在中午十点。

  《嘉年华》的记者来得非常准时,在9点57分的时候,按响了门铃。

  杜若打开门,就对上了记者微笑的面容,还有黑魆魆的镜头。他不禁微微挑了挑眉。

  很显然,专访从这一刻就开始了。

  《嘉年华》杂志社派来专访的是一支足足有十人的队伍,用了两辆车来,从记者、摄影师到造型师和灯光师,一应俱全。

  队伍里有两位摄影师,其中一位在进门的时候就已经打开了摄像机,在带队记者林亭询问过杜若的意见后,灯光师和一些工作人员去找采光好、适合采访的地方架设设备,而杜若则带着记者和那位摄影师在屋里转一转。

  林亭戴着一副圆框眼镜,黑色的短发没有做任何造型,乱蓬蓬的,看起来是出门之前临时抓了一把。而跟在他身后的摄影师,则戴着鸭舌帽,穿着一件加绒的皮夹克,下巴上的胡茬都没有刮干净。

  但这两个看起来其貌不扬的人,不光是在《嘉年华》杂志社内部,乃至国际的电影圈里,都是出了名的“黄金拍档”,做出过好几次质量极高且影响力巨大的专访。

  杜若屋子的格局其实并不特殊,但从进门开始,摄影师手中的摄影机就没有停下来过。

  “我很喜欢在名人家里拍摄。空间本身并没有特殊之处,而为这些空间赋予意义和价值的,恰恰是在这个空间里活动的人。”

  “咔嚓”。

  又是一声轻响,林亭一边走,一边转头看向杜若:“一个人究竟是在‘生存’,还是在‘生活’,通过他的房间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那你觉得,从我的房间里,能够看出些什么吗?”说话间,杜若已经带着林亭走过了一排放满了笔记本和书籍的书架。

  “我觉得你在幸福地生活着。”林亭停下脚步,看向杜若。

  这时候两人正好走到阳台边上,阳光在眼镜边上微微反光,杜若望着林亭眼中认真的神色,一时失笑。

  “那就谢谢你的祝福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青年脸上不施粉黛,逆光而立,只是安静地微笑着,那昂扬的生命力却仿佛能够溢出镜头。

  “咔嚓”。

  抓拍下这一幕,即便已经是拍过了无数名人的摄影师,眼底还是流露出惊艳的神色。

  林亭和杜若都只是点到即止,并没有就这个话题深入进去。但两人都明白对方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也都清楚,对方听懂了自己话中的意思。

  杜若带着林亭接着在屋里逛。

  “我记得你之前从来没有公开自己的家,对吗?”走过阳台,林亭有些好奇地问道,但语气淡淡的,并不会让人产生反感。

  “对。”

  “为什么呢?”

  听见这个问题,杜若略微思考了一会,慢慢地开口:“当我成为一名演员的时候,我需要自己的生活。演员,至少像我自己,没有办法仅仅凭着高屋建瓴的理论视角来打磨自己的演技。而要保持自己作为演员的生命力,就必须要自己去体验生活。当你的脚踏踏实实地落在地上的时候,你的表演才不会是悬浮在半空中的。”

  “所以不公开你的家对你来说,是一种对你体验生活的‘保障’?”

  “也可以这么理解。”

  在屋里逛了一圈之后,对于林亭来说,他其实已经收集到了足够多的专访素材。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之前采访过杜若的业内人士,在采访之后对杜若都是一致的好评。

  在很多所谓的“采访”中,艺人的团队往往会在采访之前反复地审稿和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来到现场的艺人也往往是将团队准备好的、符合他人设的稿子念一遍。

  等到最终的采访结果放出后,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的,其实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而是被团队层层包裹好的一块定制巧克力。

  这样的采访对于所有的记者来说,都是一种足以令人生厌却又无法制止的现象。这也是之前林亭在原本的公司待得好好的,却执着地选择了跳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剥离了团队的包装后,亲自到艺人家里进行采访,许多艺人的浅薄和愚蠢就暴露得相当明显,而傲慢和自大的性格也难以在随机的问题前保留。

  但在这一次对杜若的专访中,林亭却感受到了入行后少有的愉悦。

  对于林亭提出的大部分问题,杜若都会稍微沉默一会儿,根据他提问的内容,这段沉默的时间在几秒到十几秒不等。但这段时间的沉默之后,杜若会认真地给出他的回答,而这段话里没有空话、套话,也不存在硬凹人设,就是在思考了问题后,给出的属于杜若个人的回答。

  等到跟在杜若身后逛完一圈后,与其说林亭在采访杜若,倒不如说是两个人在聊天。

  明明是第一次见面,却像是认识了有段时间的朋友一样轻松。

  林亭对杜若的回答感到惊喜,而杜若则在这样特殊的采访氛围里慢慢地放松了自己。

  之后,杜若坐在沙发上,由着化妆师给自己上妆、做造型的时候,林亭也时不时地会说几句,杜若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等到采访中段休息结束后,杜若从厨房里拿了果盘,装了切好的苹果和炒好的瓜子放在茶几上的时候,后半段采访的氛围就朝着茶话会一去不复返了。

  最后杜若和采访团队的十个人,甚至围着茶几,拍了张大合照。

  照片上,每个人都是笑意融融的模样。

  结束采访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半。杜若便主动提议一起出去吃顿饭,在算过接下来的时间安排后,林亭也没有推据,便答应了下来。

  杜若的脸上还带着妆,他套了件黑色的大衣,又往头上扣了顶黑色的贝雷帽,便准备出门。

  在锁了门,朝着电梯走去的时候,杜若忽然说了句:“稍微等一下,我喊个人。”

  看着杜若在隔壁门前站定,采访团队中的摄影师不知为何,下意识举起了手中的摄影机。

  门铃声响起。

  等到门开的那一刻,那道熟悉的身影从门后出现的瞬间,摄影师下意识屏住了呼吸,手指却听从本能地按下了快门键。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