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八章 故园投足总阳春

我在现代留过学 要离刺荆轲 10591 2024-01-19 00:54

  赵煦放下手中之笔,揉了揉手腕,略微有些酸痛。

  《延寿经》比之消灾经,多了千余字。

  而他又太小,力气也小,故而,只能写一会歇一会。

  不过总算是将这一卷《延寿经》抄写完毕。

  见着赵煦放下笔,一直在旁边侍立的冯景,立刻将一盏按着赵煦吩咐煮泡好的蜂蜜水,递了过来。

  赵煦拿了喝了一口,润了润喉咙。

  在新世纪的时候,赵煦就已经沉迷于养生了。

  二十来岁就天天保温杯里泡枸杞,哪怕到了考古工地上,也会自带一盒润喉糖,有事没事含一块。

  如今,重回少年,赵煦也将养生的习惯带了回来。

  要不是汴京在北方,不可能有柠檬,赵煦都想叫冯景去找些柠檬来泡水了。

  喝完蜂蜜水,赵煦看了看外间的日头,问道:如今什么时辰了?

  殿下有问,如今什么时辰了?冯景扭头,看向内寝屏风之外的角落,那里有着一个被置放在四级阶梯上的装置,一个女官值守在其旁。

  那女官闻言,连忙蹲下身子,看了看自己面前的铜壶,然后答道:回禀殿下,如今已是申时二刻又半了!

  冯景弯着腰,对赵煦复述了一次:殿下,如今是申时二刻又半

  赵煦的眼睛却在那装置上恍惚了一下,然后他想起来,那装置是什么了?

  那是漏刻,唐宋的钟表,由水力驱动,通过最下层的铜壶内的刻度尺,来随时了解具体时间的装置。

  算是机械钟的先驱,安置在赵煦寝殿的这个,应该是最新款,元丰五年由欧阳修之子欧阳发主持研发而成。

  这一款的漏刻,就已经细分了刻度尺,将每个时辰分为四刻,每个时辰,还有着叫时功能。

  不过,这一款漏刻也远未达到当代技术的巅峰。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苏颂提举太史局时,曾组织抽调了包括太史局都水监在内的多個部门,数百人的能工巧匠,于这皇城大内,建造了一个堪称奇观的庞然大物。

  元祐水运仪,后人称为浑天水运仪。

  该仪器不仅仅实现了自动报时功能,还能精确到刻,同时,它还具有天文演示和观测功能。

  在新世纪,赵煦在博物馆还见过苏颂所造的那个浑天水运仪的复刻版。

  根据博物馆里的解说介绍:这是全世界最早最先进的机械钟表,领先西方数百年。

  当时,赵煦听完介绍,颇为得意,但回去一想,又颇感悲闷。

  因为浑天水运仪,在靖康之后,被金兵粗暴的拆解,从此成为了绝唱。

  自是之后,数百年,再无人研究,也再无人推进。

  连制造技术也彻底失传,仿制都成为了奢望。

  怪谁?

  怪赵佶?

  怪完颜构?

  怪金兵?

  好像都可以怪,也好像都怪不到。

  赵煦从博物馆回去后在酒店的床上翻来覆去,想了一宿,最后他终于想明白了,应该怪谁。

  怪他!

  活的太少,死的太早。

  但凡他可以多活两年,熬死向皇后,那个位置轮得到赵佶吗?轮不到!

  他赵佶能当皇帝吗?

  不能啊!没那个能力!

  章惇都知道的——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向皇后能不知道吗?

  知道的!

  可赵煦的兄弟里,除了赵佶外,有资格接过皇统的,就是赵煦的同胞弟弟赵似了。

  而赵煦生前和向皇后的关系,不能说母子亲睦吧,只能说形同陌路。

  所以,向皇后出于自身地位考虑,是绝不会再立赵煦的同胞兄弟!

  不立赵似,赵佶就是唯一的选项了。

  哪怕捏着鼻子,也不得不立。

  这一世,我要争取活到耄耋,向那后世乾隆看齐!

  要早睡早起,要休息充足!

  只要我活着,就可以改变一切!赵煦轻声呢喃着。

  冯景见着赵煦失神,只能提高一点声调对赵煦恭敬的再报:殿下,如今当是申时二刻半了!

  赵煦回过神来,点了点头。在心中换算了一下,大约是4点15的样子,再过不到一个时辰,早春的汴京就当要迎来入夜,宫门也将会落锁。

  便与冯景嘱咐道:冯景,且帮我将《延寿经》仔细收拾,我去宫外散散步!

