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刚刚传来时,朝廷的大臣们根本不相信董宣武收复了广宁城的。
这也太夸张了,董宣武才去辽东几天,仅凭着两千人马把辽西重镇广宁城给拿下来了,当女真人是死人、软柿子,任你拿捏呀?广宁城如果这么好收复,朝廷不会耗费巨资修筑宁远城和锦州城了,关宁军也不会一直在工地吃土。
更有大臣怀疑,董宣武所部收复的根本不是广宁城,而是广宁左所,也是大凌河。
大凌河堡自从当年熊廷弼宣布大撤军后,被毁掉,从此一直都被废弃,女真人也没有派人来驻守。而且,大凌河离锦州很近,有可能是董宣武的奏报将广宁城与广宁左所弄错了。
只是,收复大凌河,根本是个笑话。朝廷原本打算重新在大凌河筑堡,卫护锦州城。以前,关宁军传来的战报,充斥着不少这样的“捷报”。
正当满朝大臣正准备下旨呵斥董宣武虚报战功之时,接连传来的越来越多的消息证明,董宣武的确拿下的是广宁,不仅如此,还斩杀真女真兵四百多人,女真族人近千人,俘虏无数、缴获无数。
这时,袁崇焕弹劾董宣武最新的折子也到了。袁崇焕弹劾董宣武不听号令,私自出兵,擅启边衅,破坏了辽东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干扰了朝廷在辽东布置了多年的大局,很可能招惹来女真人的报复,从而彻底毁掉了锦宁大计。
奏折,袁崇焕详细解释了广宁不可取而不且不能取的原由,这么多年来关宁军之所以没有取广宁城,不是攻不下来,而是影响太大,攻下来了也守不住。徒耗大明的元气,损失大明官军。
而这次董宣武擅自出击,袭取广宁城,事前没有跟任何人商量,也没有向他汇报,事后更是胆大妄为,为了把试图去广宁城了解情况的官员赶走,甚至还动用了鸟铳和大炮。这分明是意图谋反,有了自立之心。最险恶的是,袁崇焕询问,此例一开,日后天下的武将纷纷效仿,不顾大局,不听将令,他该不该处罚,能不能处罚。
“……夫胜败者,兵家之常事,一城一地之得失,岂关大局?为区区一蝇头小利,而置辽事大局之不顾,功乎?罪乎?
今广宁虽取,然辽西危急。凶蛮数十万大军巡猎辽西,只在朝夕,独区区董宣武之螳臂可挡乎?锦州未成,周边诸堡,尚未见雏形,何以御敌?关宁诸新军,方始草建,难堪大用;军备粮草,皆无一足备,何以为战?
董宣武狼子野心,欲置辽西万千将士于虎狼之口,与凶蛮虎狼之师赤膊而战。
辽西败局,吾恐未见其先,已见其果。若广宁不取,锦州城必成,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裕如,在乎一心矣!
臣等数年来卧薪尝胆,以骄凶蛮之心,苦心孤诣,为天可表,待大明百万雄师军成,一飞冲天,北伐建奴,剿灭顽匪,一战而功成,使金瓯无缺,此来国之大计也。
悲乎,惜哉!大好局势,毁于顽冥之手,举冠相庆,却不知祸事迫在眉睫,臣叹之,臣悲之,臣垂泪顿足,以头抢地而嚎之!”
袁崇焕的奏折最后是这么写的。
看完袁崇焕奏折,天启皇帝面无表情,开口问道:“各位爱卿,对于袁、董之事,有何看法?”
朝堂一片肃静。
袁崇焕的奏折虽然弹劾了董宣武,但也从侧面证明了董宣武的确成功袭取了广宁城。
按照袁崇焕的奏折所说,袁崇焕的使者曾经到达广宁城下,只是没有跟董宣武谈拢,董宣武一怒之下,竟然开枪放炮,赶走了袁崇焕的人。这说明,董宣武夺得了广宁城是确定无疑的事,不是开始大家以为的虚报战功。
更重要的是,袁崇焕弹劾董宣武的奏章,天启皇帝一直都是留不发,今日突然拿出这份奏折在朝堂讨论,究竟是什么意思?是支持董宣武,还是支持袁崇焕?
众人拿不定主意,谁也没有首先发言。
“各位爱卿都没有想法?那是要朕乾纲独断了?”天启皇帝站起身来,正要说话,忽听殿下一人高呼:“陛下,老臣有话要说!”
天启皇帝微微皱了皱眉,要说的话被噎在喉咙口,这种滋味,谁都不好受。转头望去,说话的正是极阁大学士、柱国、少傅、内阁首辅叶向高。
在此之时,叶向高不能不出来说话。他曾举目示意过东林党几名大臣,只是那些大臣也不知是不是真的没注意没看见,没有一人出来说话。皇帝已经说出了“乾纲独断”之语,再不出来打断皇帝的话,那他将是大明的千古罪人,将会留下遗臭万年的千古罪名。
自古以来,君权与相权向来是相生相克,大明自洪武朝之后,虽无宰相之说,但内阁首辅实际是换了名称的宰相,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向来是读书人最高的理想。乾纲独断这种事,也只能在民间话本说说而已,大明的读书人绝不能容许这种情况再出现。这一点,大宋做到了,大明也做到了,虽然这其有许多波折。
天启皇帝既然说出了这句话,说明他很想通过这件事,重振君权,压制住相权,此时他再不说话,等待他的将是满天下读书人的臭鞋。一个与皇帝沆瀣一气的首辅严嵩,落了给一个什么名声,大家有目共睹。
在大明做官,你可以贪,也可以没有本事,不做决定,尸位素餐,但是你绝不可以站错立场,这是铁律。如果在这种大是大非,关系到大明前途未来,万千学子所瞩目的问题,他再不发一言,那他凭什么还能站在这朝堂之?
所以,叶向高不能不说话,不能不打断天启皇帝的话,哪怕结局是丢官罢爵。
“叶爱卿有话请说!”天启皇帝心头虽然窝着一股火,但他还是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