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624章 3.75代航发的测试准备

  当常浩南在测试车间见到海谊德的时候,后者正手持对讲机,面色严肃地指挥现场技术人员把B0101号原型机从专用的发动机托架转移到高空台的吊具上面。

  相比于过去以液压机械式为主、辅以部分模拟信号式的航发控制系统,有全权限数字控制能力的涡扇10在外形上看起来要简洁很多。

  因为大量原本用作控制和动作功能的液压和气压管路被取消,变成了分布在飞机周围的几个发动机控制单元以及电缆线。

  除了能减小这些复杂机械结构本身带来的可靠性问题以外,也能顺便给发动机减少不少重量和成本。

  再结合相比第三代航发本就更加简洁的2级风扇+7级高压压气机结构,最终把这台发动机的国军标自重降低到了相当惊人的1560kg。

  作为对比,F110和AL31F两种典型的第三代发动机,按照国军标计算的自重都在1750-1800kg范围内。

  当然,1560kg仍然不是终点。

  之所以管涡扇10叫3.75代发动机,就是因为虽然它的结构已经几乎无限向四代靠拢,但大部分材料和生产工艺仍然是第三代发动机的水平。

  毕竟对于华夏航空工业来说,在此之前连生产第二代的涡扇9都颇有些费劲。

  因此,为了保证项目的时间表不会受到材料问题的影响,常浩南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并未在机匣和叶片等部分采用特别激进的减重手段。

  典型的第四代发动机,如F119,甚至可以把重量控制在1450kg附近,从而实现接近11的海平面理论推重比。

  不过,这就是以后要追求的部分了。

  而且,以黎明厂目前的能力来说,即便经过了一次全方位的工艺升级,制造涡扇10的速度仍然不算乐观。

  在吊装步骤结束之后,海谊德才听到身后传来一阵略显嘈杂的脚步声。

  回过头,刚好看见正带人走进来的常浩南。

  “浩南同志,好久不见。”

  二者握了握手。

  根据任务分工,在部件级测试结束以后,第一台发动机的制造和总装任务,是由他这个总工程师负责的。

  这也是为什么常浩南能腾出时间,跑到蓉城待上两个月。

  所以算下来,俩人已经有将近一个季度都没见过面了。

  对于一般的项目来说,总工和总师轮流上线且动辄几十天不见面,那大概率是要出乱子的。

  但涡扇10的情况毕竟比较特殊。

  在目前几乎所有的测试内容都能顺利通过的情况下,身兼数职似乎并没有给常浩南带来太大的负担。

  自然也就不会有谁不开眼地对此提出异议。

  “我们还在熟悉改进之后的测试台架,预计两到三天之内可以把B0101号原型机整备到可以开始测试的状态。”

  完成了指挥任务的海谊德把对讲机挂回肩膀上,然后一边带着常浩南一起来到近处,一边说明着目前的工作进度:

  “主要是相比以前,这次测试多了很多备份的气液动作机构需要连接,不光我们,就连624所的技术人员也是第一次弄。”

  后者抬起头,看着操作型架上面的现场工程师开始对照着图纸,小心翼翼地把一根根管线安插在发动机的各处要害位置上面。

  全权数字控制对于发动机和飞机来说属于极好的升级,但相应地,在测试过程中就会麻烦很多。

  因为电控系统一旦失控,无法像纯机械设备一样简单地应急关停,甚至可能危及到高空台本身的安全。

  尤其涡扇10还是华夏第一個从设计之初就计划采用该技术的型号(更早些时候在涡喷7上进行过测试)。

  而现在往发动机上面连接的那些管路,就是起到一个“外置应急备份”的功能。

  尽管在通过出厂测试的前提下,发生这类严重事故的可能很小,但终究还是要以防万一。

  “这个无妨。”

  常浩南摆了摆手:

  “我在前面的设计任务里抠出来的时间,本来就有一部分打算是给生产和测试环节留余量。”

  “理论和计算层面的内容,总有办法提高一些效率,但落实到物质层面,还是要以小心谨慎为主,尊重客观规律。”

  “况且,在正式开始测试之前,还得检查一遍经过改进之后的台架系统控制规律,这个也得花上几天功夫。”

