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朕真的不务正业

朕真的不务正业 吾谁与归 11999 2024-12-21 11:34

  “陛下,这次东南豪商居然支持战争,这是让人十分意外的,臣注意到,这些豪商也在鼓噪水师无限制的扩张,他们的声量,虽然还是不如贱儒,但理当警惕了。”海瑞十分凝重的劝谏陛下,不要只看到东南豪商,豪商富贾的进步性、积极性,也要思考他们的另一面。

  马经纶的极端论,是要注意的,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也是有危险的。

  海瑞的这种说法,符合大明眼下治国总经,《矛盾说》,矛盾普遍存在,一件事一定有好有坏。

  地主老财们的立场是绝对反对战争,因为历史经验告诉他们,朝廷一旦开始穷兵黩武,一定会拿他们开刀,比如汉武帝的算缗令和告缗令。

  崇祯末年,国帑内帑穷的跑老鼠,可是西北又闹起了闯王,崇祯皇帝没办法,四处募捐,结果连国丈都不愿意,最后给了一千两糊弄崇祯皇帝,也是这种立场,想让我拿钱出来帮你皇帝打仗,门儿都没有!

  长期以来的重农轻商,也造成了商人的地位低下,弃儒从商是被人看不起的。

  而这批新兴的豪商富贾们,不仅支持朝廷的水师扩张,甚至还拿出了真金白银,支持大明进行战争,而不是遵循‘我真的有一头牛’的规律,不肯拿出一分一毫来。

  海瑞的意思非常明确,警惕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过度的影响和左右朝堂决策,并且朝廷应该警惕,他们和乡贤缙绅、地主老财一样,通过各种活动,谋求特权。

  海瑞在南衙就办过一个案子,类似于李开藻张冠李戴,完全霸占了李开芳的所有成就。

  南衙的案子是南衙东麓书院有一个连秀才考不上的学子,突然就成了人人交口称赞、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天才,甚至弄的南衙国子监都很被动,这等天才,国子监居然没有招录,国朝的选士机制就是差,死板教条。

  结果海瑞仔细一研究,才发现不过是张冠李戴罢了,那学子根本就是假的,准备的诗词都是提前找人代笔。

  但这个案子,和李开藻的性质完全不同,李开藻那本身也是天才,真的有实力能考中进士,只不过族兄李开芳更强。

  而海瑞办的这个案子,完全是一些豪商富贾们,为了试探着把一個废物送进国子监而已,如果试探成功,日后国子监里就都是这种草包。

  “海总宪所言有理。”朱翊钧颇为感慨,能青史流芳的人,个个都是人中龙凤,海瑞对矛盾说运用十分熟练,他看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危险,相比较张居正担心新兴资产阶级对皇权的威胁,海瑞主要担心这些以海贸为主的新兴资产阶级,把大明绑上穷兵黩武的战车之上。

  对于任何一个集体,无限制的、盲目的扩张,危害都是致命的。

  矛盾说,这个学说,是十分偶然的产物,是朱翊钧当初没有掌权,还在学习时候,为了虚张声势,为了吓唬张先生,大抵就是要营造一种‘我很强的,你不要篡位,否则要你好看’的氛围,实际上,张先生不用吓,朱翊钧十岁时候,也吓不住。

  皇帝大锤小锤,不断敲张居正思想钢印敲出来了矛盾说,而这个没有任何立场,只是方法论的学说,一次又一次的验证了它的广泛性。

  朱翊钧认真的看完了海瑞的奏疏。

  大明皇帝南巡,有些妖魔鬼怪就蛰伏了起来,南衙这十四名以公谋私的官员,就是这种蛰伏起来的妖魔鬼怪,皇帝一走,他们就暴露出来了。

  以陈君庸、赵参鲁、周伯开等官员为核心,滥用职权,公门谋取私利,建立的南衙棉花王朝——南衙棉帮,在皇帝的封建铁拳之下,轰然倒塌。

  整个过程不超过十天,这是有法可依的铁拳,大明的律法规定了衣食住行不得囤积居奇,哄抬炒作价格,棉花一斤七文是违背大明律的。

  朱翊钧从海瑞的奏疏上了解到,南衙的这个棉帮是个庞然大物,陈君庸等官员利用钞关人为限制棉价,而他们的师爷们,则是设立了一个个门槛极高的交易会,以十四文每斤交易本地长绒棉,而这些交易会里,还有一大堆的豪商富贾,他们负责养打手,强买强卖、争抢地盘、寻衅滋事,逼迫其他棉纺就犯。

  这个棉帮,已经影响到了棉纺行业的健康有序,陈君庸这些官员,伪装的很好,但皇帝不信任儒生文官,一眼就把他看穿了。

  “朕怎么觉得还有不对劲儿的地方,漕运、御史、政令、交易会、打手,还有什么是朕没有注意到的吗?”朱翊钧眉头紧蹙自言自语了两句,陷入了思考,忽然抬头说道“不对劲,还有不对劲儿的地方,账对不上!”

