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因战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伴随着日本军阀骄横暴戾的侵华三部曲,1931年“九一八”之夜,日本关东军一举占领了中国东北军重要基地的北大营,次日即占据了沈阳全城。继而又在长春、哈尔滨、锦州各地用兵,三个月内就占领了大约70万平方公里的东北三省全境,实现了第一步“必先征服满蒙”的计划。
迭经策划,华北日军于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并于29日、30日占领北平、天津。受到在东北、华北侵略得势的鼓舞,日本海军当局认定,只要先占领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再夺取中国政治中心的南京,即可得遂第二步“征服支那”的宿计。上海南京一马平川,两地相距350公里,火车开行六个小时。中国政府这种布局适如“门罗珠宝”、“燕巢危堂”。故尔日本陆相杉山元大将报奏天皇,只要大日本皇军陈兵沪、宁,“中国政府和中**队的生存不会超过三个月。”
1937年8月13日9时30分,驻上海虹口的日海军陆战队由横浜桥向驻闸北的中国保安队进攻。战事之初,日海军在黄浦江面集结有军舰13艘,在长江内河策应的军舰有19艘,陆战队官兵约六千人。经预为布防的张治中第五军猛烈反击,战火迅速扩大到到北四川路、军工路及江湾一线。日军即于8月23日至9月10日
间,调集五个师团约十万陆军在宝山川沙登陆驰援,10月6日,又再增派五个师团投入作战。上海一地的日军总兵力逾二十万,大炮300余门,战车300余辆,飞机300余架,大小舟船舰艇千余只,“必欲征服支那”而后已。
面临日本军阀全部灭亡中国的凶焰,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要求“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要求全体国民必须“准备自卫”,并强调:“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随着战局的急剧扩大,国民政府于8月14日发布了《抗战自卫声明书》,申言“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庄严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利以应之。”
正义自卫、守土抗战,揭开了中国举国御侮的历史,8月8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名义发布了《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历数日阀罪恶说:自从“九一八”以后,我们愈忍耐退让,他们愈凶横压迫,得寸进尺,了无止境。到了今日,我们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了。……因此我们大家必须同心合力,死命相拼,要万众一心的拼到底!
凭籍着复仇雪耻的壮志,国民政府当局调集数十万大军,举行了激烈、悲壮的“淞沪自卫抗战。”
淞沪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签发大本营“仁令字第三号”命令,指示“作战指导原则”,强调“本战区为保持经济重心,巩固首都,并有利全局之持久作战起见,务对于上海及各处上陆之敌,运用优势兵力收各个击破之效”。
此前,担任京沪卫戍重任的国民政府“禁卫军”张治中的第五军,已于8月11日进入淞沪西北阵地。及待日军挑起战事后,该军即出动优势兵力,企图一举各个击破日海军陆战队的地面据点。殊料日军早有防范。工事坚固,粮弹充足,且得地形地物之利,故能顽固抵御以待援兵。8月23日以后,日本首批十万援军次第登陆。两军鏖战,致使中**队未能取得第一阶段的预期战果。
进入九月,中国当局作全线调整。6日,蒋介石自兼战区司令,直接指挥淞沪会战。以陈诚率左翼军,“与当面之敌决战”;张治中领中央军,策应左翼军战斗;以张发奎统右翼军,障主力侧后。中国方面总兵力45万人,其中“黄埔”精锐官兵达30万之众。在政治方面,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在22日全文发表了《**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宣言的谈话”,表示要“集中整个民族之力量,自卫自助,以抵抗暴敌,挽救危亡。”25日,军委命令**八路军编入抗日战线战斗序列,10月1日命令**江南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实行对日抗战。九月下旬,日军第二批十万援军上岸,中日双方数十万大军遂成“决战”态势。