  “也不能太拖你的后腿啊……”

  海谊德双手背在身后,有些感慨地说道:

  “以前跟国外比,觉得咱们的发展速度其实已经不慢了,但是这两年跟你一起做过项目之后,总感觉背后有一股劲在推着,不停往前走。”

  “说这些就见外了,都是负责同一个项目的同志,哪有什么拖后腿的说法,正常的取长补短罢了。”

  常浩南摆摆手,紧接着揉了揉因为长时间仰视而有些酸痛的脖子,重新把目光投向海谊德:

  “对了,海总,这段时间,十一号工程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尤其是给咱们准备的验证机?”

  虽然不是一个体系,但好歹601所和606所都在盛京,也算是兄弟单位,而且太行项目实际上也算是十一号工程的一环,所以一些基本的消息还是能打探到的。

  他虽然有时候也会和几乎常驻盛京的姚梦娜通电话,但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在里面聊项目的事情。

  “已经快把散件组装的部分给造完了,后面就是从第七批次开始逐步提高国产化率,然后换新的国产机载设备。”

  海谊德回答道:

  “至于换发验证机,112厂会专门给咱们留出一架双座的歼11AS配额,用来进行装机实验,这次来涪城之前我还特地去看过一眼,机体结构已经造的差不多了,但主要的子系统都还没安装。”

  “主要是考虑到涡扇10是用数字电控,所以在管线布置,还有飞控程序这块跟目前的量产型会有少许差别,得等到我们把下一批次的B0201号样机送过去,才能继续生产流程。”

  “不出意外的话,预计是今年末可以交付试飞。”

  涡扇10A和涡扇10B在硬件上没有任何区别,甚至都是从同一条生产线上面下来的,只是前者在控制系统层面上限制了军推和最大推力的数值。

  有点像某些车用发动机,只要外挂电脑刷个二阶就能解锁更强性能。

  在航空工业系统内部的档案序列中,二者共用同一个生产代码,只是空军在装备层面上进行了区分。

  因此,除了缩减寿命测试以外的其它所有项目,都是用基准型号进行,A型号无需再走一遍流程。

  这部分话题聊完之后,刚刚一直等在常浩南身后的徐洋紧跟着上前一步:

  “接下来介绍一下数字控制系统的仿真验证程序,跟我来吧,在隔壁。”

  一行人绕过垂落着密密麻麻线缆的高空台,来到了对于常浩南而言再熟悉不过的控制室——

  他可能是624所工作人员以外,在这个房间里待过时间最久的人了。

  徐洋还是没有任何废话,直接把早就准备好的资料塞到常浩南手中。

  至于她自己……

  纯脱稿,用不着。

  “系统对发动机起动过程采用开环控制,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三种启动方式,也就是电启动、压缩空气启动和丙烷燃气启动,高空台测试控制系统预设了三种不同的规律,分别是固定时间程序供油、转速函数供油和适当油气比供油。”

  “它们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由于涡扇10使用全权数字控制,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当采用转速函数供油方案,以机转速作为燃油流量的线性映射量……”

  “……”

  “启动之后的稳态工作过程采用闭环控制,考虑到歼11和歼10都会采用飞推一体化的飞行控制系统,这部分就没必要考虑传统的物理转速控制率了,直接采用等折合转速控制,油门指令直接由飞行控制器经通讯口或以PWM信号形式发出,所以具体算法和你在ECU程序里面留下来的完全一致,我就不重复了……”

  “另外就是一些为了安全性考虑的极限参数限制,包括物理转速、指令速度、T4温度……”

  “……”

  徐洋几乎没有中断地讲了将近两个小时,显然对于自己设计的这套测试控制逻辑烂熟于心。

  全部结束之后,她才拿起旁边的保温杯喝了口水:

  “你觉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么?”

  显然,她对自己的工作成果非常有信心。

  不过,常浩南并却并没有马上给出回答,而是盯着“系统的控制对象及执行机构建模”的部分看了很长一段时间。

  十几分钟后,他终于重新抬起头:

  “我想……应该还有。”

  (本章完)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