  朱翊钧看着奏疏,觉得有问题。

  海瑞疑惑的问道“还有不对劲的地方?”

  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从一开始就不对劲儿!”

  “海总宪,这个棉帮足够庞大,但是还没大到心腹之患的地步,这么滚下去,一定会越滚越大,最少还要两三年,才会被朝廷所看到,毕竟咱大明的纠错机制还是稳定运营行之有效的,闹大了,自然会捅到朝廷来,朝廷也必须处置,而朝廷有自己的流程,必然造成僵化。”

  “赚的钱太少了,只有七十万银,这是瞧不起大明棉纺产业,还是瞧不起棉农?”

  “有人在主动刺破这件事!而这个问题里最核心的就是银子!有人要跳船,把队友卖了,吸引朝廷的目光,然后把银子运出去!水师现在为了应对援朝灭倭之战,云集北方。”

  海瑞猛的瞪大了眼睛,立刻俯首说道“理当立刻下章松江巡抚申时行、松江镇水师总兵陈璘,严密稽查。”

  “善。”朱翊钧对着冯保大声的说道“立刻下章松江镇水师,朕的银子,一分也别想跑!”

  海瑞知道,陛下这个猜测很可能是真的,他就是有点不太明白,这是一种政治天赋还是对白银的敏锐嗅觉?大抵是两者皆有。

  南衙棉帮案中的棉帮,还没有庞大到需要朝堂侧目的地步,却出现在了御史的奏疏里,文华殿的廷议之上;案件的办理过程过于顺利,一切都是如此水到渠成,显然是另有隐情;目前查抄的白银只有七十万两,实在是过于少了,要知道棉纺的规模超过了丝绸,这可是大明最大宗的买卖。

  陛下在这方面的想象力是非常跃迁的,立刻就想到了有人在主动刺破、有人在出卖队友、有人在转移白银。

  事实证明,陛下不是无的放矢,很快在松江府的缇骑们就找到了这个主动刺破的案犯。

  主动刺破棉帮案的人,正是已经被捕的案犯,户部左侍郎周伯开,他是整个棉帮最大的肉食者,也是获利最为丰厚的那个人。

  周伯开,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会试第一百九十名,殿试超常发挥弄了个二甲第四名,考中进士之前,周伯开已经成婚,并且育有一子,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但很快周伯开发现,自己要往上爬,得和离。

  当时朝中已经是严嵩当国,乌烟瘴气,这京师之中也有了榜下抓婿的闹剧。

  翰林院修撰江汝奎要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周伯开,无权无势只是高中的周伯开,无奈只能答应了下来,和原配和离,而且孩子也改了母姓,有权有势的江汝奎,是不允许周伯开有污点的。

  婚后的生活并不美满,甚至是十分糟糕,后来,严嵩倒台,周伯开也不能和离,因为和离,会影响仕途,连齐家都做不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万历三年,周伯开年纪大了,到了南京户部养老,这棉帮就在他手中逐渐壮大了起来,之所以要主动刺破,实际上是周伯开和陈君庸在棉帮之中内讧,陈君庸威胁,不出让利益,他就把棉帮给捅出去,周伯开,那是心一横,脚一跺,直接让御史弹劾棉贱害民。

  不是说要死一起死吗?那就一起死!

  他判断,对穷民苦力非常同情的陛下,一定会出重拳。

  周伯开把所有的存银,都交给了他真正的儿子,就是他和原配所生的那个改了母姓的儿子,在周伯开的心里,这才是他的嫡长子。

  朝廷对周伯开的原配、嫡长子是完全不知情的。

  而周伯开的儿子,把棉帮所获的近百万两银子,分别藏在了十七条马船之上,准备离开大明向吕宋达沃城而去,在离开的时候,被大明海防巡检给查到了。

  “感情还是朕耽误了他周伯开的谋划,朕在南衙把地下钱庄一网打尽,弄得周伯开的儿子只能把银子装船,铤而走险了。”朱翊钧看完了南衙缇帅骆秉良的奏疏,满脸的笑容。

  银子没有跑掉,真的是值得开心的事儿!