  便带着人走出内寝,来到了庆宁宫前的花园。

  庆宁宫说是宫,其实不大,拢共就那么几个殿宇,前后两个院子,好多内臣在东京城里,住的地方都比赵煦住的庆宁宫要大要好。

  这是有原因的。

  庆宁宫乃是英庙从濮邸被接入宫中,正位皇子前,才在仁庙的诏书下,以皇城司旧年的官廨改建而来。

  而仁庙和英庙的关系,众所周知,只能说:不熟!

  作为养父,仁庙很少关心英庙,甚至到死前,都没有将英庙真正看成自己的儿子,只说‘但姓赵斯可矣’,言下之意就是:要不是你们非逼着我过继一个养子,我其实根本不想收养的!

  英庙哪怕被以皇嗣之礼,接到了宫中。

  宫中宴会,英庙坐的位置,也被安排在侍制大臣之后。

  自然也就不要想,仁庙会给英庙安排一个什么好地方,更不要想会有人好好收拾修缮。

  据说,当年的皇子位,只是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将皇城司的牌匾摘了,换一个皇子位的牌匾就算完事。

  很多殿宇,干脆长满了蜘蛛网,连柱子都被白蚁蛀空了。

  作为养子,英庙性格也是刚毅,突出一个恩怨分明。

  即位之后,连仁庙的丧仪,都假托有病拒绝出席。

  后来更是掀起了濮议,直接挑战礼法,气的慈圣一度动念,要废黜英庙。

  最后还是韩琦出来说和,加上赵煦父皇的缘故,慈圣才和英庙表面和好。

  自然,英庙在位时根本不可能修缮改建扩建皇子位。

  他只恨不得,保留这里的一切,让子孙看到庆宁宫,就能知道,他曾经受到过的那些屈辱。

  能够下诏循惯例更名‘庆宁宫’,已经是很尊重皇家的传统了。

  此地真正发生变化,还是去年,赵煦的父皇在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后,便下诏命人重修庆宁宫。

  这才有了现在的庆宁宫的风貌。

  不过,庆宁宫的布局和规模,依然维持着当年皇子位的样子。

  走在庆宁宫的花园中,赵煦踩着早春的暖阳,嗅着宫中万物复苏的气息。

  赵煦的思绪,开始纷飞。

  他本以为,他早已经忘记了,在这庆宁宫中的生活。

  但现在,赵煦知道,他没有忘记!

  那些儿时,在这庆宁宫中的日子,只是被尘封起来了。

  现在,重新走在这花园里,一切都是这么的熟悉。

  他曾在这里嬉闹,也曾在这里欢笑。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树一亭,他都有印象,甚至可以想起一些点滴的浮光掠影,记起一些儿时的欢乐。

  住在这里的日子,是他上上辈子,少年时最后的快活时光。

  是了就是这里了!赵煦走进一个小小的凉亭,伸手抚摸着凉亭里的石桌和石位上,雕镂着的图案,脑海中回忆起了,父皇曾就坐在他对面的石位上,带着他接见了一位入京参加童子试的神童。

  那人叫什么,赵煦已经忘记了。

  但是,赵煦记得,那人和他年纪差不多。

  但却已经可以准确无误的诵读《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孟子》《论语》。

  父皇因此欢喜不已,特地将那个同龄人,带到了庆宁宫,叫他在赵煦面前,表演了背诵《孟子》《论语》。

  六哥,你比他如何?父皇的声音,似乎犹在耳畔,赵煦垂下头去。

  当时的他,只是初通《论语》而已。

  哪里能与那位神童相比?自是自愧不如。

  可惜的是,那位神童,自从离京后就再无音讯。

  上上辈子,赵煦在汴京等了他一十七年。

  却并未在殿试或者太学中看到过他。

  很可能,又是一个伤仲永的例子。

  赵煦想着,就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知道的,他无忧无虑的童年已经结束。

  上上辈子如此。

  这一辈子,也是如此!

  不同的是,上上辈子的他,在走出庆宁宫前,还是一个保有着童真的孩子,一个可以被人随意拿捏的木偶,人畜无害的傀儡。

  而这一世的他,在稚嫩天真的孩童面容下,藏着的是一个已经坐了整整一十六年天下,还在九百多年后的新世纪,留学了几近十年的灵魂。

  他知道的,他不能再缅怀过去了。

  于是,他站起身来,用一句诗词,结束了自己对过去的追忆。

  往事回头皆噩梦,故园投足总阳春!他轻声低语着后人的诗词,带着人,走出凉亭,径直从花园的小径穿过,走到了庆宁宫的殿垣范围。

  也就是宫门门口。

  值守在门口,穿着衷甲的御龙直们,见到赵煦瘦小的身影,立刻恭身下拜,口呼殿下。

  赵煦瞧着他们。

  黑白分明的眸子中,倒映着这些高大健壮的军人身影。

  赵煦心里面明白,这些守在庆宁宫外,由燕达调来的御龙直,就是他的底牌,也是依靠。

  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可能出卖背叛赵煦。

  独独这些御龙直不会!

