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九十四 琉球移民,徐承信封爵
再说车晨等人没有在乎琉球王国的感谢,琉球那边却因此出现了变动。
琉球的政治架构分为国王及王族、国相还有寨社三个层次。内中因为明朝早期迁徙了大量汉人,所以国内风俗基本以汉家为主,也保留了本土特色,基本上就跟大明边远地区的少民一样。
这时候无论是岛国还是南洋一带的国家,都是十分心慕大明文化的,毕竟是天朝上国嘛!地位就跟后世美利加一样,成为很多周边国家人们向往和偷渡的对象。
琉球别看面积狭小,加起来不过数千平方公里,但全国也有十万人以上,不过大多数人口都分布在几个主要大岛之上,之前主岛琉球岛被岛津家设立的藩奉行,进行鸠占鹊巢的统治,所以不少岛民都逃散到其它岛上,现在琉球王室恢复了统治,萨摩藩和五合会这两个卧榻之侧最大的威胁都被解决或者暂时解决了,这些岛民也都陆续回归了本岛。
不过通过这些年尚氏王朝的软弱表现,很多岛民都对琉球王国的未来不抱希望,于是纷纷打算移民离开,而移民的目标就是相隔不远的东宁岛。
一者东宁岛属于大明治下,去了那边也算是大明人了。
二来东宁岛这一年以来的发展除了来往海商之外,也只有琉球这样的紧邻最为熟知了,尤其是东宁岛的发展还建立在取代琉球成为东亚的远洋贸易中转站的前提之下。
以往琉球人还自诩为大明藩国子民而不屑于东宁岛这个暴发户,但是现在琉球暴露了自家的虚弱本质,而东宁岛则展现出自身的强大武力,这让大多数小有资产的琉球人感到安全感,而底层的平民也向往东宁岛的富足与岛上领民的待遇,所以纷纷驾船前往东宁岛讨生活。
这个世界的东宁岛距离琉球主岛不过数百里远,即使是慢悠悠的中式硬帆船,顺风的话一个白天就到了,甚至只要没有大风大浪,驾上小舢板也能渡海而至。
短短半个月时间,东宁这边据统计就接收了数千名琉球岛民,虽然之后数量逐渐减少,但想必破一万只是时间问题。
本来也就十几万人的琉球岛国,一下子就流失了将近十分之一的人口,对于琉球王国来说也算是元气大伤了,再加上之前这些年岛津家从琉球这边掠夺的利益,琉球王国恐怕十年之内都无法恢复曾经的元气。
琉球王室对此也无可奈何,甚至还有一丝庆幸,因为走的不少都是被萨摩藩祸害的难民,这些人返回之后没有了生计,也还得琉球王室去赈济,王室也穷啊!
太阴派这边也不可能将已经吸收的岛民还回去。有着四万余平方公里面积的领地,土地都差不多追上后世欧洲一些中等国家的面积了。
以穿越者们的资源,养活几百万人口不成问题。
所以东宁岛上缺人缺的厉害,基本上只要不是居心不良之辈,穿越者们是来者不拒。
不光是琉球移民,当年突虏入关的时候,也有不少汉人东渡岛国、高丽,南渡南洋、暹罗等地避祸的,通过这一次东宁舰队在岛国九州岛那边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一次武力展示,不少岛国内部的汉人移民都知道了原来的东番、夷洲、小琉球,现在的东宁岛崛起了一股大明贵爵势力。
心有鬼祟的萨摩藩已经得到了琉球藩奉行覆灭的消息,为这个强邻惴惴不安,但是岛国一些心向故国的汉人移民们却有不少来到东宁打探消息的。
于是东宁岛四大港口中纷纷出现了相似的一幕,但凡见识到东宁岛这片海外王道乐土的繁盛景象的外来人,再打听明白了东宁的移民政策之后,就没有一个不为之震撼羡慕,心生回去带来家人移民东宁的念头。
可以说琉球国一战和在岛国那一圈耀武扬威带来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果然什么夸张的辞藻,也比不上通过战争展现自己的实力。
这一半月以来,眼瞅着东宁岛的总人口正在一点一点朝着二十万的关口前进。
主管岛上民政商贸的郑一平和普特曼等官员笑的眼睛都看不到了。
……
三藩平叛之战立功,回京之后的徐承信过来一个月,终于确定了自己在此次封赏名单之中,并且是唯一一个封爵的功臣。
定国公府举家欢庆,广邀宾朋,徐承信陪酒醉了几天之后,才结束欢宴,然后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封地选择。
以徐家在大明的势力和皇家的关系,想要谋取某一处固定封地位置并不是很难。
反复思考之后,这小子决定放弃分封在中土内陆,而是像太阴派一样,寻一处边疆地区或一个东宁岛那样的海外封地。
这一点还是受到穿越者的影响,之前在平叛大营的时候,徐承信就没少跟高朗他们请教,高朗也没有吝啬的给这位定国公府的公子分析领地选择的利弊。
这方面穿越者们很有经验,如果想要做一个世代安稳的富家翁,那么将封地选择在大明内陆是最好不过的。
这种选择的缺点是领地面积不会太大,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优点是能立竿见影的得到不少的人口和出产。毕竟这种封地一般都会有着现成的土地与产业。
如果有着更大的野心,那么可以选择在边疆一带甚至海外获取封地,这种选择相当于在大明旗下的自立诸侯,优点是无人管束,封地面积也能尽可能的扩张。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招揽移民会很困难,毕竟大明子民都更喜欢富足安全的大明繁华之地,而不会想要去蛮荒的新领地进行开拓。
而且选择这种封地也会面临大明之外的威胁,朝廷能够给与的帮助也有限,不过相对的,如果你能打下额外的领土,那么朝廷也不吝于让你扩大封地,甚至最终建立封国。
因为有着诸多诸侯贵爵顶在边疆之外,对于大明朝廷也是一种极大的安全与减负的好事。
每年朝廷都可以减少一部分边军的粮饷,这样中央的财政收入就会更加充足,因为大明建国以来,最大的支出往往就是边军的军费。一般军镇的一年军费开支就东则几十万两。
所以,以户部为首的官员们恨不得所有封爵的人都选择封在边疆地区。这样就能裁撤大量的边军,至少每年省去百万两以上的支出。
只是自从隆武帝时候一位军功封爵的贵爵在南疆地区被蛮族下山抢掠而全家死难之后,选择这种封地的新晋贵族就基本没有了。
所以徐承信还是几十年来第一个不怕死的,自然受到了朝廷和皇家的优待,想要把他竖立为典型。
其实太阴派也应该算是第一个典型,但是谁让车晨他们选择的是与大明不挨着的海外封地,大明上下本来就不重视海洋,而且本身还是出身于方外修行门派,所以就被朝臣们有意无意的给忽视了。