  周伯开的儿子必须尽快逃跑,一旦抄家程序启动,以皇帝的性子,连地里有几根蚯蚓都要搞清楚,改名换姓的儿子也逃不掉的,所以必须要快,但地下钱庄被皇帝一拳给打散了,只能铤而走险,走蛇头马船,冒险把银子送出去了。

  “这周伯开,连儿子都被抓了,理由还是一大堆,理由再多,他的银子也是以伤害棉农为代价聚敛而来,说破天,他上对不起陛下的信任,下对不起万民所望,该死。”冯保对周伯开的供词不屑一顾。

  周伯开的供词,洋洋洒洒近万言,但归根到底就一个想法,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我只是比较倒霉,恰好被抓到了而已!

  “这下,大明军援朝灭倭的粮饷,又多了人赞助!”朱翊钧收起了奏疏,继续处理庶务。

  朱翊钧想做什么,总是有人赞助,这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戚继光在万历十四年二月十四日顺利抵达了义州,义州的码头已经是热火朝天,泊位栈桥已经修好,一天能够容纳三百条船进出的小型港口,足够大明军使用了,而且义州港还在扩建之中。

  只要平壤还没有沦陷,义州这个战略支点,就会越来越稳定。

  戚继光下船,用力的跺了跺脚,全部由五桅过洋船构成的运兵船十分平稳,而且渤海也不是特别狂暴,一路上非常顺利。

  “战事如何?平壤是否沦陷?”戚继光刚下船,立刻询问前来码头接应的辽东参将祖承训,在船上,戚继光比较担心平壤陷落,一旦平壤沦陷,义州就在兵峰之下了。

  “差一点就给倭寇得手了,李副帅高估了朝鲜守军的守城之心,倭寇一到,他们就开城门投降,这倭寇第一军团小西行长以为有诈,不敢入城,犹豫之间,骑营赶到,击退了小西行长,平壤这才没有丢。”祖承训赶忙说道。

  差一点,平壤就丢了。

  皇帝没错,平壤真的有可能会丢,戚继光也没错,大明军干涉之下,倭寇想取平壤,得问问大明军答应不答应。

  “一群废物!”戚继光已经足够低估朝军的作战能力了,但没想到压根没有下限,倭寇一来就投降,大明骑营就在附近驻扎,一刻钟就可以赶到,如此强援之下,还要开城门投降。

  祖承训赶忙说道“戚帅,也不是朝军废物,是那朝鲜守城将军黄仁尹,哄骗将士们说城外是大明天兵,要入城补给,让人打开城门,将士们已经见识到了大明军威武,不疑有他,就开了城门,才知是倭寇,幸好大明骑营援护及时。”

  “将士们群情激奋,发生了哗营,守将黄仁尹及其拥趸皆被军兵斩首,李副帅派李舜臣接管了平壤军兵,现在平壤城中有朝鲜守军两万三千人,杀敌不足,守城有余。”“将士哗变,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朝军平日吃的,比他们这里的囚犯还要差。”

  祖承训汇报了一下平壤之变,这黄仁尹已经死了,临死前,黄仁尹高呼君已弃我而去,我为何还要死战!就被哗变的军兵一刀砍了,李舜臣的出现,才让平壤的局面彻底平稳了下来。

  戚继光听完了战报,也来到了义州城内,一副巨大的堪舆图,就挂在正中。

  “李如松做得很好。”戚继光看完了整个布防,非常确信的说道,义州、定州、安州、平壤附近的堪舆图重新绘测,朝鲜王室给的根本不能用。

  地形、地物都有详细描绘,并且有高度、坡度、水位等等标注,是非常合格的军事地图。

  李如松和马林二人,一口一个学习,学习个屁,但一个比一个学的认真,李如松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把堪舆图画好,就是步步为营、尺进寸取的关键,这个图画起来可不那么容易。