  为什么?

  因为,这些燕达亲自挑选出来的御龙直,在他们来到这庆宁宫,守卫赵煦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和赵煦绑在了一起。

  赵煦要是坏了事。

  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人妻小即使不死,也会被流放广南岭南,甚至刺配沙门岛,哪怕遇赦也不能回。

  而赵煦位置只要坐稳了,这些人的御龙直身份,就不可动摇,用新世纪的话说,便是拿到了编制,而且是皇帝身边的亲卫侍从编制!

  这可是能够父子相传,子孙相继的金饭碗!

  足够这些厮杀汉,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为了赵煦抛头颅,洒热血了。

  而这些人,曾跟随燕达,转战万里。

  从熙河路秦凤路环庆路麟延路一直砍到交趾,立过汗马功劳,斩杀过无数敌人!

  殿前诸直,那些花架子,在他们面前,不堪一击!

  他们的存在,足以确保,哪怕是皇城大内的亲事官亲从官和殿前诸班,统统反了。

  这些御龙直也足以护持赵煦,杀出重围,去江宁找王安石,或者去洛阳找文彦博富弼司马光。

  所以,赵煦只是看了他们一眼,像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好奇的打量一番,就转身走回去。

  不需要说话,也不必多言。

  赵煦只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有意无意的出现在这些人面前。

  让他们看到,他们所效忠的人的样子,确保他们不会认错。

  这就足够了!

  剩下的事情,自有人去做。

  回到内寝没一会,国婆婆从赵煦的母亲朱德妃那边回来了。

  她带回了德妃阁的消息。

  姐姐言:公主小恙,幸得中官教旨,命有司备医廨,以候太医,感激不尽,已是着人写了谢表,敬呈中宫圣览

  对此,赵煦并不意外。

  他的母妃,就是这样的性子。

  上上辈子,即使赵煦已经大权在握了。

  但她在向皇后面前,依然是伏低做小,谨小慎微,侍奉恭敬,从未想过,要借助儿子的地位,去争那个位置。

  如今也是一般。

  说不定,他的母妃,还会因为向皇后的善意,而欢欣雀跃呢!

  坤宁殿。

  向皇后手中拿着,从德妃阁处送来的谢表。

  朱德妃倒是个实诚人!看完谢表,向皇后满意的点头。

  这封谢表,用的文字,虽不华美。

  但是言真意切,姿态放的很低。

  文字之间,隐约自比民间妾室,称向皇后为女君。

  向皇后看着,就非常开心。

  圣人恩惠,德妃感激不尽,特意嘱咐臣言:俟公主康复,必携公主来圣人驾前谢恩!刚刚从德妃阁里回来的阎守懃,低着头说道。

  这就不必了!向皇后放下谢表:你去晓瑜德妃:如今官家卧疾,妹妹在阁中,好生抚养教导公主皇子,便已是有功,待官家康复,本宫必为妹妹请功!

  却已不再称其姓氏,只说德妃。

  显然,向皇后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是!阎守懃微笑着躬身。

  注:那个神童叫朱天锡,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元丰七年四月神宗带着哲宗在睿思殿,一起召见面试了这个神童,命其诵读经书‘皆全篇百余通’,神宗于是指朱天赐问哲宗:‘汝能如彼诵书乎?’于是,赐朱天锡五经出身,赐钱五十千,告诫其认真读书,不要荒废。

  可惜我查遍了史书,再也没有见过这个神童的名字,可能早夭了,也可能如方仲永一般伤仲永了。

  在这里,为了情节需要,进行了一定加工,将召见地点,改在庆宁宫。

  注2:在北宋宫廷,皇子在口语上,对其生母称‘姐姐’,这可能来源于北宋早期,公主出嫁后升行的规矩,意思就是——公主下嫁驸马家,她的辈分会提升到她的公婆一级,这样就避免给公婆行礼了,不过这个规矩在中期后,就渐渐废弃了,原因?儒家礼法伦理不提倡,但宫廷似乎保留了这个规矩,哲宗死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抱着他哭着说什么姐姐肚子里生下你什么什么的。

  :不太懂发彩蛋章,我得去请教下人,学会了给大家发庆宁宫的位置和漏刻的图片。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