决战在蕴藻浜隔水展开。10月7日起,日军肆行地面空中舰炮的立体战术,以绝对优势火力开路,陆军拼死南进。经十天反复争夺,日军一部三千余人得以突入南岸300余米构筑阵地,由此撕开了中国防线一大缺口。为阻止日军楔入扩张,蒋介石于19日下令,“为恢复蕴藻浜南岸阵地之目的,决行全线出击”,以摧毁日军滩头阵地。担任指挥正面作战的陈诚,即调集十个团、约三万官兵,编成“攻击军”,亲自部署督战,于21日傍晚起,向楔入日军强行反击。攻击军官兵冲锋陷阵,前赴后继,激战四日,伤亡枕籍。终因日军后援如潮,枪弹如雨,我军“近接作战”未能实现,且受强敌逆袭,致使主力损失殆尽而未获战果。
决战失利,日军大举涉水南下,25日进陷大场,企图乘势遮断中央军西归退路而歼灭之。张治中部为保存实力计,奉命谋求战略转移。11月初,中国投入主力大军进行的淞沪会战已形局动摇了,日军同时又采取了旨在拦截**主力、进逼中国首都的战略步骤。11月5日晨,两个师团的五万日军由杭州湾全公亭金山一线登陆。该处原守军主力日前已调往上海支援,故守备空虚,无力阻敌。登陆日军遂沿沪杭铁路推进,9日进据淞江而主力则西指嘉兴。
嘉兴为太湖南沿重地,地扼黄浦江上游与京杭大运河通道,有苏嘉公路与沪杭铁路交汇于此。在军委会大本营眼中,这时的嘉兴,在蕴藻浜决战失利后,已成为东南“国防第一线之重要据点”,成为直接屏障“首都安危之重要关键。”
11月15日,日军多路围攻嘉兴。继扫清外围后,日军出动飞机、炮队,竟日猛轰城垣,工事房房几至全毁。守军苦战不敌,于18日弃城转移。此后,日军主力,三路齐出:一路沿沪杭铁路截断**退路,一路旁出京沪铁路直扑国防工事正面,一路出太湖南沿迂回南京侧后。截止11月22日短短四日里,所有国防工事沿线的重要据点,全部沦入敌手。日军狼奔虎突,兼程合围。而南京此刻已屏障尽失,危如累卵了。
就在淞沪一线**决战失利之际,10月29日,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了国防最高会议,以预作全局退却的部署。会上,蒋介石作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就全局退却的意义分析道:军事上最重要之点,不但胜利要有预定计划,即挫败亦要有预见的打算。不但胜利要立于主动地位,就是退却也要有主动地位。然后一时的挫折,不致有全盘清退之虑,而可以把握最后的胜利。今天我们主动而退,将来可以主动而进。
报告指出,在全局主动退却后的时期,“四川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并提出应择定“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会议接受蒋介石提议,正式决定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而留军委会驻节前线就近指挥抗日军事。次日,国民政府议决接受国防最高会议迁离国民政府西驻重庆、远离战区的决定。
就在国民政府作出西迁重庆决定之后,战局急转直下。日军杭州湾登陆,嘉兴要冲失守,**防线溃乱,南京屏障尽失,为告慰军心民心,疏导国际舆论,11月20日,国民政府决定自即日起移驻四川重庆,并于当天发布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称:自卢沟桥事变发生以来……,国民政府鉴于暴日无止境之侵略,遂决定自卫抗战。迩者暴日更肆贪赎,分兵西进……。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坑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
对于上海会战失利所引起的主力尽折、国府西迁的严重后果,时人曾有两种大相径庭的评判。一方认为,中**队在上海决战“对于侵略者是直接有利的。”因为随着战事的升级,“蒋氏最精锐的30万人被牵制着留在上海作战,不能调移到别处去”,而“日方则按照计划,继续在华北各地进攻”,并有迅速的胜利,故而被认为得不偿失,甚至是人地皆失。另一方则认为,不如此不能调动敌军,不能打破敌之既定部署。据悉,“当时,敌军很可能从山西渡过黄河,深入陕甘。循蒙古侵宋的旧路,先犯川康,继攻黔、滇、桂、湘再迁回顺长江而下。那样的情势,对于持久抗战是非常不利的。”故尔“从上海发动战事,吸引敌军到东南沿海来,对于阻挡敌军从西北深入,有极大的作用”,进而迫使日军“乃不得不变更战略而侧重沪战。”
1937年12月13日,时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兼国防最高会议秘书长的张群,即公开申言“中国政府决心抗战,即使南京失陷亦决不动摇。”张群坚定表示:“自中日战事爆发之初,中国政府即深知战争必为长期,且早作一切必要之准备,足以与日本作数年之周旋。”
16日,蒋介石又从前线大本营发布《告全国民众书》,就沪战失利、南京蒙尘的形势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书告指出:“诚使我全国同胞,不屈不挠,前扑后继,随时随地,皆能发动坚强之抵抗力,敌之武力终有穷时,最后胜利,必属于我。”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