  “平壤西门七星门以西四十里,有牡丹峰,高三百丈,乃是整个平壤附近最高点,李副帅遣游击将军吴惟忠带领三百骑兵和辽东军两千人驻扎此处,乃领兵者乃是辽东参将查大受,和平壤两万三千众守军成掎角之势。”祖承训拿着一根长木杆讲解着目前平壤的局势。

  “马林领先锋营驻扎在了北密台门外锦绣山下,此处极为机要,因为这里是大同江的渡口,倭寇要渡河必经此处,若是在下游会被吴惟忠和李舜臣夹击,而此处,马林领一骑营,小西行长无法突破。”

  “戚帅,这五日,马林所率先锋营和倭寇大小接战十七次,先锋营至今没有阵亡,只有两名军兵负伤,都是轻伤,斩首一百三十余首级,都堆在了大同江北岸,震慑倭寇。”

  锦绣山下首当其冲,而马林作为马芳次子,选择在锦绣山,就是承受了最大压力,关键是先锋营顶住了压力,杀的倭寇哭爹喊娘,自己却只有两个轻伤,搞得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都放弃了彼此的成见,专心应对马林。

  三千打对方三万五千人,一打十,压的对面压根抬不起头来。

  赵括兵败身死,四十万赵军被葬送,被后世嘲笑了两千多年纸上谈兵。

  景耀六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绵竹败北,也是兵败身死,却无人嗤笑,人人称之为忠义。

  绵竹之战,黄权之子黄崇,殉国;张飞之孙张遵,殉国;李恢之侄李球,殉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殉国;诸葛亮之孙诸葛瞻之子诸葛尚,殉国。

  本来绵竹之战的蜀汉军队,就是七拼八凑出来杂牌兵,在巨大实力差距面前,就是螳臂当车,而这一么一支军队,依旧野战之下,差点把邓艾击溃,但最终棋差一着。

  绵竹之战中,黄崇战到了最后一刻,而他的父亲黄权,早就投了曹魏,黄崇投降,必然是高官厚禄,但黄崇没有,他为蜀汉战死沙场了。

  诸葛瞻被邓艾劝降,许下了天大的富贵,诸葛氏在蜀汉威望极高,诸葛瞻只要投降,蜀汉就彻底瓦解了,诸葛瞻没有投降。

  蜀二代、三代们相继为蜀汉赴死,为国捐躯,魏二代、三代让他们的皇帝曹家,赴死了,都把洛水给搞臭了。

  阳城伯马芳不喜欢长子马栋,整天风花雪月,马芳喜欢次子马林,甚至要把爵位传给次子。

  马林也值得这份尊重,以他的身份,在京师做个纨绔,逍遥快活一生绰绰有余,但马林没有,他选择拼命操练自己,到朝鲜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跟倭寇拼命。

  京师有很多人都觉得马林傻,觉得他蠢,都已经是世袭官阶级了,还拼什么命。

  诸葛瞻、诸葛尚、黄崇这些蜀二代、三代们不是笑话,马林也不是愚蠢,如果他们是笑话和愚蠢的话,那中原漫长的历史,就全都是笑话。

  “好。”戚继光点了点牡丹峰的位置,点头说道。

  李如松发现朝鲜军队战力孱弱之后,将牡丹峰和锦绣山两处锁钥之地的防务接管,倭寇不得寸进,大明以逸待劳。

  戚继光面色严肃的说道“义州、安州、定州、平壤,已经连成一片,这很好,现在急的,不是我们,我带三万兵马前来,安排一营前往牡丹峰增援。”

  “我不是信不过吴惟忠、查大受,吴惟忠是我的旧部,在浙江就跟着我打倭寇了,生性谨慎,查大受被宁远侯倚重,自然不必多说,我是信不过朝军。”

  戚继光谨记圣训,对朝鲜军严防死守,信任他们,还不如信老母猪会上树。

  平壤在大同江的西侧,倭寇不能从大同江下游渡江,是害怕被牡丹峰守军、平壤守军两面夹击,可这平壤守军要是不敢夹击,牡丹峰方向,就会成为突破口。

  祖承训面露思索,才说道“戚帅所言有理,李副帅也是此意,奈何人手不够。”

  “朝鲜废王李昖何在?”戚继光看完了军事布防,认为李如松的布置没有问题。

  大明并不急于进攻,大明和倭寇都是异国作战,但大明没有进攻压力,而倭国有很大的进攻压力,他们攻不下平壤,就没法劫掠,士气就没办法维系,一定会铤而走险。

  “在平壤城中,李副帅并没有索要,等戚帅到了再定。”祖承训赶紧回答了这个关键问题,李昖出平壤至定州,定州已经归降大明,不给李昖开城门,李昖又到安州,安州也不给他开城门,李昖兜兜转转,只能又回到了平壤。

  大明军之所以没有马上索要李昖,是因为在朝大明军数量不足,需要朝鲜废王李昖,稳定朝鲜方面的士气。

  “立刻传令平壤,将李昖护送义州来。”戚继光见过李舜臣,李舜臣对李昖非常不满,而且现在李昖在平壤也是被关押,而不是坐在王位上,发号施令。

  那韩克诚怎么兵败被杀,被倭寇签在长杆上游街的下场,李舜臣引以为戒。

  而此时的平壤城安鹤宫内,李舜臣带着一群披甲锐卒,龙行虎步,大踏步向中宫走去,所有阻拦李舜臣的宦官都被李舜臣一把推开,气势汹汹的一行人,吓的宫里的所有人赶紧躲避。

  李舜臣带着一堆人冲进了安鹤宫的中宫,见到了被软禁的李昖,气血翻涌。

  “李昖!你疯了吗!”李舜臣手里举着一封信,厉声说道“你是朝鲜的王!你就是这么做大王的吗?你也配做大王吗!”

  李舜臣将李昖关在了安鹤宫中软禁,不是为了跟大明讨价还价,其实他还有一丝丝的侥幸,怎么说李昖也是大王,他只要活着,还在宫中,这朝鲜方面的义军都要认这一杆王旗,李舜臣留下李昖,完全是为了更早的把倭寇赶下海。

  李舜臣想的其实很简单,战后无论究竟是什么样的格局,他跑去大明,朝鲜的事儿就跟他无关了,他就一门心思想把倭寇赶下海。

  “信为何在你手中?!”李昖大惊失色,李舜臣是他派去大明的使者,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将军,还把他软禁在安鹤宫动弹不得,现在,李舜臣更是带着一群甲士,闯到了他的面前。

  “李舜臣,伱大胆!”李昖换了个思路,强作镇定站了起来,大声的斥责道。

  李舜臣怒目圆睁,一把抓起了李昖的衣领,用自己的脑门,重重的撞在了李昖的脑门上,厉声说道“我大胆?我还有你胆子大,你连祖宗都敢出卖?你让内官,把你的亲笔书信送到倭寇营中!”

  “你这信上写的是什么,你不知道吗?你要答应倭寇前往倭国京都参洛!”

  “你!特么的!”

  “啊!”李舜臣一脚将李昖踹在地上,往后退了一步,他已经愤怒到无法用言语去描述。

  “唰!”一道白光闪过,李舜臣的刀架在了李昖的脖子处。

  “你妄为王!”李舜臣刚打算进刀,但他身边的甲士却拉住了李舜臣。

  甲士焦急的说道“将军,不可!你把他杀了,怎么给大明交代?要把倭寇驱逐,还得仰赖天兵,将军不可!”

  李舜臣当然也清楚,大明暂时没有索要李昖的意图,也是希望有这么一杆王旗,让朝鲜遍地的义军能有个主心骨,而不是乌合之众,倭寇有实打实的15万人在朝鲜半岛。

  大明没有宣判,李舜臣就没办法私自处置。

  李昖已经被吓傻了,他没想到李舜臣真的打算动手,他已经感到了疼,李舜臣真的要杀他!吓得他直接失了禁,鼻涕一把泪一把,反复呢喃道“我错了,我错了!我真的知道错了。”

  “你不是知错了,是知道自己快死了。”李舜臣吐了口浊气,将刀收回了刀鞘之中。

  “我不能杀他,能不能狠揍他一顿?”李舜臣歪着头看着吓瘫在地上的李昖问道。

  甲士松手,开口说道“当然!”

  “揍他!”李舜臣嘴角勾勒出残忍的笑容,李昖是大明册封过、废掉的王,杀不得,但不代表打不得!

  李昖看到了砂锅大的拳头直奔面门而来,就知道要遭了,这一拳势大力沉,包含怨气。

  临津之战,李昖但凡是不听奸佞谗言,不催促韩克诚进兵,局势也不会如此的危急,大明军入朝也不至于,连个落脚点都得自己操持。

  (本章完)

  rg。rg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